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孩子站上同一起跑线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12-29 16:57:00 人气: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咸宁实践关键词:城乡一体农村学校建到城里来2007年,一个基层代表层层签名的联名议案呈送崇阳县第16届人民代表大会,来自高枧乡这个离崇阳县城最远的山区的代表提出,“要让山区孩子进城享受优质教育”。 人民群众的意愿就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针对代表团提出的这个议案,崇阳县教育部门进行了认真分析。 就当时的条件,让大批农村孩子进城就读不现实,因为县城学校班额爆满;改造乡镇学校,把乡镇学校建设得像城里一样也不现实,因为县里基本是吃饭财政,对基层学校不可能有太大的投入。 经过多次调研,崇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除了保留沿国道且办学条件、教学质量较好的7所初级中学以外,撤销县城周围及偏远地区的9所农村薄弱初级中学,与县城关中学合并,在城郊打造一座教育新城。 建设教育新城,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全面统筹。2008年公开拍卖了交通拥挤、商业价值高的原城关中学,获取土地收益9980万元,全部投入教育新城建设。随着教育新城建设的扩展,周边土地和房产大幅度升值,在梯级开发中,获取的土地收益全部用于教育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破解了建校资金难题。为确保新城关中学高效运转,县四大家主要领导或齐同、或轮班,三番五次甚至一日三次到教育新城察看,重视之高、要求之严、指导之细前所未有! 2009年秋季,新城关中学正式招生,农村群众特别是高枧、金塘等地的农村学生家长放着鞭炮,欢天喜地送孩子进城上学。 主体是新城关中学的教育新城,可容纳7000名学生就读,5000名学生食宿。新城关中学实行分校管理模式,标准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运动设施设备,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是鄂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好的现代化、花园式优质学校。 新城关中学在校学生6838人,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有4286人,约占学生总数的63%;有教职工378人,其中来自农村的教师有260人,约占教师总人数的68%,可以说是一座建在城里的农村学校。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在抓实校本教研的同时,努力寻求专业引领,争取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全国首个数字化学习港落户该校,配备了触摸式大屏幕电子白板、液晶电视和60台电脑,可使“未来教室”实现远程授课,实时交互。 新城关中学运营一年来,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在今年5月鄂南高中理科研究性实验班选拔考试中,该校的通过率占崇阳县总人数的52.1%,其中有30%以上的学生来自边远乡镇,彻底结束了部分乡镇20多年来无学生考入省重点高中的历史。 城乡一体,农村学校建到城里来,只是该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步。2009年,崇阳县以兴建新城关中学为抓手,顺利撤销了9所农村薄弱初中,为一批农村小学腾出校园,继而又为一批新办的农村幼儿园腾出园舍,实现了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办示范中心幼儿园的目标,全县公办幼儿园一年内由2所增加到27所。与此同时,崇阳加大农村中小学改造力度,近两年,全县已投资2374万元,对农村中小学进行了改造升级。筹资500万元,着重加大农村中小学“六室一场”建设力度。今年还为全县农村中小学统一配置了150万元的体育、音乐设施,使县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基本均衡。 关键词:联校走教温暖的阳光照过来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通山县,顾名思义境内几乎通通是山。特殊的地理环境,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三难”:一是校点多,撤销合并难。二是师资紧缺,课程开齐难。三是投入效益低,改善条件难。处困思进,面对“三难”,通山县开始探讨“联校走教”新模式。 “联校走教”是以一所完全小学为主体,按地理位置、生源范围将附近初小、教学点作为其分部,几校联合而成的一个集人事、财务、教育教学管理于一体的集团化办学实体,即联校。由联校本部安排体、音、美、英语等学科教师到联校分部即初小、教学点“走教”,让山里的孩子能接受更全面的教育。 “联校走教”办学模式在岗位职责上,实行联校校长负责制;在学校管理上,实行人事统一调配,财务统一管理,教学统一协调的“三统一”政策;在日常教学中,各联校与其管辖的初小、教学点实行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安排课表、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质量检测、统一考核评估等“五个统一”,全力保证流动教学的质量,并及时对工作进行反馈,做好“走教”的双向管理,真正实现“教师流动教学,学校联片管理”。 走教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却有太多的感动。九宫山镇横石二小的走教教师朱艳琳,每次都要翻过一座座山,拐过一道道弯,来到只有12名学生,一名教师的金家宕小学教体育。让她感动的是,走教首日,所有学生为她举行了一个欢迎仪式,后来她才知道,当天,学生是穿着过节才穿的衣服来迎接她的。 走教的道路虽然艰辛,但却有太多的欣慰。通山县洪港镇中心小学的英语教师王海燕,每周三都要乘车20多公里,然后步行3公里到杨林留咀初小走教。杨林留咀初小之前没有英语老师,现在,学生每次上王海燕的英语课都非常积极,有时下课放学了还不愿离去,一些家长也常常站在窗外旁听。王海燕说,孩子们热切的眼神,村民们的支持让她感到非常欣慰。 走教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却有太多的希望。九宫山镇横石二小的走教教师狄星星,每周二、周四都要先乘车,后步行到陈坪初小教艺术课。她说最让她难忘的是2008年全镇校园舞蹈比赛,陈坪初小这些以前从没有学过舞蹈的孩子在她的辅导下竟获得了第3名,令家长和老师们欢欣鼓舞,这让她看到了农村学校走教的新希望。她说:“虽然其中有太多的辛酸苦辣,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轮新的太阳正冉冉升起,给我温暖,给我希望,给我力量。” 通山县现在共有69所联校,走教教师200人,共覆盖151个教学点,受益学生超过1万人。为解决走教教师行路难的问题,县政府还投入200余万元,为走教教师配置了一批走教交通工具和教学器材,并按每课时10元的标准对走教教师发放生活补贴。同时,县政府投巨资新建教师周转房351套,改造周转房80套,建成单元房278套,大大改善了农村走教教师住房条件。 联校走教,让温暖的阳光照过来。 关键词:有效课堂个性发展学生动起来赤壁是历史悠久的文化、旅游名城,早在1800多年前,三国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在咸宁市的6个县(市、区)中,赤壁的平原面积最大,经济实力最强,教育基础相对坚实。