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天津 用现代化标准办好每所学校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4-13 14:32:00 人气:

【厅长访谈】

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访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任靳润成

围绕备忘录的签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任靳润成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天津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的承诺主要有什么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靳润成:在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备忘录中,天津市对未来天津义务教育发展作出七个方面的承诺,进一步明确了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些承诺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性目标、四个体系机制、两项重点改革和一套规范性文件。承诺内容涵盖了学校现代化建设、教学质量提升、招生制度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

两个阶段性目标是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到2012年年底,全市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能达到市政府确立的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基本形成全市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到2015年,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基本解决择校问题。

记者:天津采取什么措施来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

靳润成:为实现以上两个阶段性目标,我们将着力建立四个体系机制:一是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从着眼于更高要求,不断完善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体系。我市建立了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并抓紧制定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指标体系和对区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检查的指标体系,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相关部门和各区县政府业绩的重要内容。三是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义务教育学业水平监测机制。我们将着力实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四是建立有利于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投入力度,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向困难区县和边远学校倾斜。

记者:在对全局工作的统筹中,什么是重点?

靳润成:我们主要要抓好两项重点改革:一个是全力抓好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要按照国家要求,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按计划进度抓好试点。另一个是深化基础教育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特别是要全面落实50%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的办法,积极探索解决中心城区“小升初”择校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套规范性文件:就是要形成一套能够立足本地教育实际,指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包括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规划、现代化建设标准、现代化建设项目规划和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

天津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方面,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我们将以这次与教育部签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为契机,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进一步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努力在破解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新探索·新亮点】

亮点1 提升干部队伍素养

天津市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与大都市的地位和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天津市坚持把提高干部、教师素质作为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核心环节予以重点建设。

让校长、教师成名成家。天津市注重优秀校长队伍和教师对伍建设,创造最优越的条件促其成名成家。在实施了两期“十百千工程”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公正、民主科学的原则,从全市遴选200名工作扎实、刻苦钻研、积淀深厚、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校长作为培养对象。用3年时间,分研修学习、深度培养、择优推介3个阶段集中培养,以期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教师、名校长。

市财政按每人平均10万元的标准,总计投入2000万元专项培养经费,集中投向课程开发、导师指导、境外培训、异地挂职等项目。天津市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包括竞争择优机制、跟进后续培养机制、定期召回机制、开放合作机制以及培养成本分担和成本返还机制等。

壮大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农村教师力量薄弱,是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为此,天津市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面向农村学校,把工作业绩突出、愿意扎根农村的教师选入农村骨干教师建设项目的培育对象。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专项培养经费,用5年时间,着力培养200名市级、600名区级、5000名校级农村骨干教师,着力建设一支能够在农村地区引领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

天津市设立的农村骨干教师建设项目,“按需施训、立足课堂、强化实践、开放合作”,采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行为跟进”的新型培训模式,在教学中突出案例分析、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和外语培训,重在开阔视野,观念更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如今,天津市农村骨干教师培养项目已经进入第3个年头,广大学员在名师讲堂、学员论坛和志愿者学校研修基地潜心钻研,增长了才干,大幅度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能力,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亮点2 创建均衡发展合作学区

学校之间管理、师资、质量等方面的差距既是困扰薄弱校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

天津市创新发展思路,建立了“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校际合作的新模式,积极开展均衡发展合作学区试验。均衡发展合作学区是根据学校布局,组成的若干学区,每个学区由一所具有先发优势的学校作为中心校,周边3至4所学校为成员校。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盘活学区内教育资源,图书馆、运动场、天文台、各类专用教室向学区内成员校开放,成员校之间可进行干部跨校挂职,教师跨校授课等形式的人员交流,形成共用共享机制。

均衡发展合作学区主要有中心辐射型、点面结合型、校际联动型、捆绑发展型等协作、互助、共赢的活动方式。在硬件共享方面,通过建立学区内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了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均衡发展合作学区实践使所有成员校充分意识到所肩负的共同发展责任;为创新教研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为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均衡发展合作学区是天津市基于自己的教育发展现状而探索建立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非行政性组织,它的运行为创新学校发展模式带来了希望。天津市教委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建立均衡发展合作学区的意见》,把统筹教育资源,组建均衡发展合作学区,逐步建立更具实效性、普惠性的校际合作发展机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亮点3 深化教师城乡对口交流

天津市通过制度设计不断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对口交流工作,一是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乡镇任教服务期制度,按照制度规定,各区县要定期选派城镇骨干校长、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特级教师等高级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二是落实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计划,要求各区县新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原则上都要到农村锻炼一年,对试用期内到农村锻炼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给予定级和相应的工资待遇。三是建立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帮扶制度,市内六区和市教委直属校分别与农村区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100所城乡中小学结成了对口支援对子,市内六城区每年选派100名优秀教师到对口区县农村任教。

为配合教师交流制度的实施,今年天津市正式启动“流动教师公寓项目”,在“老五县”距离城镇20公里以上的农村学校投资建设76套流动教师公寓,覆盖211所学校,惠及600余名教师,切实让城镇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进展与规划】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天津市教委

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是天津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这些年,我市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加大统筹力度,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2008年年底,市政府印发了《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2008—2012年)》,启动了新一轮均衡发展工程。市教委组织专家组分期分批对全市130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现代化达标验收,截至目前已实现任务过半,取得明显成效。

初步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2008年起,天津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并在市级层面实施了校舍加固和功能提升、图书配送、教学仪器补充等重点配套工程。全市城乡有659所学校通过了现代化标准达标验收,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52%以上,为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奠定了基础。

