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上好学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0-11-25 9:24:00 人气:
亚运会前夕,原本在广州城区借读的冯家兄弟,转学回到老家从化市(广州市下属郊区市)鳌头中学。“我们两口子都是打工的,辛苦供养这两个仔读市区的好学校,就是希望他们将来有出息。最近听街坊亲朋说,广州搞了教育均衡化工程,农村的鳌头中学也越来越好了,所以干脆转回来读了。”父亲冯润根看着面积扩了一倍的新校园,满脸的喜悦。 广州虽是珠三角大都市,但城区和郊区市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要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必须从教育的起点上体现公平,从教育的过程中推进公平,从教育的质量上实现公平,从教育的机制上保障公平。”广州市教育局长华同旭介绍说,为了保证“起点上的公平”,广州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从投入、师资、硬件、管理等各方面向农村倾斜,向弱校倾斜,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 人们欣喜地发现,广州农村地区教育与发达城区的差距明显缩小。最近,广东在全国率先对全省21个地市党政“一把手”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责任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显示,广州教育财政拨款达到财政总支出的20%以上,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全市已实现“100%的区、县级市成为省教育强市、100%的镇成为省教育强镇”这“两个100%”目标,正整体均衡推进教育现代化。至今年6月,全市有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849所,覆盖率为76.6%。教育均衡化战略,让越来越多的“冯家兄弟”重新回到崭新的农村学校,享受跟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抓投入:用不平衡的投入缩小两极分化“喏,那就是我们原来的校园,整个面积只有1亩多点。”站在学校四层综合楼上,从化鳌头镇桥头小学校长谭杰忠指着一小片自行车停车场感慨道:“如今,我们合并了6所村小学,占地60亩。不仅有崭新的教学楼、环形跑道、各种运动场,综合楼里面电教室、图书馆、体育器材室、科学实验室等等一应俱全,还有一个生物园。” 以往,农村地区的学校远不如今。广州市内部各地区间参差不齐,贫富不均。拿北部的从化市来说,与最发达的天河区相比,经济总量不及后者的1/10,地方财政收入不到后者的一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后者的六成、1/4。此外,花都、增城、萝岗、南沙等还存在大量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 发展上的差距,导致郊区、农村地区在教育投入、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长期落后于经济发达、财政收入高的城区。华同旭清晰地记得,他2003年到任后做过一次调研,“我们到了一所农村初中,学校几百个学生只有两台电脑;而城区好的小学,平均几个学生就有一台,有的甚至人手一台,这种差距太刺激我了。” “教育利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促进教育公平,保证人民群众,不论贫富贵贱,都能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不久前的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振聋发聩般说,“收入不公平影响人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人一生!” 而现实中的差距,显然与“教育公平”格格不入;要缩小差距,必须将教育资金大规模向农村、向落后地区倾斜。以创“广东省教育强市”为契机,2005年,广州设立专项资金,从2005年到2007年底,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49.56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15亿元),基本用于农村地区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等。白云区一位副区长有感而发,“如今,市里这一年补贴给我们的教育经费,相当于过去20年的!” 根据广州市确立的“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要求,市财政从2009年起设立农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增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能力。对这种“偏心”,发达地区有不解、有抵触。但教育部门决心坚定,“推动教育公平,除了要有标准化、有下限,还要有上限。有的学校已经非常好了,投入就要放慢一点,用这种"不平衡的投入"逐步缩小两极分化。” 强硬件:规范化建设办好每一所学校从广州市老城区的羊肠小道,找到位于深宅小巷中的清水濠小学。正是上课时间,低年级小朋友在宽阔的操场上奔跑嬉戏,高年级同学在多功能大楼里动手做实验。 学校的前身是三所小学: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原清水濠一小、二小和800多平方米的丽水坊小学,是广州市典型的“麻雀学校”。“当时的学校,没有校园,推开校门就上楼,学生做广播体操都要分好几批。大家都戏称我们是"一流学校",意思只有一座楼(粤语,楼、流同音)。”校长容礼风趣地说。硬件上的不足,成为发展的瓶颈。这所创建于1904年的老校对老百姓没了吸引力,生源越来越少,老师也一个接一个跳槽。 “这时,广州市和越秀区的教育综合改造工程成了我们的转折点。”容礼告诉记者,通过投资5000万元资金合并、拆迁、扩地、打通,如今的清水濠小学占地8000多平方米,一下子释放出了发展的强劲动力。