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多种模式加快均衡发展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3-30 14:45:00 人气:
编者按 3月9日,教育部和15个省区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11日,又与广东省签署了备忘录。通过签署备忘录的形式,省部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2020年战略目标的重要机制。在备忘录中,各省结合本地实际,绘制了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的蓝图,承诺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按年度逐步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从即日起,本报将对各省在备忘录中承诺的主要内容陆续进行报道,并开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特刊”,刊登各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举措、进展、做法和经验。敬请关注。 【省长寄语】落实政府责任 推进教育公平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龙庄伟教育部与有关省区市政府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各有关省区市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兄弟省区市的关心帮助下,河北各级各类教育长足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突破。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明显改善,义务教育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日趋健全,先后探索出农村学区改革,城镇治理择校的联合校、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四种模式”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认可。 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北视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重视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鼓舞,更是期望和重托。我们要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动力,以此次签署备忘录为契机,充分认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重要性,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努力开创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发展教育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将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完善督导评估与监督问责机制,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及主要负责人的年度考核;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省级统筹,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安排专项经费扶持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突出重点,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给予足够保障;进一步创新机制,深化农村学区改革,健全农村学区管理制度,大力推广联合校、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四种模式”,做强优质学校,转化改造薄弱学校,促进教学资源合理配置,逐步消除择校现象;进一步提升成效,力争2012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2020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我们将不折不扣地履行好备忘录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全力以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厅长访谈】在五方面下大功夫——访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3月9日下午,教育部与河北省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就共同推进河北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承诺。记者就此采访了河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教民。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河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 刘教民:根据备忘录,从今年开始至2020年,我省将分三个阶段,按照“政府主导、省市共管、以县为主,统筹城乡、区域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每所学校在校园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专用教室设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班容量等方面基本达标,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 记者:河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刘教民:我们现在要着力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当前,河北省城乡之间、同一区域之间、学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仍比较突出。备忘录的签署,为我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我省将按照备忘录确认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切实解决好县域内城乡、学校之间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 记者:河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刘教民:河北将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大功夫:一是加强领导,切实履行承诺。把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个年度,落实到每个县(市、区),并逐级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二是加大投入,强化省级统筹。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形成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体制机制。三是改革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认真做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农村继续推进学区改革,健全农村学区管理制度;在城镇继续大力推广“四种模式”,转化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逐步消除择校现象。