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性和普惠性。天津市率先落实“两免一补”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全面完成了改制学校规范整顿工作,严格规范义务教育收费,推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制度改革,受到广大群众普遍欢迎。坚持公办学校为主,属地安置属地管理的原则,采取与本市居民同等对待的政策,有序解决了13万外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提升了农村教育这块“短板”。先后实施了规范化学校建设、村级小学建设、农村教学仪器设备升级等一系列工程,建立了城镇教师到农村服务期制度,推行新任教师到农村锻炼一年政策,开展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帮扶工作,还专门启动了教师流动公寓建设,有效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特别是市政府连续3年把农村中小学校舍加固与功能提升工程列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对农村中小学实施供暖改造、旱厕改造、校园环境及操场功能提升,极大地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

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组织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结合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启动实施了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和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名校长队伍,着力培养一支能够在农村引领素质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带动了全市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健全了教育督导工作机制。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充实教育督学队伍,实行首席教育督学制度,建立了专项督导检查、督导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向人大代表通报和月信息专报等多项制度,坚持每年对义务教育工作进行联合督导检查,用制度来保证重点工作的落实。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方面走在前列。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基本解决择校问题。

天津将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到2012年年底确保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2008-2012年现代化建设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提升项目,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内涵建设。

完善高水平均衡发展机制。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加大对困难区县和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完善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协作机制,推进合作学区制度建设。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全力抓好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义务教育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推进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解决初中招生择校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先进区县巡礼】

北辰区 达标与增强综合实力相结合

北辰区是天津市涉农区县,有小学35所,初级中学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全部为公办学校,农村学校和学生占70%。该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把达标建设与增强综合实力相结合、与实现教育资源科学配置相结合、与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做到了“三个提升”,形成“三个特色”。提升了学校硬件水平、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

特色之一:实行“三个倾斜”政策,破解优秀教师流动难题。即名特优特酬、边远校倾酬、一线教师重酬,真正体现了岗位不同、责任不同、业绩不同、报酬不同的分配机制。组织骨干教师及校长培训考察向农村学校倾斜,培训经费向农村学校倾斜,评选优秀教师向农村教师倾斜。

特色之二:利用现代科技推进均衡发展。针对东西两片与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不太均衡的现状,在全区建立了中小学各学科网站,实现学科教研资源的共享;利用网络实现专题研讨,搭建教师研修的平台。

特色之三:以合作交流为平台促进均衡发展。北辰区提出了“生根”计划,构建适合北辰教育发展的强壮根系,按照“内整近联远建”的策略构建三级平台:第一级,在本区内按“三片十点”重新优化整合,将区内划成3个自然片、10个学区片,形成互动、联动有机结构;第二级,首倡建立环渤海地区教育督导联盟,实现大区域内教育资源充分融通综合共享;第三级,面向全国建立16个具有代表性的培训实践基地。

静海县 把标准化建设作为重要抓手

静海县是天津市农业县,有义务教育学校139所,曾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县等称号。该县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认真落实“五个坚持”工作举措,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规划、坚持向偏远学校倾斜、坚持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坚持促进内涵发展。着力提升办学实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均衡发展。

静海县委、县政府在对每个乡镇和学校逐个进行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推进,整体达标”的工作思路,做出了“三年攻坚,一年扫尾”的工作规划,把全县139所中小学分为三个批次,采取全面发动、培训指导、设立台账、以点带面的办法,扎实推进达标建设工作。

静海县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主体—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将“当堂教、当堂会、促落实、减负担”变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动。

静海县委、县政府广泛发动全县各方面的力量,支持达标建设。各有关部门开设“绿色通道”,坚持特事特办,想方设法,全力推进,形成合力。

创建现代化学校的过程中,静海县选取试评中受到专家好评的4所学校作为典型,两个月内召开4次现场推动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将100个评估要点逐条分解到每位分管局长和职能科室,局长包片,干部包校,垂直指挥,做到具体指导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有力推动了全县的达标建设工作。截至2010年,静海县126所学校中有80多所顺利通过达标验收,通过比例超过70%。

河西区 建教师柔性流动机制

河西区是天津市重要的中心城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工作,特别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项目以来,河西区创新思路,以健全三套机制为着力点,有效地缩小了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带动全区中小学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一是健全区域校际联合发展机制。早在2006年,河西区就率先成立了“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2008年,该区进一步对校际合作机制进行深化改革,将联合学区内的多所学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重组和共享,建立起“总校统筹协调、分校相对独立、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统一教学要求,统筹人事管理,共享优秀教师、校园网络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小学联合学区的基础上,2009年,实施了“名校带新校”策略,在相对偏远的地区建立“名校”的分校,让新建学校高起步、高水平发展。2010年,又将联合学区经验向中学辐射,创立一对一互助机制,区内优质示范校与普通中学结成对子,形成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健全教师柔性流动机制。河西区规定,凡具备优秀骨干资格的教师在人事、工资福利待遇关系不变的基础上,3至6年间至少参与一次为期1至2年的区域内柔性流动,承担教学任务、参加教学研究,并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同时,采取定向帮扶、双向互派、整体轮换等流动方式。在中学建立学片教研机制,将全区分为3个“区域教研联合体”,达到“一片教研、多校共享,一片教研、多片受益”的效果。

三是健全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校长在一所学校满三个任期后进行轮岗交流,2010年,河西区又制定了新的校长任期目标责任书,首次将校长的工作目标逐条量化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新增了自定目标和特色发展两方面内容,既体现了学校发展整体性,又充分尊重了学校的主体性。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