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校本化:教育元素被激活的“智力冲浪”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0-12-30 9:24:00 人气: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小学课程文化建设渐入佳境之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母本。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确定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三类课程结构,并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 如何使“三类课程”资源有效整合,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使“三级管理”的课程实施优化组合,使教学滋生有效的力量?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小学视“课程校本化”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引擎”,作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关注现代先进学校文化、提升学校“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作为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的重要渠道;作为提升教师师德师能、实现专业发展、优化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对提升办学水平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课程校本化”的推进与完善,使闵行区中心小学课程文化建设渐入佳境。 经典镜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校本化解读》最近,作为闵行区中心小学课程文化建设渐入佳境的标志性产物,还散发着油墨香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校本化解读》正式问世。16开本257页的容量,将小学一至五年级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实施途径等核心内容,从“类别”、“分年级课程标准”、“各册教学目标”、“各单元教学目标”、“各课教学目标”等方面,作了详尽的描述。 这种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解读,是构建课程校本化的“重头戏”,也是实施课程校本化的“大前奏”,蕴含的意义与价值难以估量。有些老师说,这个课标校本化解读,是实施教学的“经典”,也是上好课的“工具”。 课程校本化:教学行为转型的“媒介” 自1990年以来,学校先后承担了上海市一期、二期课改的试点实验任务,在教师培养、课堂教学改革、办学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基于课改基地校的优势,学校的课程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两个方面起步较早,开发了许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特别是德育校本课程和国际象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更加成熟。 学校在实践中认识到,先进的教育理念要落地开花,必须转变教学行为。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关键,同时这种转变必须在课程领域得到先导性的契机,因为课程的实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探索“课程校本化”的过程,正提供了教学行为转型的“媒介”。于是,从2008年以来,学校大力开展“课程校本化”建设,以三类课程统整为重点,编制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体现“以人为本”办学理念,使学生“乐学习”、教师“会研究”,并以此形成学校课程文化。 学校经过研究,提出“课程校本化”,就是学校根据国家意志、地区要求和学校实际,尤其是师生的成长需求,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地区特点和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要求就目标设置的调整或细化、内容的把握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适当和有效的调整与修改,以实现优质教育教学。 同时,“课程校本化”,聚焦学生的发展,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契合学校确定的“懂规范、乐学习、善交往”的学生发展目标和“爱学生、会研究、有气度”的教师发展目标,更契合学校“以人为本、主动发展、规范大气、温馨有致”的办学理念。同时,也契合闵行区“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自主发展为本,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和谐、健康、生态、精致、开放、多元’为基本特征的区域学校文化要求。” 课标校本化:实现有效教学的“蓝本”课程标准是“高位”的,要落实好,必须在实施中找到路径。学校进行课程标准校本化的研制,就是一种探索。 学校在语文学科试点,开展课标校本化解读。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学习课程统整的理论知识,重温语文课程标准,潜心钻研语文教材。在语文大组活动中,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朱新亚老师带领语文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了认真解读,为各备课组如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细化课标提出了指导性建议。随后,老师们在没有现成资料的情况下积极开动脑筋,花了很多时间进行各册教材知识点的梳理。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小学语文教材课标校本化解读》,分别就语文的字词句篇等各项能力作了细致具体的要求。如小学语文在一年级“学习准备期”解读中提出“各单元教学目标”是要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42个;认识笔画“横、竖、点、撇、捺、提”等,而在“各课教学目标”中,对读准平翘舌音,例如生、师、上、书、唱、水等。同时,学校也在数学和英语中确立了相关的专题研究内容。 课标校本化,不是简单为了说明课标,而是为有效教学作铺垫。 旁白: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对课程的全面落实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关链接学校简介 闵行区中心小学始建于1928年,是一所有着80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学校位于闵行区南端黄浦江畔,占地面积31.9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1个,学生1042名。全校在编教职工94人,教师8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人,占4.65%,小学高级58人,占67%。学校有市名师后备人选1人,市德育实训基地成员2人,区学科带头人1人,区骨干教师和骨干后备9人。 学校是闵行的窗口学校,取得了瞩目的办学成绩。目前,学校承担着江川街道7个学区的小学教育任务,并且是本地区唯一一所有招收外籍学生资质的学校,已有9位外籍学生在读。 探索校本化:服务师生发展的“新路”课程校本化,说到底是为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服务,是在课程、教学领域中,依据国家要求和师生实际进行优质教育教学的实践,它更多地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有序和有效。为此,学校进行了探索。 注重文本校本重构,形成校本资源文库 英语学科文本内容简单、教材资源较少,其文本的重构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校本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根据每册英语文本的单元、课题与主题、话题的不同,结合学生的生活资源和喜欢兴趣的内容,形成将教材文本融合于生活和情景之中的再构文本之中,使所学单词有语境、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课程教材资源。目前,学校一到三年级英语新教材第一期的文本重构已基本完成,正在进入单元主题归纳之下的拓展资源内容分解,使之形成校本的拓展型文本资源。 针对多元层次需求,开展练习阶梯设计 在课程校本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的数学学科主要是通过开展阶梯式的练习设计来开展的。在推进社会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学校作为江川地区一所地处老社区的老校,底蕴深厚,也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社会赋予的责任。学校的学生个性与基础差异大,层次非常多元。家长的学历、需求也不同。多元的层次提出了学校个性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的不同层次性。因此,学校开展数学阶梯式的练习设计,为每一章节练习都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层次需求量,使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而且,由于老师是在对学生分析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与选择,因此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在全员数学老师参与的过程中,由于需要查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并将之与课本中的练习整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度更透了,课程意识也更强了,专业化发展也更快了。 旁白:有效探索对课程校本化的推进起到了引领作用。 特色校本化:体现办学思路的“方略”在课程校本化过程中,学校校本教材的建设,对形成育人特色和办学特色产生了极大影响。 目前,学校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上、下册)和《快乐国际象棋》两本校本教材,就是校本教材趋于成熟化的典型案例。 《中华传统文化》,凸显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特色,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与自我探索、实践活动等,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教材分成7个单元,每一单元都由“导言”、“闵小知识园”、“交流与实践平台”三部分组成。学校利用班队会课、午会课和探究课、拓展课来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人文情怀。学校充分重视学科渗透,发挥全员德育的教育作用,在平时教学中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组织教学并进行拓展,同时教师经常及时总结教学情况,撰写案例与教学反思,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而《快乐国际象棋》则被称为“智慧体操”,有着磨练意志、锻炼品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内涵。学校在一、二、三年级中,把国际象棋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学校的教学中,每周一节,进行普及。另外,把具有潜能和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组成班队、年级队、校队,提高棋艺。学校通过这门校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培养了一批棋手,而且对学生智力开发、思维培养和习惯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使学生成长中逐渐形成和强化了办学特色。 旁白:校本课程的完善,丰富了课程校本化的内容,拓宽了实施途径。 (文见《文汇报》2010年12月16日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