四是完善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教师资格注册制度”、“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计划”等3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五是突出重点,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把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热点难点问题和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努力消除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现象,到2015年全省义务教育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4%。 总之,我们将像抓“普九”一样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备忘录的目标要求,狠抓落实,扎实工作,实现我省义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新探索 新亮点】案例1 建学区催生农村学校巨变承德市承德县深山黄旗湾村村民李凤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杨晓娟,今年20岁,小女儿杨珊,今年17岁,3岁之差使她们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杨晓娟2005年初中毕业,那一年,她所在的老爷庙乡中学竟没有一个考上县一中的。杨晓娟随着村里的人流到了北京,在一家饭店打工。 2007年,县里搞学区建设,老爷庙乡中学合并到上板城中学,正在上初二的杨珊便到上板城中学就读。2008年杨珊参加中考,以505分的高分被承德市二中录取,当年老爷庙乡竟有6个孩子考上了县一中。 平泉县一中2004年招公助生500人,县城两所初中——平泉二中、回民中学分别录取107人、59人,两所最偏僻的农村中学——小寺沟中学、台头山中学分别录取81人、12人;平泉一中2008年招公助生1050人,两所县城中学分别录取97人、69人,而两所最偏僻的农村中学分别录取232人、70人。2004至2010年,平泉一中公助生规模从500人增加到1050人,新增生源主要来自农村中学。 学区建设为何能一下子大大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十里挑一的校长:四合永中学从原来的10名初中校长中竞争优选出了1名校长。 二选一的教师:平泉县黄土梁子中学,由原6个乡的7所初中合并,现有的114名教师,是通过专业知识考试、讲课和平时的教学成绩考核,从原来224名教师中选聘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0多岁下降到32.7岁,学历达标率也从原来的80%迅速提高到100%。其中,县级骨干教师50名,市级骨干教师8名,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就是在城里的初中也很难找到。 教师的教育思想发生深刻变化:李长春是承德县上板城中学语文教师,他这样描述过去和现在教学的情景:“一天上3个年级的课,备3套教案,每个年级只有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书。学区建设后,每天一个年级两节课,同时还有4名教师每天一起说课。” 教师研训常态化:每个学区都成立了承担教研和教师培训双重任务的研训室,设研训员3至4名,形成了县教研室——学区研训室——校本教研的三级研训网络,专职教研人员一下子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多。学区研训室的设立,扭转了过去教研人员远离教学的局面,使教研真正植根于教学。 案例2 联盟体让郊区学校一样优质前不久,石家庄市桥西区西岗头小学获得了区“教育教学优胜单位”称号,全校上下欢欣鼓舞。这一荣誉过去可是市区优质学校的“专利”。作为一所郊区薄弱学校获此殊荣,在西岗头小学的历史上还是头一次。不仅如此,近来年西岗头小学喜事不断:教师在各级评优课、素质竞赛中连连获奖;学生也在作文竞赛、数学竞赛中屡创佳绩;学校还承接了省市两次均衡教育现场会、省远程教育现场会。 这一变化源于石家庄市桥西区近年来实行的一项“一托二”联合校改革措施。所谓“一托二”联合校,即将市区一所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与一所城郊学校、一所城区薄弱学校捆绑成紧密联合的“办学共同体”,以城区优质学校为龙头学校,对口帮扶城郊薄弱学校,以3年为一个周期,3年后龙头学校再次更换,形成不同优质学校对城郊薄弱学校的第二次辐射。3所学校不仅要统一工作计划,统一管理制度,还要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年终考核,并且每年要交流教师和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共享联合校内各类教育资源。 西岗头小学与市区优质学校中山路小学及另一所市区内薄弱学校永安街学校结为联盟体。陶广玉是中山路小学的英语教师,交流到西岗头小学任教,陶广玉的“精细化教学”成为西岗头教师们竞相学习的“绝技”。西岗头小学共有8个班、300多名学生,70%的学生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陶广玉的“绝技”让这些孩子的成绩突飞猛进。 案例3 跨区统筹使城里学校整体变强2007年7月,邯郸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承诺:“3年内实现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无择校城市。”此言一出,许多人都为身为教育局局长的赵浩军捏了一把汗。 邯郸市区共有4个区(县级),优质学校如汉光中学、11中、丛台区实验小学等集中在丛台区不到3平方公里的区域,要实现整个市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就得使极度集中的优质资源迅速向其他区域辐射。跨区域(即县域)统筹规划,成为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 2007年7月,邯郸市开始了一系列大动作。 撤弱扶优:取消市二职中、六职中等职业学校的初中部;撤销了13中等教育质量低、办学规模小的薄弱初中;撤销了11中等优质初中的高中部,扩大其初中招生规模。 跨区划片:扩大11中、汉光中学等优质初中的招生范围和招生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一些优质初中实现跨区招生。 跨区域合并:将优质初中与薄弱初中实质性合并,如原24中并入11中,成为11中西校区,统一领导班子、统一教师调配、统一教学管理。 跨区域建分校:如地处丛台区的汉光中学在邯山区建汉光中学南校区。 振兴弱校:集中全市之力,在干部、师资调配、资金投入上向复兴中学等薄弱学校倾斜,迅速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就这样,邯郸市区“择校热”迅速降温:2007年,24中与11中实质性合并,当年该校片内生报到率由合并前的34%提升到86%,去年提高到100%;2007年建汉光中学南校区,当年实现片内生报到率96%,去年达到100%。 热点学校班容量迅速降下来,如汉光中学、11中学班容量从100多人降到50多人。汉光中学教师任爱芳说:“现在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布置作业,学生的作业全批全改,学困生、特长生面批面改,每名教师都有校本教研课题,学校还开展全员大比武,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抓住新契机谋划新格局河北省教育厅■省政府建立对县级政府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制度,重点推广承德农村学区改革、石家庄“一托二”联合校、邯郸治理城区择校的“四种模式”等经验做法。 ■2020年,全省85%以上的小学、初中达到标准化,全面消除薄弱学校,所有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 近年来,河北省坚持省级政府统筹,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提供保障:省政府统筹推进2007年,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子女上学问题的意见》,部署了以学区建设改革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2008年,省政府制定《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十一五”期间,我省建立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省累计投入1320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县级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实行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新体制。