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素质教育”助推应试教育
孙燕
近年来,大概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过于暴露,高分低能者走向社会后屡屡碰壁,便有了这几年对素质教育的强调。但这种强调,并没有改变许多学校一方面应付上面的精神,另一方面还是狠抓升学率的实质。至于家长自己抓的那个素质教育,多半还是局限于琴棋书画、能歌善舞之类,而这往往又是奔着凭“一招鲜”去图谋上好学校的。结果学生在原本沉重的课业负担之外,又增加了额外的负担,“素质教育”成了考试主义的助手,成为升学的敲门砖。
总体上看,学校和家长目前抓的素质教育多半还是集中在某种技能的增加、某种技巧的熟练,仍然不是着眼于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增强创造力和对困难挫折的承受力等大的方面,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不过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素质教育,应该更关注人的聪明、能力和创造性等深层素质的开发与激活。如果只把它看做学生未来生活的预演或者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而不是学生个体生命和人生价值实现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就仍然走不出那个旧框框,我们见到的,就还是充斥各校的注重重复、模拟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及压制个性和创造性的行事习惯。这种扭曲了的“素质教育”,可以容忍读死书、死读书,可以容忍知识和学科的孤立与割裂,而轻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谈今天的教育如何向人的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转化了。从学校到家长、学生,指望这种“素质教育”的,多半还是人的记忆力、模拟能力和解题技巧等浅层素质,读古典名著是不务正业,童年玩耍是浪费时间,学习被局限于课本及辅导教材。为此可以不考虑学生如何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未来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独立谋生,如何自我进步,甚至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以为,不管抓名字叫什么的教育,按作用和重要性来说,要历练孩子的,顺序应该是:“心骨”硬起来——脑子活起来——技能跟上来。即使父母多年辛苦培养出个博士,如果让孩子落了个思想脆弱、意志不坚强的毛病,经不得风雨,吃不得苦,只识“胡同”,不识“城市”,只懂单科,不会综合,甚至再加上健康不佳,高学历又有何用?忽视了这一点,今天为应试教育而累的,明天仍然逃不脱为孩子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乃至生存能力担忧。
(文见《半月谈内部版》2010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