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不懂哲学的教师是盲目的教师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10-21 9:03:00 人气:
“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每月一星’学习宣传活动”近日在上海启动。已经81岁的于漪把这项殊荣作为自己“新征途上的动员令”,表示将“竭尽全力,使上海的教育事业青枝绿叶”。 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的于漪之所以能赢得社会的尊敬,就像一位大学教授所说:她一辈子扎根教育事业,淡泊名利,“中学语文教师”是她认同的唯一终身头衔。 于漪不愿意谈自己的业绩,她始终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却有着很高的精神追求。 “教师追求什么,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于漪认为,教师应恪守本职,杜绝因钱而迷失方向,背离职守。在于漪看来,教师与其他知识分子还有些不同,选择了教师,就要一辈子追求高尚。 她强调,教学生做人,教师自己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身教重于言教,我看到,有的教师做了三年班主任,班上的学生走路都像这位班主任。” 除了精神追求,于漪也很看重教师的文化底蕴。如今的教师学历普遍在提高,她却有自己的担忧:高学历不等于高文化素养,有些人学历是有了,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知之甚少,对社会公共道德知之甚少,对当代社会不断更新着的知识也知之甚少。 于漪觉得应该拿出眼光去读书,比如去学点哲学。她认为,不懂得一点哲学的教师,或者没有思考的教师,是盲目的教师。现在有的教师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思考,因此无法深入教学。“教师太需要哲学的关怀了。” 于漪曾经表示,“文化底蕴薄弱,是自己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在学识上,于漪认为自己至今不能做到水到渠成,她深切地体会到:“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在外界眼中是个“铁了心做教师”的“铁教师”,但是“铁教师”也有生病衰弱的时候。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是于漪46年前的学生,近年来,他发现于老师的身体因为工作担子太重,一年不如一年了。有时他打电话给于老师,于老师不在,她的爱人黄老师恳切地说,“厥轩,你放放于老师吧,她毕竟80岁了。”听到这句话,王厥轩总是很难过。 尽管如此,和于老师一起开会,她总要在他耳边叮嘱,“厥轩,我年纪大了,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课改,你要把课改做好啊。” 于漪的得意门生、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的陈小英回忆,几年前,需要请于漪为自己领衔的一个市级课题结题做专家鉴定。碰巧于老师病了,但是她还是带病看完了几万字的结题报告,还为陈小英联系其他专家。那天去取报告,陈小英看到于老师右手上插着针管,身前垫了一块板,正在用插着针管的手,艰难地写着鉴定,陈小英一时感动地无以复加。 于漪很少提自己的家事。直到最近,她才提起,她唯一的儿子身体一直不好。有一年,孩子住了七八次医院,两次是病危。但是当时于漪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教两个班级的语文,一直无暇顾及孩子,连孩子胸口生了一个疖子她都不知道,结果后来发展为败血症。 一天夜里,孩子发烧烧得嘴唇都焦了,每次坐起来都要吐一身,哭着问妈妈自己会不会死,那一晚,于漪的心都碎了。但是天一亮,于漪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了。后来,孩子的命总算救过来了,但却留下了后遗症。 学校领导后来问她,这么困难为什么不说?于漪说,自己不是医生不能治孩子的病,但是自己是老师,学生处在高三最后一个月的关键时刻,自己走了,谁来代课? 几十年来,于漪没有为家庭私事脱过一节课、请过一次假。 这就是于漪,总是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一边挑着学生的现在,一边挑着国家的未来。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文见《中国青年报》2010年10月14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