自2006年以来,省政府连续3年召开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重点推广了承德农村学区改革、石家庄“一托二”联合校、邯郸治理城市区择校的“四种模式”等经验做法。省政府建立了对县级政府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制度,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地方教育工作和进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2008年,省政府决定每两年表彰一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目前已表彰两批44个先进县(市、区)。2009年11月,教育部在我省邯郸市召开了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了我省做法。 创新途径:四种模式见实效从2005年起,在农村地区,我们以学区改革为切入点,探索建立县域教育管理新体制。以县(市)为单位,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划分为若干学区;以学区为单位,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推行标准化办学,形成学区内经费、师资、设施、装备等办学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每个学区的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保证其顺利推进,我们重点抓了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科学编制学区建设规划,初中和小学三年级以上实行相对集中办学,一、二年级和学前教育实行一体化管理。二是取消乡(镇)中心校建制,设立学区中心校并附设学区研训室,统筹管理学区内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学区为单位,按照人口分布建设规模适度的标准化中小学。目前,全省70%以上的县(市)已完成学区建设工作,建立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中心校和学校三级管理的县域教育管理新体制。 从2006年起,在城镇地区,我省探索推进城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已探索出联合校、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等“四种模式”。“联合校模式”是将区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捆绑成相对固定、联系紧密的“办学共同体”,统一教学计划、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年终考核,联合校内各类教育资源共享。“兼并校模式”是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构建“一个法人单位,一套领导班子、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师资调配”的管理体制,彻底转化薄弱学校。“建分校模式”是由财政投资,优质学校在区内建立分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新建校模式”是加大财政投入,辅之以抽调管理骨干和教师骨干,短时间内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新学校。 加大力度:确保县域均衡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提高质量,更加深入地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到2015年,全省70%以上的小学、初中达到标准化,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到2020年,全省85%以上的小学、初中达到标准化,全面消除薄弱学校,所有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学区管理体制改革。2011年80%的县(市)要完成农村学区建设工作,2012年所有县(市、区)完成学区建设,按新体制运行。三是大力推广“四种模式”,切实缩小城区校际差距。通过联合校模式,建立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协作机制,全面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通过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等模式,彻底转化改造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消除择校现象。四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机制和教师补充机制。 【先进区县巡礼】新华区:建城乡结对互助机制使城乡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实现“面对面、点对点、人对人的互助”。近年来,石家庄市新华区开展“城乡结对、互助共赢”活动,旨在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新华区共有3所高中、8所初中、16所小学和16所幼儿园,与行唐县、藁城市40多所学校共同制定了推进活动的策略。 他们达成了共识:不是由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单向帮扶,而是双方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良性叠加和互助互促;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物质”层面,而要着眼于全方位、多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城乡结对、互助共赢”活动不是一时一事,要深入持久,涌现出“联合体”工作机制、“定向帮扶”工作机制和“共促共建”工作机制。 丰南区:创三种模式消除择校近年来,唐山市丰南区探索并建立了以资源均衡、投入均衡、装备均衡、评价均衡、师资均衡、内涵均衡、质量均衡、权利均衡等八大均衡为基本模式的义务教育发展格局。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使用教育资源,建起了一大批农村亮点学校,不仅实现了农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甚至达到了农村学校比城区学校还漂亮的程度。 探索了三种模式:建设教育小区模式、建分校模式、新建学校模式,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 “三动战略”、“三名”工程、“降、活、提”工程和“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工程……丰南区不断推出促进均衡的新抓手,实现了全区学校质量基本均衡,目前全区没有一个城区孩子择校,也没有一个农村孩子择校。 井陉县:探索山区教育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资源分散与提高教育质量的矛盾,井陉县县委、县政府确定了“推进布局调整和教育公平,促进山区县基础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到2010年,全县建成3所高中、10所初中、50所小学和40所规范化幼儿园,小学在校生平均规模达到500人以上,初中平均规模达到1600人以上。 这里建立了教育投入的“三优先三增长”保障机制,年初预算优先保障教育,年末追加优先照顾教育,工资发放优先保证教师;教育经费增长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事业费实现了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实现了逐年增长。采取了“工程占地优先考虑、遇到阻力优先解决、各种规费优先减免”的教育工程保障措施,初步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22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