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国际标准“体验”中国教育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0-12-30 9:33:00 人气:

测试影响教改决策

3年一次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日前公布。首次参加PISA的上海15岁在校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排首位。

这一结果立即引起国内外教育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欧美多家媒体惊呼“意外”,并追踪分析上海及亚洲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比本国学生在测评中的表现,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阿尔尼·邓肯表示,这是一个“警醒”。

而在国内,却引来诸多争议。有评论说,这“不能遮蔽中国教育的落后”。

上海学生三项测试第一

2009年4月,根据OECD的技术标准要求,上海152所学校的5115名学生,代表全市各类中学约10万名15岁在校生参加测试,参与率和覆盖率分别达到97.8%和98.6%。

测试结果显示,在全球约47万名接受测试的15岁学生中,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分为556分,高出第二位的韩国学生17分;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得分为600分和575分,分别高出第二位38分和21分。

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良好。精熟度最高的“6级”中,上海占2.4%,仅低于新加坡的2.6%,“5级”占17%,具有明显优势。学生在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三个认知方面的表现较好,反映了上海课程内容比较均衡。此外,上海有92%的学生每天进行趣味性阅读,对阅读的喜爱程度指数为0.57,显著高于OECD平均值。

在这份成绩单上,阅读素养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上海、韩国、芬兰、中国香港、新加坡,数学素养前五位为中国上海、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中华台北,科学素养前五位为中国上海、芬兰、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除了芬兰之外,亚洲国家和地区可谓独占鳌头。

不能代表全国水准

“这只是一个全球教育研究项目,测试结果并不具备可比性。”面对“优异的成绩”,PISA中国上海项目组负责人张民选出乎意料地冷静。

他解释,除了中国上海和港澳台是以地区为单位参加之外,其他地方多以国家名义参与测试,抽样的学生覆盖面更广,差异更大。而上海的测试结果,也远不能代表地区差异巨大的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准。

据介绍,上海完全遵循了经合组织统一的二次分层抽样办法,既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有重点与非重点,有公办校、民办校,有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有市区校和郊区校,样本名额完全按照在校生总人数比例分配。项目组将样本学校名单上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组,由各国研究者采用等距抽样法共同确定测试学生名单。试卷则由世界范围内的300个科学家进行最终评估。

“学校对哪些学生接受测试、测试什么内容都一无所知,无从准备。”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说,测试全球同步进行,共两小时。该校有182名学生被抽中参加,共有10多套编排方式各不相同的测试卷。虽然坐在一间教室里,也不可能抄袭、复制,应该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测试前,我们都先签了保密协议,不能说的。现在过去一年半,具体题目记不清了。出题和我们的考试完全不同,没什么知识范围,题目很有趣,考试像玩儿,大家出来时都是笑嘻嘻的。”一位参加过测试的学生回忆说。

中国教育积累自信

OECD秘书长安格尔·古里亚在此次项目报告中说:“中国上海在此次测评的各项中都以明显优势领先,这表明了在多元社会背景中,凭借中等经济资源也可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

12月7日OECD正式公布结果之后,包括纽约时报、美国公共电台等在内的多家欧美媒体纷纷提出采访要求,将打量、探究的目光对准了上海学生和学校。一位美国记者甚至将其意义与当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相提并论,并认为,相对于过分散漫自由、校际差异巨大的美国教育,中国学校注重课堂纪律和课程安排、教师责任心、学生付出更长学习时间和更多努力等做法,自有可取之处。

考了第一名的上海,究竟有什么“成功”经验?

张民选将其归纳为四点:其一,得益于中国社会重视学习的文化传统,百姓对子女教育抱有很高期望,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好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一直保持着开放态度,不断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现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当代教育界有哪些知名专家、新理念,我们甚至比他们本国人知道得更多”。其三,花大力气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上海先后进行了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中心区与郊区结对、名校托管弱校等工程,使得薄弱学校教育质量迅速提高。这次测试结果,上海不同学校学生的成绩分布差异远远小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其四,上海学校有完备的教师在职培训措施,有独特的教研室、年级组等教学研讨体系,提倡教师经验分享。而在欧美国家,教学更多是教师的个人行为。

测试影响教改决策

比起“第一”的成绩,张民选更看重PISA考试的评价理念和技术,称之为“借用国际的眼光给我们的教育做体检”。他透露说,从2006年参加这一项目起,不少理念已被吸收进上海教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表示,“PISA结果证明了上海的课改卓有成效。我们应当客观、理智、全面地看待测试结果,审视我们的教育,以便改进工作。”

PISA调查结果,也折射出上海学生学业负担偏重、缺乏自我调控学习策略等“软肋”。比如,与国内“阅读”考试不同,PISA的阅读材料非常丰富,有私人信件、小说、传记,也有政府文件、公告,报纸招工广告等。上海学生在阅读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续文本上相对薄弱。在学习策略运用中,虽然都接近或高于OECD平均值,但自我调控策略却为负值。这表明,上海学生的大部分阅读材料由老师直接提供,而非自己搜集而来。此外,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学生每周校内上课时间位于第十四位,校外上课时间为第九位,学生课业负担偏重。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PISA注重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反映的仍旧是知识教育的结果,而这恰是中国学生的强项。这一成绩,不应遮蔽我们在个性培育、人格教育、创造力教育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事实。
张民选表示,调查结果对基础教育改革有颇多启示。在政府方面,除了继续推进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外,还应努力改进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学校方面,应关注和培养学生对概括、自我调控等高级学习策略的掌握与运用,并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学生及家长则应当在趣味性阅读当中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并运用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等。

据透露,2012年,上海学生还将参加PISA数学项目测试,2015年将参加PISA科学项目测试。

关于PISA

PISA项目是目前全球最权威的学习素养测试之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主要对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进行评价研究,考查义务教育末期学生是否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从2000年开始,每3年一次。全球有6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上海于2006年提出申请,并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正式参加PISA的地区。
PISA测试题目由所有参与国家和地区专家共同出题,剔除那些因经济、文化、宗教等差异难有共同理解、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能力的测试目的相关度低、以及翻译成各种语言后存在歧义的题目后,所形成的国际共同文本。

(文见《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0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