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高的起点上办学治校——中小学校长谈如何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9-20 11:51:00 人气: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小学校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群体,至少从一所学校来讲,《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追求、目标的实现、措施的落实,都需要通过校长带领老师们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变成现实。 作为学校一级的法人,校长该如何认识《教育规划纲要》?如何在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依法办学、改进学校管理?近日,记者邀请几位中小学校长就此议题展开讨论—— 用教育家的精神办学“作为校长,研读了《教育规划纲要》后更感责任重大。”学习了《教育规划纲要》后,江苏省溧阳外国语学校校长芮火才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对记者表示,《教育规划纲要》多处对未来学校如何改革和发展、校长如何管理学校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倡导教育家办学”浓缩了国家对校长办学的理想追求。 芮火才说,“教育家办学”一般是指身为教育家的校长在办学,但作为普通的中小学校长,更多的是要用教育家的精神、追求和情怀办学,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成长为教育家,即使不能成为教育家,这样的办学追求,也可以称得上“教育家办学”。芮火才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必须要有仁爱之心、独特的教育哲学、执著不懈的追求和改革创新的精神。 “我找到了‘教育家办学’的方向,找到了成为‘教育家’的发展路径,找到了‘教育家办学’的舞台,汲取了‘教育家办学’的动力。”提及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的收获,广州市番禹区市桥实验小学校长柯中明兴奋地说。 柯中明进一步说,校长要实现“教育家办学”的理想,必须以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以关爱学生为基本的师德修养,以懂教育、遵循育人规律为准则,要在教育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校长要成为教育家,其舞台在教育一线。离开了学校、教师、学生,校长成为教育家只能是一句空话。” “作为一线校长,在办学治校的过程中,回归生命的本源,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办教育,也许就是贯彻‘教育家办学’精神的最好体现。”北京丰台二中校长工志江表示,真正的教育家绝不是“评”出来的,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没有一个人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评选”出来的,他们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的! “真正的教育,是靠一线教师落实的。”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校长赵桂霞认为,“教育家办学”,并非只靠教育家一人,而是通过自己的行政领导力,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成一线教师的具体实践。 “这就要求校长要在‘教育家办学’精神的关照下,在课程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上有所作为。”赵桂霞说。 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核心工作“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校长必须把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工作。研究学校独特的培养定位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国家和未来需要的人才。”赵桂霞认为,衡量办学水平高低,要看从学校里走出的学生素质。而学生素质的发展,依赖于课程,说到底,也就是课程改革的问题。 “无论怎样强调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都不为过,这也是《教育规划纲要》多次强调课程改革重要性的主要原因。”芮火才表示,课程的结构决定了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实施的质量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而目前的课程,既不能很好地支撑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校长的领导力,首先体现在课程领导力上。”在王志江看来,教育改革是常态,没有教育的改革,就没有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教育改革总是以课程改革为逻辑起点的。 那么,作为校长,应该如何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提高自己的课程领导方呢?几位校长正在进行的不懈探索,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启发。 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芮火才一方面努力增强国家课程的吸引力,一方面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初中部开设了3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与此同时,芮火才还着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特殊需求提供支持。 在北京丰台二中,王志江把课程分为活动类课程与文本类课程两大类:活动类课程由学生发展中心负责,主要包括:班会课程、社团课程、宣传课程、校园四节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课程发展中心合作)等;文本类课程由课程发展中心负责,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 在此基础上,,学校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对部分课程实行“跑班授课制”,这些课程有“体育与健康”课程,如形体、舞蹈、健身操、篮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软式排球、跆拳道、武术、轮滑、定向越野、空竹、珍珠球、舞龙等;有艺术课程,如山水画、油画、风景写生、装饰画、管乐、合唱、民族舞、现代舞、舞蹈赏析、音乐赏析等;有技术课程,如动漫设计、机器人设计、网页制作、汽车模拟驾驶、电子设计、金工制作、木工制作、软陶制作、服装设计等。 “教的理论决定教的意识,教的意识决定教的行为”,王志江说,只有反复追问探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才能确保学校的教学是“有意义”的、“有意思”的。无疑,王志江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建设专业而和谐的教师团队“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学生、家长的需求。”芮火才表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校长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用教育家精神办学的一个重要举措。 “但是,当前教师培训有很多缺陷,主要表现为对教师主体性的漠视和对教师成长规律的肤浅理解。培训以单向传授为主,教师被动接受;培训活动频繁,教师疲于应付,学校和相关部门急于求成,实际是欲速则不达。”