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 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城乡之间教学质量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2008年秋季,“构建有效课堂,促进城乡教学水平均衡发展”工作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启动。赤壁市教育局提出,用5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中大力推进有效课堂构建工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个性。 构建有效课堂,赤壁突出“以学备教”、“先学后教”和“以学评教”这三个关键环节。 2009年11月,赤壁开始分阶段、分步骤组织有效集体备课,即“以学备教”。首先由市直中小学按照“五步式集体备课”方法,展示集体备课流程,组织各农村学校教师观摩学习。然后由各乡镇中心学校按照城区学校有效集体备课模式,组织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再选派优秀教师巡回主讲集体备课的观摩课。最后以学校为单位,创造性地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这种有效的集体备课,从学情分析入手,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备而教。 赤壁市的“先学后教”要求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广阔的背景材料。因为他们相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学生要能牢固地记忆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念,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学生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下,学得主动,读有选择,思有侧重,疑有特点,悟有个性。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七(8)班学生陈浩天在《给老师的信》中写道:“以前,我学语文的兴趣不高,成绩也不太好。但是现在,老师在教课文之前,总是提供一些与之相关的有趣的学习材料,读得轻松,并总有机会展示自己,总能在快乐中学到很多实在的知识。我感觉棒极了,我的语文成绩在一天天进步。” 赤壁市要求各校建立“以学评教”的教学管理机制,多方倾听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每学期组织1至2次以问卷和座谈为主要方式的“评教”活动。通过“以学评教”,学生的学习诉求直达教师,教师按需而教,师生良性互动,意有所达,情有所通,学有所得,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张扬。 “构建有效课堂的系列活动真正抓住了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牛鼻子’,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赤壁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雷靖望开心地说:“构建有效课堂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学生被书包压弯的小腰板又挺起来了,校园又有了歌声、琴声和笑声。”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的天空撑起来通城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全县48万人,每年有10多万人外出打工或经商,有近2万孩子在家留守,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超过1万,占该阶段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家教缺位、亲情缺失、交流缺少、监护缺乏”是这些留守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面对如此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通城县迎难而上,先对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调查,逐个建立成长档案和联系卡片,对每一位留守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调查的基础上,通城研究对策,制订计划,通过建立“留守孩子之家”、“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站”、“留守儿童德育基地”,招募“爱心家长”等形式把关爱行动做细做实。 在通城县,80%的村组和学校都有“留守孩子之家”。“留守孩子之家”建在村党支部或学校,有健全的责任制度,双休日和节假日由教师或志愿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留守孩子提供看护、学习、教育、生活等服务,确保每位留守孩子“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2005年就成立了“留守学生之家”的通城县隽水小学,还聘请30位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担任“义务家长”,对留守学生结对帮扶,跟踪教育。 “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站”是留守孩子村级教育新体系的重要一环,一般由村党支书或村主任担任站长,聘请村干部、退休教师及德高望重的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及时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德育工作站还经常举办家庭座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进行科学育人、科学监护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监护水平。全县还兴建了38个留守儿童德育基地,丰富了留守孩子的课余生活。 2008年10月,通城县关爱留守孩子工程领导小组组织教育局、国土局、房产局、财政局等部门30位“爱心妈妈”赴五里镇程丰村、塘湖镇黄袍村与30名留守孩子开展一对一帮扶结对活动,“爱心妈妈”为孩子们送去了精心准备的文具、衣物、食品等物品。通山县招募的“爱心家长”多为各级“三八”红旗手、“巾帼文明岗”、“五好文明家庭”及女党员、女干部、女教师、巾帼志愿者等。目前“爱心家长”队伍已经发展到1180人,他们每月要与留守学生联系,指导留守学生给其父母写信或通话,与班主任联系,与临时监护人沟通,每年还要陪留守学生过一次生日。 2009年12月,县妇联和教育局为200名贫困留守儿童发放救助金共计16万元。2009年底,县委、县政府又组织相关部门发出致特困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并资助800元路费邀家长回家过春节。“通城县贫困留守学生救助基金会”先后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资助特困留守学生5000余人次,全县各中小学也设立了自己的奖学济困基金,每年都要筹集资金100多万元,解决上万名贫困留守孩子“上学难”问题。“爱心家长”、监护人、班主任、学校全面互动,共同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关爱的天空。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14日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