教学名师不断涌现,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尤其是以乒乓球为特色的素质教育引人注目,去年毕业生产生了4名专业乒乓球运动员。2008年、2009年,学校分别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学校一定要达到规模,硬件一定要跟上,教育均衡化才有可能。”容礼说。 清水濠小学是“规范化学校建设”的受益者之一。2007年,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办法(试行)》,各区、县级市制定“一校一案”,通过重新核定学校规模,调整生源流向和服务范围,调整、合并不达标学校,征地扩建改善办学条件等多种形式,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这一期间,广州市共撤并了办学规模小、办学效益较低的中小学校602所,新增用地面积570.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6.9万平方米,“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目标渐行渐近。 今年,加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被广州市政府列入十大民生实事之一,下一步将按照1∶1的比例落实专项资金,确保年内全市规范化学校比例在现有76.6%的基础上,再提高10个百分点。 提“软件”:以“育名师”为核心筑牢教育“灵魂”桥头小学的教导处主任、英语老师陈兰梅刚从流溪小学学习回来,“去强校学习,收获非常大。拿布置英语作业来说,我们无非是抄写、背诵这些"老三篇",人家已经进入到个性化的阶段,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用快餐搭配的形式布置A、B、C三种作业套餐。这学期我也在自己学校试了一下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明显增强。” 促使桥头小学和流溪小学结对的,就是2009年7月广州市实施的“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其中越秀、海珠、荔湾、天河、黄埔、番禺等教育强区依次对口帮扶花都、增城、从化、白云、萝岗、南沙等区、县级市;同时,促成各区县内部强校和弱校结对帮扶。全市共形成了100所优质学校对口帮扶100所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局面,侧重于帮扶后者“软件建设”,缩小教育质量差距,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如果说学校硬件是教育的躯壳,“软件”就是教育的灵魂。在华同旭看来,“教育以学生为本”这句话不能流于空洞化,应该一分为三:首先,对整个宏观层面来说,教育以育人为本;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说,教育是“以师为本”;而在老师这个层面,再实现到“以学生为本”。“因此,育人不仅是"育学生",还有"育名师","育名校长"。” 为此,广州市教育局以强化师资力量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不遗余力地提升农村教育的“灵魂”,使农村学校软硬件同步发展:2006年开始每年免费为60所农村初中、小学近900名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学科教学技能培训;2008年初启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优先发展工程”,明确“投入专项支持经费,支持增城、从化等偏远农村地区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今年上半年启动第三批广州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培养工作,其中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占全部培养对象60%…… 在鳌头中学,记者巧遇一堂为教师上的课。电脑室里,十几个教师端坐电脑屏幕前,认真看着里面名师讲课的录像;为他们开课的,是“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近年来,广州市、区两级投入26亿开展教育信息化工程,依托2万多公里的光纤网络推进网上继续教育,每年7.8万名教师随时通过“网上课堂”提升自我。“其中最得益的,是我们农村学校。近年来,我们通过教育信息化强化了学校管理,完善了行政领导、年级长、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齐抓共管的无缝化德育管理网络;并且对任课教师确立了科学的激励措施和目标管理。2010年,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第10次被从化市教育局评为初中毕业班工作综合评价一等奖,作为投入不是最大,生源不是最好的农村学校,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容易。”鳌头中学校长曾健智欣慰地说。 记者从广州市教育部门获悉,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接入市教育科研网,广州市城乡基本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如今,广州已建立了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市教育科研网成为全国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光纤城域网,光纤总长度达15,000公里。通过教育信息技术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广州493所农村学校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文见《人民日报》2010年11月8日第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