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努力实现高标准优质均衡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3-30 14:55:00 人气:
春风送暖时节,北京市和教育部首批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承诺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签署,为北京市下一步推进首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政策持续推进,通过颁布中小学校办学标准、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以及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等,极大地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 “十二五”期间,是北京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更高标准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新时期,新使命,新任务。北京市将按照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国家及首都发展的需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优质均衡地发展义务教育,办好每一所中小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家点评】承诺体现决心和责任意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最近教育部与北京市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对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对政府履职起到了监督促进作用。备忘录的形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教育部有要求,地方教育部门有承诺,打破了以往单纯通过行政手段自上而下检查的方式,中央和地方通过契约的方式,形成了彼此支持、相互促进的态势。 新世纪以来,北京市以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师流动和队伍建设制度化等一系列标准化建设为依托,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体现了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决心和态度。10年间,北京市采取初中建设工程、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等一系列举措,使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与此同时,北京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3年投入近10亿元,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在全国走在前列,为北京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为扩大优质资源辐射力度,北京市实行了学校之间“手拉手”,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合作的方式,提升办学水平。还有一种途径是“名校办分校”,优质资源校到郊区办学,有利于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北京市一些区县大胆尝试,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学区制”的办法,使区域内实现资源共享,帮助薄弱校解决场地、设备、师资等一些列问题。此外,北京还积极支持区县探索实施“校区制”、“集群化”、“集团化”和“学校联盟”等优质资源辐射的学校“组团化”发展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确保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北京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面面临空前的困难,但却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北京市委、市政府克服困难,加大投入,建立机制,努力实现同在蓝天下,共享均等义务教育的目标,通过扩充公办校接受能力、提高校舍使用率等方式,逐年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校就读的比例,实现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式。 此次备忘录的签署,为北京乃至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设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北京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基础较好的地区。北京承诺到2015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这比全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时间提前了5年,体现了北京市政府的决心和责任意识。 当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两个主题,但根本上是同一问题。公平是满足学生受教育权利方面的机会均等,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质量则是教育效益问题,一些学校办学质量不好,反过来使教育不均衡。因而,要想实现均衡,最终的落脚点是普遍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北京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上注重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课程改革等学校教育的软件建设,这将为实现北京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奠定基础。 我祝愿也相信北京会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继续取得瞩目的成绩,为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作出贡献、创造经验。 【新探索·新亮点】亮点1 5000多城镇教师下了乡2005年,为发挥城市优秀教师对农村教育的支持作用,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 每年选派1000名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全职支教一年,同时有200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对农村中小学兼职支教。目前,已经有5批共5000多名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全职支教。 这项工作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教师节,专程到门头沟潭柘寺中学看望支教教师,认为北京市的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亮点2 1300多高校毕业生进村校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引导和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背景下,为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缺失,补充农村学校所需的教师,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市委市政府在待遇、落户、考研、保险等10多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007年以来,这项措施得到了农村学校的普遍拥护和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支持,目前已选聘1300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北京市13个区县的农村中小学支教,每届支教3年,他们正在为北京市的农村教育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亮点3 绿色耕耘行动覆盖万名教师2004年,北京市启动实施了专门针对京郊农村教师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整合全市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开展远郊区县乡镇以下学校骨干教师专项培训,每年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2000名左右。 目前,已有超过10000名教师从中受益。 