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着眼长远 老师身正为范——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侧记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10-9-26 8:43:00 人气:
重庆复旦中学、台湾复旦中学、乌江复旦学校、上海复旦中学、复兴高中……昨天,全国各地以“复旦”命名或与复旦大学有历史渊源的中学,在复旦附中签约成立“复旦基础教育联盟”,并在“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展开交流。专家们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和考试,而应给孩子一种超越知识的教养。 教育“长跑”,着眼20年后“我们现在学习都像百米短跑,老师都忙着开题、结题,学生忙着月考、周考。”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说,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是如此,升学率、本科率、重点率……样样都以短期功利化目标为终点。学生为此要承受更重的课业负担和更重的心理压力,影响其长远发展。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提出,基础教育应着眼于长远。当前中学阶段的学生,就是20年后国家和社会的中坚。要提高国家综合实力,需要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的人,这批人将不仅决定中国的走向,而且有可能左右世界的面貌。因此,当前中学育人,一定要教给学生三种感觉:一是对真理和规律要有敬畏感,二是对下三滥的东西要有羞耻感,三是要有历史感。“这三种感觉,是学生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的基础,使他们日后无论在什么行业、什么岗位,都能认真负责、乐于奉献。” 放眼长远,中学教育可以更加从容。徐淀芳介绍,美国一位老师,给小学四年级孩子布置的作业是写家谱。部分特别优秀的孩子写好后,老师鼓励他们继续充实其家庭成员对社会贡献等内容;再完成后,老师又让他们交叉采访,撰写别的同学的家谱;又完成后,再进一步写美国总统或者名人家谱,继而写非洲部落的家谱……“平时,学习总是以考试结束。但其实,所有研究都是持续、艰苦的过程。着眼长远,可以从容地引导孩子,一步步体验成长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说,在大学自主招生的背景下,什么样的孩子最受大学欢迎?他说,国外名校和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有些要求人文素养全面,有些要求理工素质见长,但孩子无法、也不应该一一对应。最终胜出的,都是那些人格修养、学识、思维等综合素质出挑者。“说到底,比拼的是一个人的内涵。” 徐淀芳提出,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这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也应该是学生的“通用能力”。孩子的“通识”包括哪些素质?对高中生,香港地区提出9项、台湾地区列出了10项通用能力;上海也在二期课改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以至于领袖气质、创新能力等。对上海的高中来说,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诚信和意志力。“情商与智商,对人的终身发展来说同样重要。” 老师更应重视“身正为范”育人标准的提高,对师资提出更高要求。杨玉良认为,老师“身正是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老师对教书育人的工作要热爱、要敬畏,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为学生提供示范,才能真正教得出好学生。杨校长举例,当年读大学时,不少老师晚上义务辅导学生,老师投入的激情,感染激励了他们这一代。 但是,目前不少年轻老师只关注自己学科方面的成长,带有较强功利色彩。郑方贤透露,部分老师参加培训,仅关注知识学习,把教师职业当成“技术活”;培训的动力是拿学分、写论文,晋升职称。要把老师对职业的认识提高到“育人”的境界,仍需较长时间努力。老师追求功利化,难免影响到学生。据杨玉良在大学观察,每当国内外政要、名人等演讲时,都有不少学生追问他们成功的秘诀,甚至有的学者演讲结束后,有学生把准备好的推荐书递上去,请其帮忙签名推荐,“这虽是极个别例子,但也提醒老师们要注意潜移默化,进行正面引导。” (文见《解放日报》2010年9月18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