芮火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教师培训上存在的种种误区。 针对这些误区,芮火才提出了创建“自由学校”的构想。从本学期开始,芮火才对学校原有的制度和传统活动进行了评估,对限制教师自由、增加教师不必要的麻烦和对教师专业发展没有多大意义的制度和活动,全部予以取消,还教师时间、空间和自由。例如,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把一些骨干教师和学生、家长、同事信得过的教师确定为“自由老师”,他们可以自主、自由选择参加或不参加学校的培训活动,也可以选择参加或不参加学校规定的检查和评比活动。 “这样,他们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发展自我。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真正的优秀教师从来就不是‘被优秀’的,而是主动、自由发展的结果,也是慢慢成长的过程,一定意义上也是自我培训的过程。”芮火才认为,自然界“强扭的瓜不甜”、“速生树没有好木材”的规律,同样适合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于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也就是让他们走向自觉发展的轨道。”在潍坊市广文中学4年的办学实践中,在引领教师自我发展方面,赵桂霞一是引领教师追求幸福,因为她发现,教师幸福的根源在于工作成就,而工作成就离不开专业发展;二是把教师带入研究的轨道,让教师享受研究和收获的快乐。 几年来,赵桂霞的探索形成了“用数据管理课堂,对流程微格研究”的课堂研究法,推行“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机制,许多问题都是在教师的研究中破解的。今年,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赵桂霞打算通过建设两种团队,进一步推动行动研究工作:一是名师带动下的研修团队,也就是名师领衔,组建研究团队,基于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二是非组织型研究团队,也就是自发组合,围绕一个问题共同研究。“一旦教师走向自觉发展,专业发展的目标也就实现了。”赵桂霞自信地说。 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把教师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也是校长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 柯中明所在的广州番禹区市桥实验小学的教师,年轻而充满活力,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教学经验比较丰富。针对这一情况,柯中明在教师培训、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上,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整合,在学校内部,让不同教学流派交融、不同人文价值观念碰撞;其次,积极倡导教师之间的交往以尊重为基础,以团结互助协作为本开展工作,并把教师是否团结、协作、尊重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再其次,就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 基于对自己的校情和教师队伍的研究及了解,柯中明找到了构建和谐教师团队的有效途径。 创建民主公开的现代学校制度“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需要有配套的制度进行保障。”对于《教育规划纲要》所浓墨重彩书写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芮火才认为,没有现代学校制度,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校。比如,不能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校就谈不上依法治教和民主管理,校长的独裁、学校的人治和发展的短视也就成为必然的产物。 “目前,对于一般的中小学来说,校长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还是比较重视的。”在芮火才看来,尽管教职工代表制度的实施也越来越规范,但大多数学校的“校务会议”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家长委员会”基本还是个摆设,更谈不上“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芮火才带领学校,一是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将涉及学生发展和学生、家长切身利益的事的决定权交给家长,由家长委员会成员或由全体家长投票决定;二是实行校务会议制度,人员由学校知名人士、资深教师、学术领袖和“反对派”首领等组成,除必须交学校教代会讨论表决的事项以外,其他事项都交由校务会议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如教师招聘、教师聘任、学校的设备添置和校长的公款考察等;三是定期邀请社区代表、毕业生代表和高一级学校的代表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现代学校制度,它是学校与政府、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家长、学校内部与外部互动后形成的一个科学而合理的管理制度。”柯中明认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首先要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其次就是处理好学校和教师的关系,再其次就是处理好学校和家长、社区的关系。 对此,柯中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成就教师就是成就自己,让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享受幸福”,是柯中明处理与教师关系的宗旨,他特别注重教师的幸福感与发展,不断用书籍提升教师的品位与底蕴,并利用可能的空间、财力与物力让教师享受优雅的时光,使其在宽松、休闲的氛围中生长智慧。在处理学校和家长、社区的关系上,柯中明把家长当作学校教育的合作者、学校发展的同路人,把“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家长的夸奖”当作是对学校最好的肯定。其中,学校倡导的“亲手共读,构建学习型家庭”就是一个有效的家校合作载体。 “《教育规划纲要》把: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单列一章,实属高瞻远瞩之举。”王志江认为,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所学校,能否确保持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制度。学校管理借鉴了企业管理的思想。一般认为企业管理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纵观学校发展的历史,正经历着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型的历程。” 王志江表示,文化管理强调的是对学校一切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机制而不是片面的关注,这种机制可以确保学校的特色建设拥有长期的、制度化的保障,而不会因人而变、朝令夕改。为此,王志江通过摒弃“人治”,升级换代“法治”之后,着力构建起了一种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文化管理模式。记者相信,和王志江一样,有更多的校长,正在努力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朝着“建设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方向努力前行。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14日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