推荐阅读

重要的不是教材,而是教育体系改革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9-14 9:46:00 人气:

1970年代的语文课本

1980年代的语文课本

现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

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

对于教材的增删,越来越多的观点持宽容与肯定的态度。从杨朔的《荔枝蜜》到史铁生的《我和地坛》,从鲁迅的杂文遍布中学各个阶段到如今的调整,本身就是社会变革的缩影。

在一些教育专家看来,教材的调整随时可以进行,但真正让人担心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教育已走入了一个误区,而这才是最可怕的。

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张翼健曾撰文认为,由于方方面面原因,片面追求升学之风越演越烈,语文教学之路便越走越窄。张翼健在反思语文教育的基础时将矛头直指语文教学科学化:“关于语文教育现代化,有一个说法现在非常时髦,那就是语文教学科学化。语文教育科学化就是一丝不苟地按照语文特点与语文教育规律办事。然而现实中某些所谓‘科学化’的说法与现象,经不起推敲……这导致语文教师们头脑里只有子系统、子子系统之类看似新颖实则毫无价值的概念与名词术语,把语文教学引向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的歪路上去!”

他认为,语文是母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语文课中的人文因素最丰富,美学修养、感情熏陶、思想觉悟、分析能力、生活与知识积累、悟性灵感都直接关系到语文能力的提高。

语文出版社文化图书部负责人认为,对于此次删减鲁迅的文章引发的争议,不必大惊小怪。一些地方语文选文此前已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对于此次人教版的课文大变动,他认为,过去母语教育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所占篇幅过多,而他同一时代的其他作家,比如沈从文、郁达夫等不同的风格也应该让学生们接触,应该呈现更多的视角。

倡导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当前尤其应该倡导的是语文教育的民族化。”谈及教育体系,张翼健在其文章中认为,近百年来,我们基本上中断了对汉语文及语文教育自身规律的探索,所谓语文改革,大多是拿外国的东西来改造汉语文及其教学。直到现在,这种现象远未中止,而在某些方面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违背事物本身规律而想强求达到好的效果,那只能是缘木求鱼。

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格萨1908年在《汉字作为诗歌的媒体》一文中认为,汉字充满了动感,不像西方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框死;汉字排除拼音文字的枯燥的、无生命的逻辑性,而是充满感性的信息,接受生活,接近自然。事实上,在中外不少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语法在汉语里的地位与功能其实并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当前语法体系完全不符合汉语言特点。英语语句是以动词为中心的,而汉语不是,汉语是流动性的、弹性的、充满灵性的、重意连的。目前以拼音文字语法体系为本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不推倒重来,就不会很好地促进汉语言的发展与教学。”张翼健在文章中不无忧虑地认为,当下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即高考这根指挥棒。这些年高考试题特别是基础知识与阅读理解中,大量的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等题目,因而在教学中这一类的练习也便泛滥成灾。

语文老师的话

重点在于老师怎么教

蓝田


最近几天,针对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文调整的争议颇多。不过,在笔者看来,重要的其实不是有关课文是否被删除,而是老师怎么教这些课文?对中学教育来说,教师的水平可能比教材的篇目影响更大。可是教师的水平如何呢?客观地说,大部分教师都是很敬业的,但这只是以应试教育成功与否来衡量的;如果真的采用开放性课程,认真执行素质教育的那一套教学理念,可能很多教师都不合格。

据笔者所知,某市重点中学中,能够与时俱进,经常看报、上网,且会主动阅读、有自己的想法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都能达到庖丁解牛的水准,无论怎样的美文,都可以熟练地将其肢解得七零八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什么样的课文入选或退出,在现今的中学教育环境下,其重要性可能被放大了。

笔者这么说,并非指责中学教师,他们同样是身不由己的。我相信,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中学教师,同样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尤其是亲身体验了高三一年高考冲刺的残酷之后,基本都会放弃对素质教育的奢望,从而自觉地对经典课文操刀。据说,某市某市重点中学,曾经在四五年前大搞素质教育,结果学生高考成绩在市重点中学的排名直线下滑,导致方方面面的不满,第二年狠抓应试教育,拼命补课,成绩立刻回升。在尝到了应试教育的“甜头”之后,我们很难想象有多少教师会有动力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质。

当我们谈中学教材改革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中学教师可能早就无法适应任何非应试教育的理念了——当然,这真的不能全怪教师。

(文见《东方早报》2010年9月10日第B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