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班级教育均衡的个性化尝试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9-26 8:40:00 人气:

在学校硬件配备已经达到基本均衡的情况下,教育均衡的路该怎么走?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金沙小学从“班级均衡”理念出发,试图实践一种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教育——

班级均衡是什么样的均衡

2007年才建校的金沙小学, 虽然还算是一所新学校,但学校从建校开始就正值成都市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契机,学校的硬件条件及师资队伍都有了一定水平的保障。那么,在硬件条件已有保障的基础上,学校教育应该作怎样的选择? 经过学习与思考,他们的认识是,要把重点放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能够充分享受教育的快乐并与个体能力相适应的教育机会上,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在学校里,学生个体发展的最佳场所就是班级,以班级为主阵地践行教育均衡就成了学校践行均衡的新视角。针对班级教育教学的实际,他们认为有两类学生需要特别关注,一类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这一类学生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却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最终导致“学业不良” 或“学力不振”,对这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完全可以提升与改善他们的学业状况。另一类是有天赋的学生,这一类学生智力水平超常或者有某些方面的特长。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如何让这些不同的孩子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以此为关照,学校提出了以班级教育为视角的有针对性的学生成长“一对一”发展计划。

个别化教育从关注学生心灵做起

小锐是个控制不住自己的孩子,总是容易发脾气,于是他的家长找到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向心理老师咨询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了解情况以后,心理老师给出了两条建议:一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的观点要保持一致,千万不能一个教育、一个说情,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事后交流,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执,二是在教育方法上不能简单粗暴,应以鼓励为主,奖惩有度。在金沙小学的教学楼里,每一层都有一个心理咨询室,咨询室里的环境布置得非常温馨。每一个咨询室都设有一个特殊的信箱,学生有什么问题需要与哪个老师讨论,就放入信箱当中,老师看到后,就会找到这个学生到咨询室来交流讨论。同时,学校的咨询室也对家长开放,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有什么问题也会前来与老师讨论。

除了心理咨询,学校还为一些因为智力、身体或家庭问题导致的心理和行为有问题的孩子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或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教育。小明(化名)是个非常聪明的男孩子,但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发现他存在着明显的沟通问题,行为上不能控制自己,比如在老师上课的时候, 他想上厕所, 招呼也不打就径直走出教室,在平时的班级生活中,总是发生一些看起来“有违纪律”的事情。针对这个学生, 班主任老师及时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了家长的情况,并与家长统一了教育原则与方法。现在这名学生已经是四年级学生了,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家长和老师都感觉到了学生的明显进步。

要实施个性化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实践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不是智力障碍,学习困难学生长期的学习失败遭遇使得他们在学习技能、学习动机与态度及人格适应等方面产生诸多障碍与困扰,这不仅仅使他们摆脱不了学习困境,而且还影响他们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和谐发展。学校除了建立健全心理档案,定期为这些学生辅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活动外,还设立“阳光姐姐信箱”,及时了解学生的困境与问题,并通过书信或者当面交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同时,班主任、副班主任、科任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协同进行引导与教育。学校专门还就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大多数孩子行为问题的产生都与家庭有关,为此学校还经常开设针对家长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指导家长如何帮助这些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开设心理广播,向学生传达包括人际交往、学习方法、与父母相处、管理情绪、注意力问题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发了专门心理咨询软件,并定期为学生、老师进行心理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实施相应的辅导与咨询,定期邀请心理专家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对一”计划面向个别化需要

一个老师面对一个班级的时候,考虑的是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关注到个体发展需要。那么,能不能有一个“一对一” 或“一对几”的方式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要呢? 经过研究与探索,学校推出了系列“一对一”成长计划。这个计划从建立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家长、学生和社会人士4种特殊的辅导关系入手,以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

在金沙小学,每天早上,教师都有一个特殊的15分钟左右的时间,被称为“今日有约”时间,这是学校规定的教师必做功课。在这个时间,老师每天都要约见一些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不仅因为学科学习的问题,还有生活与学习中的其他问题,不光是学习与生活中有问题的学生,也有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该校的周刚老师说,这样做,使老师把关注学生变成了一项常规的工作,更有针对性。老师关注的不光是学科学习上的问题,更是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这样的约会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那些平时没机会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的学生也与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样不仅利于优生的成长,也有利于问题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另外,学校还为那些有特长的孩子设立了“每周一练”时间,为那些在语言、艺术和运动方面有特长的孩子设立相关项目,学校的骨干教师担任项目导师,在每个星期五下午, 采用一对几的形式组织教学,让他们在这方面更有进步。对那些有兴趣但不一定特长突出的学生,学校开发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在每个星期五下午第二节设立“选修时间”,由教师担任自己感兴趣的选修项目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个性发展的课程。

建立了学生成长导师制。学校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了拉网式调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召开班主任会议,将一批有以下特征的学生列为被导对象:一是具有某一方面发展特长的学生。二是学习成绩落后、上进心不强,对学习感到畏惧的学生。三是家庭教育条件差,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学校要求被明确为导师的老师要与被导学生的家长见面,家校联手制订学生的成长方案。学校确立了导师工作的四原则,一是个性化原则,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二是亲情化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和学生交朋友,给学生以父母般的关爱,导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发现学生成功、成就,鼓励学生的进步。三是渐进性原则,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四是实效性原则,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工作实效。

不仅如此,学校还在班级内部建立学生之间的伙伴导师关系。具体要做到“六个一”:交一个好伙伴、交流一本好书、学习一种好习惯或新本领、同做一件好事、互赠至少一张成长进步卡、进行一次团结互助竞赛。同时,学校还努力建立起家长导师和社区导师制度,学校经过家长自由报名和筛选,成立了家长导师团,本着就近的原则,每个导师对附近的3至5名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同时,利用学校离文化单位与高校较近的优势,探索建立了社区导师制,以期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

个性教育理想仍在途中

说到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校长钟缨说,班级均衡下的个性化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更加需要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甚至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程度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在实施“一对一”成长计划初期,老师们也有很多担心,害怕家长不理解、不配合,害怕学生不愿意甚至敌对。学校通过心理咨询、班主任谈话等方式推动这一计划的落实。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每天早出晚归,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辛勤的付出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使得“一对一”成长计划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该校的副校长周刚认为,虽然个性化教育还在探索过程中,但改变还是明显的。学校办教育的理念从学校教育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教育,真正转向了学生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上来。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高了,进步更快了, 短短3年时间,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1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