亮点4 春风化雨行动惠及薄弱校2006年,为了妥善解决城区校际之间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问题,努力提高城区师资薄弱学校教师素质,北京市在城区范围内确定办学困难的初中和小学,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启动了“春风化雨行动计划”。 该计划利用首都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在北京市教委的统筹协调下,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形成合力,专项培训重点建设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每年培训1000名,几年来取得明显效果。原来一些广大群众不愿意选择的学校,由于教师力量的改善,现在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成为周围老百姓信得过的学校。 亮点5 研修站请农村教师“进城”2008年,一项新的举措——农村中小学教师城镇研修工作启动。每年两批,每批5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城研修半年,这是北京市首次大规模集中将农村教师请到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校中,通过导师带教的方式,采取“零距离”的观察和体验,使远郊区县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感受名师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提升实际教学能力。 这是北京市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又一新的创举,通过在城区优质资源学校设立40个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聘请238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充分利用城区优势教育资源的影响作用和一线教育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改善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教育教学技能,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此外,北京市还充分发挥特级教师与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赴远郊区县农村中小学讲学并结成师徒关系;开展带薪脱产培训;建立“手拉手”学校开展对口支持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在京高校优势资源,开展一所高校对口支援一个远郊区县教育发展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先进区县巡礼】东城区 资源融通突破发展瓶颈学区、联盟、覆盖、共享,从校际资源共享到校内外资源融通,从硬件设施共用到人力资源共通,从课程资源开放到信息技术搭桥……北京市东城区以共享为主线,在资源利用最大化上做文章,以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区域,沉淀了一批百年老校、名校,相比之下也有相对薄弱学校;聚集了全市1/3的文物保护区,制约了硬件改造上的大拆大建。 伴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求解,东城区确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按照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和街道行政区划,将全区学校划分为学区,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目前,操场、礼堂、实验室等设施资源已实现了学区内全面开放、交互使用。 学校教学质量的差异,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差异。东城区启动“走进骨干教师课堂选课系统”,教师可以随时了解近800名骨干教师的教学进度并听课,实现跨校听课近7000人次。与此同时,出台了《东城区教育系统人力资源共享实施意见》,明确优质资源校、骨干教师在学区建设中的辐射作用,确立评价、奖励机制,促使优质资源输出成为一种自觉。 在资源共享进一步深化的同时,东城区启动了学校深度联盟机制。 目前,东城区已有6对12校结成联盟校,“学校深度联盟”覆盖五大学区,联盟校间形成了学生异校而同堂,有力地弥补了硬件设施、课程资源和师资等不足。 随着校内外界限日渐模糊,东城区又将视野拓展到盘活社会教育资源上,建立了社会资源融通共享的服务机制,为学生打造没有围墙的校园,命名为“蓝天工程”。两年多来,在“蓝天工程”的影响下,东城区33%的学生每天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比过去增加了0.5至1个小时,53%的学生增加了1至2个小时,14%的学生增加了2至3个小时。 密云县 农业县实现了校校精彩位于北京市东北郊的密云县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县,全县18个乡镇中有10个属于北京市边远山区乡镇。 在如今的密云县,农村学校办学不比城市学校差,有些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水平甚至超过了部分城区学校,农村娃与城里孩子接受同样优质的义务教育已成为现实。一位北京市政协委员,在考察过密云的教育后,感慨地说:“密云县已探索出一条山区农村办优质义务教育的成功之路。” “农村山区学校布局分散、教育质量偏低”是密云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密云县以“农村每乡镇办一所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下辖一至两所完小”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中小学布局。 目前,密云县的小学已由原来的152所调整到44所,初中由31所调整到22所,已基本完成布局调整任务。 为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实现“三个增长”,密云县在教育投入上从不吝啬。目前,全县所有中小学的校舍、教育教学设备均达到北京市规定标准,从硬件上改变了山区教育的落后面貌,城乡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均衡。 在改善办学条件过程中,密云县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目前,所有中小学已全部实现“班班通”并建成远程视频教学系统。教研中心每天可利用远程视频教学系统,安排市、县级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公开课,定期开展网上培训、教科研活动,使农村山区教师不出校门就能接受培训指导。 2005年初,密云在北京市率先实行了教师岗位交流制度。在内部流动交流的同时,密云县还积极借助外力,引进首都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郑欣) 【进展与策划】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北京模式地处北京市朝阳区最北端的北苑中学,曾是一所软、硬件均很落后的农村校。初中建设工程实施后,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长代宝刚自豪地说:“目前,全校各个教学班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接口。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原来舍近求远到城里上学的孩子们又回来了!” 近年来,伴随着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还启动了“名校办分校”、“城乡手拉手”,推进“学区化”、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高校对口支援远郊区县教育发展等工作,推动了中小学教师队伍优质均衡发展。 10年间,北京市、区两级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学校办学条件逐步达标,教师队伍趋于均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经基本消灭基础薄弱校,达到初步均衡水平。 软硬件同步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如今,不管你走进昌平、密云的山区中学,还是石景山、通州的普通中学,一座座新建的教学楼、优美整洁的校园、崭新的塑胶体育场,都成为首都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 北京市重视教育经费投入,市、区(县)政府依法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在教育减免政策、公用经费、办学条件达标等投入方向上实行分项目、按比例的市区共担机制。 有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已达1.2万余元,初中1.5万余元;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近5000元,初中6000余元,几项指标均为全国最高。