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汉阳 让孩子离教育公平更近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11-5 12:48:00 人气:
着力强壮初中 推动内涵发展新学期伊始,湖北武汉市汉阳区又推教育均衡发展新举措,当地开始在小学阶段试点“学区制”,以在武汉市知名度较高的钟家村小学、西大街小学牵头组建钟家村小学联合学区和西大街小学联合学区,两所小学各领衔4所小学实现“抱团”发展。 汉阳区教育局局长王胜安表示,汉阳区将着力把联合学区打造成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提升汉阳教育均衡发展的质量和层次,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相对均衡和更高质量的教育。据了解,在学区内,所有学校将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实行资源共享,教育局将在学年末对学区内所有学校实施捆绑考核。 多年来,均衡发展一直是汉阳区教育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虽为武汉三镇之一,但是汉阳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陪末座。就在七八年前,汉阳区每年中考成绩前500名的学生中,差不多会有200人“跨江过河”,到长江对面的武昌、汉江对面的汉口去择“好学校”。当然,即使在区域之内,情况也不让人乐观。优质教育资源主要聚集在以钟家村为中心的城区,数所优质初中扎堆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地面上,而城区外围优质学校却非常匮乏,更谈不上布局合理。在这种情况之下,家长竞相追逐热点学校,就近入学的政策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划分五大片区 调整优质资源教育并不算落后的汉阳该如何应对教育发展新局?让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成为当地必然的选择。汉阳区首先完成的是对全区教育的均衡布局规划。2003年,汉阳区完成了这一规划编制,规划编制将全区共划分为“五大教育片区”:钟家村教育片区、七里教育片区、永丰教育片区、鹦鹉教育片区、四新教育片区,每一片区都规划与人口相适应的、规模结构完善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很快,当地围绕规划,以解决初中问题为核心,展开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布局大调整。 一直以来,汉阳南部地区优质初中是一个空白,不少家长干脆从小学阶段就将学生送到钟家村片区上学,当地的初中能招收本地一半的学苗就不错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把初中校提升起来,显然很有难度。最终,当地决定将优质初中32中从钟家村地区“连根拔起来”,和汉阳南部地区原有的薄弱初中进行合并。这样做不但改变了老城区钟家村地区优质初中扎堆的局面,同时也填补了汉阳南部地区优质初中缺乏的局面,使辖区居民能够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2007年秋,该区停办马沧湖路上的墨水湖中学高中部,将市级名校翠微路中学整体迁入,结束了汉阳大道中段无优质初中的历史。2008年,翠微中学赫山校区建成开学,消除了琴台路沿线初中学校布局的盲点,汉阳大道沿线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得以整体提升。 改造薄弱学校 打造全新亮点5年来,该区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重点调整初中校,使初中学校的布局变得比较合理,全区初中择校热明显缓解。当然,在汉阳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地图上,除了围绕划定的五大教育片区进行学校布点调整,汉阳区同样把大量的精力放到了学校的改造提升上,并且鲜明地提出了“改造一所学校,打造一个亮点”的口号。 二桥中学原为汉阳区西部一所比较薄弱的中学,虽然所在地区人口稠密,但是此前生源并不算充裕。近年来,随着汉阳区“治薄”工作的推进,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2006年开始,在校长张金豹的带领下,学校形成了二桥中学独具特色的“阳光教育”办学理念,学校逐步跃升到全区初中的第一集团。在汉阳,大量的初中、小学都因“治理薄弱学校”工程而受益。全区初中经过整合提升后实力均衡,标准统一,改变了过去扎堆的现象,学生不再因为择校而四处奔波。一所所小学如颗颗明珠缀满汉阳大道、鹦鹉大道和龙阳大道三条汉阳主干道。 培养优秀校干 推动特色发展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当地着力提高初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当地从城区中心学校和先进初中学校选拔20余名优秀校级干部到其他相对薄弱的初中和农村初中任职,确保每所初中拥有一个理念先进、业务精良、作风踏实、团结和谐的领导集体。同时,汉阳区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着力为每所学校培养1至2名优秀后备干部。 目前,汉阳的热点学校得到了有效分散,但是汉阳教育并没有止步。目前,当地正在加快学校的特色打造,满足家长的多种需求。从2003年起,德才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率先向农民工子女敞开了大门。多年来,该校努力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使之享受入学平等、过程平等和发展平等。学校逐步构建起以融合教育为特色的教育模式,学校的教学质量目前处于全区初中的中等水平。在当地,钟家村小学以读为主、综合训练的“读式文化”的创建和实践,西大街小学透明的教育、民主的教育、公平的教育的开放式办学模式,都引起了广泛关注。 如今,在汉阳,跨区流动的生源越来越多,就近入学正在成为家长的普遍选择。王胜安说:“教育均衡没有止境,今后我们将在教育的内涵均衡发展问题上做足文章,同样,我们也会在初中阶段实施学区制,确保每一所初中都不会被忽略,得到更好的发展。”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23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