“北京义务教育一直在高标准的基础上追求优质均衡的目标”,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如果说硬件上的改善依赖于经费投入,那么软件的提升则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依托。 北京市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启动“绿色耕耘行动计划”,每年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2000名左右;“春风化雨行动计划”,每年培训城区师资薄弱学校教师10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站,在城区优质资源学校设立40个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每年两批,10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城研修半年。 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办学质量北京统筹各方资源,协调发改委推进“名校办分校”,协调财政局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并逐年增加;协调人事部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绩效工资发放使城乡教师工资水平趋于均衡;协调规划部门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优先保证中小学建设……一系列有力措施的背后是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北京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对区县政府和主要负责人的考核机制;教育督导部门建立了区县教育部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年度监测机制。 北京各区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城乡手拉手”、“名校办分校”、“学区化”等改革,积极推进“校区制”、“集群化”、“集团化”和学校联盟等优质资源辐射的学校“组团化”发展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在丰台方庄地区,有20多所学校,包括10所幼儿园、5所小学、2所中学、1所职业学校、1所校外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办学机构等,构成了规模很大的教育集群。丰台区通过实现生源从幼儿园到高中逐层“对接”等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教育品牌。 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学业成绩上,还表现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北京市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开辟社会资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连接的实践育人平台正在形成。 关注弱势群体,实现一视同仁的教育据了解,北京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8.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1.8万人。目前北京市实现了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的态势,未来5年还要进一步扩大公办学校接收比例。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将新增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到经济欠发达区县和义务教育领域,重点支持农村学校建设、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和基础薄弱校建设。” 从2009年春季开学起,北京市公办中小学对所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用,由政府财政全额负担,市、区县两级财政每年为此投入超过10亿元,实现一视同仁的教育。 据介绍,北京市还设立了专项经费,实现了按照公办中小学实际在校生数核拨生均教育经费、核定教师编制,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较多的区县和公办中小学予以专项补助,为已批准的自办学校配备教学设备,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集中的地区建设可移动的专门学校。 目前,朝阳、海淀、丰台、大兴、石景山、昌平、门头沟、通州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较多的区县已开始制订三年规划,通过扩充公办校班额、提高校舍使用率等方式,逐年提高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校就读的比例。 据北京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根据与教育部签订的《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北京市将逐步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标准,即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师流动和队伍建设制度化,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北京模式。 北京市将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研究制订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和义务教育质量标准,探索建立均等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明显缓解择校现象的体制机制;继续为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条件,保证其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逐年增长,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均衡。 【链接】北京义务教育的特色发展近年来,北京市结合首都实际,以“让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学生都精彩”为目标,不断创新均衡发展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深化特色发展,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布局。 2005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之后又出台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了各项指标体系,对“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硬件达标的学校”作出了明确回答。 为了推进达标建设,北京市先后启动了小学规范化工程和初中建设工程,做到学段、逐校明确达标时限和要求。其中,初中建设工程已于2009年完成。 在推动小学规范化建设上,北京市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师资水平提升,使北京市小学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截至2010年年底,小学规范化工程在专用教室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音体美器材和图书资料等主要项目上基本达到均衡,整个工程计划将于2012年完成。 “办学条件标准、教师基本功标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被北京市视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了提供达到规定标准的义务教育,北京市初步拿出了基于首都的“三个标准”(试行稿),力求在实践中回答“什么样的学校是合格的学校、什么样的老师是合格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合格的毕业生”。除了于2005年开始实施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外,北京市还于2007年开始研制并逐步实施教师基本功标准,2006年起开始制订学科学业质量标准。 北京市于2006年起开始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倡导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2008年又明确提出学校的特色建设,要求每一所学校要以自己独特富有个性的教育特色服务于学生,同时努力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各得其所的发展。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24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