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阳光下,择校无处遁形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4-14 16:43:00 人气:

安先生家住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城,以前一直把女儿送到太原市读小学,交择校费、租房子陪读,每年都要花上好几万块钱。去年,女儿小升初,安先生本想继续把她留在太原上学,不过自己家附近的寿阳三中却主动把招生简章送到家里。安先生当机立断就把女儿转了回来。“不用走后门求人,省下了几万块钱。这笔账,很划算。”

小虎目前在晋中市榆次区一所农村中学读初二,学校离家很近,走10多分钟的路就可以到。去年9月之前,他还在邻县太谷县借读,交着择校费,住在租来的房子里,由母亲全职“陪读”。小虎的母亲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择校费、生活费、房租加起来每年得上万块钱;现在,没有了择校费,不用交房租,家里负担轻多了,孩子读优质高中的可能性也更大了。

两个家庭,一个在城区,一个在农村,从择校到不择校,在他们家庭教育支出账变化的背后,是晋中市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做出的一系列改革:2005年,启动千校达标工程;2008年,推行教师交流制度改革;2010年,实行阳光均衡编班……

有了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晋中的学生和家长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去择校、择班。如今的晋中,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学生都实现了就近划片入学,100%的学生实现了均衡分班。

优质高中指标100%分配到校

家长抢着把孩子转回“薄弱校”

曾经,择校也是晋中的“老大难”。据晋中市教育局副局长高晋峰介绍,择校热除了表现为城区学生择校外,更集中地表现为农村学生到县城或市里面的好学校择校。这不仅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形成了农村“空壳”学校和城区学校爆满的强烈反差,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平遥县东南部的岳壁乡离县城最远的地方要走上30多公里,但乡里有点“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家长,都“挤”着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好学校,就连在当地教书的老师也不例外。

2009年以前,岳壁一中就有好几位老师把孩子送到了县城读书。岳壁一中校长刘生伟告诉记者:“现在的情况大不同了,不仅老师们把自己的孩子转回来了,家长也都抢着把孩子转回学籍所在地‘薄弱校’就读了。”

高晋峰告诉记者:“以前农村孩子千方百计去城里学校借读,今年在政策杠杆的撬动下,全市共有2400名初中生从城区学校回流到了农村‘薄弱校’就读。”

高晋峰所说的政策杠杆,就是优质高中招生100%指标到校和鼓励借读生回流政策。晋中市从2001年开始实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根据学生人数比例分配到校政策,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60%,2013年将实现100%,并且规定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学校连续读3年的学生才能享受到校指标。

也就是说,2010年入学的初中生,如果择校,3年以后,即使他中考成绩达到了规定分数线,也不能享受统招名额,而只能交纳高额择校费,或者到普通高中、职校就读。

晋中还特别提出,在2010年10月之前,由城区学校“回流”的初二、初三学生,仍可享受优质高中到校招生指标。于是,很多家长就主动把孩子从城里转回户籍所在地就读。

其实,吸引学生向“薄弱校”反向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薄弱校”并不薄弱。

从2005年开始,晋中启动千校达标工程,筹集数十亿元,对农村学校实施标准化建设,农村薄弱校的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晋中还于2008年启动了教师交流制度改革,一大批薄弱学校的师资,尤其是管理力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硬件条件好了,师资力量强了,家长当然愿意舍远求近,让孩子回到所谓的“薄弱校”。

教师交流制度充满人性化

万名校长教师城乡大轮岗

榆次区东阳中学以前就是个出了名“薄弱校”,办学条件不好,师资力量很差,根本留不住学生。

不过,这一切从2008年开始发生了改变。现任东阳中学的校长丁国明清楚地记得,那是7月底的一天,当时还在榆次五中任副校长的他突然被紧急召集到区政府开会,内容没有通知。

会议快结束时,区教育局领导宣布,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实行大交流,校长带头开始,不交流者就地免职。宣读名单时,丁国明清楚地听到自己被交流到东阳中学任教。

走出会场,丁国明很发愁,他去过东阳中学,离城区很远,校舍很旧,关键是生源差,愿意读书的、条件好点的,都被家长转到城里了。“这样的学校,该怎么办?”

丁国明找到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文清想要说情。王文清放下手边的急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特意给东阳中学配备城区的优秀教师。4个小时之后,丁国明想通了:尽管起点低,但是政策好,在东阳中学,能有一番更大作为。

于是,过完那个暑假,丁国明带着几名城里教师,来到了东阳中学。他们想办法筹资金修缮校舍,下大力气抓教学质量,效果很快显现。以前,学校考上优质高中的不到30人,在2010年,学校158名毕业生,有39人考上优质高中。

“让薄弱校‘翻身’并不难,关键还是要有愿意干实事的校长、老师。”说到东阳中学变化的经验,王文清这样总结道。可是,问题在于,呆在城区的优质校生源好、收入高,好校长和好老师如何才能下到“薄弱校”?

从2008年到2010年,晋中市共交流校长、教师8900人,占教师总数的10.8%,中层以上领导840多人,骨干教师1000多人,占交流人数的22.3%。

“没有一名教师不服从分配,没有一名教师厌倦懈怠,也没有一名教师到教育局或者市里面告状,大家都争着交流。”晋中市教育局局长鹿建平的话一语中的,“好的制度,是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

晋中的教师交流制度,就是一项充满人性化的好制度。为了不影响教师正常的学习生活,晋中教师交流以小范围交流为主,交流的学校以骑自行车15分钟回到家为限。在城区与乡村之间,主要以支教的方式进行交流。晋中还规定,教师晋升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选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必须有交流的经历。这两条硬杠杠让很多教师从被“交流”走向主动交流。

现在,听说东阳中学有好校长和教学能手,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花钱进城择校了,先前到城区择校的学生,也回来了20多个。

阳光编班家长代表现场监督

“想要走后门安排班级,谁也办不到”

在晋中,想托关系挑个好班,也不行。

去年秋季开学,晋中市某个部门领导的孩子要上初中,听说孩子划片就读的榆次五中初一年级有位老师教学、带班水平都很高,就寻思着如何让孩子分到这位老师的班上。经过几番周折,他把条子递到了学校和教育局,还特地给鹿建平打了个电话。

鹿建平却告诉他:“这个忙,可能我帮不了。”为什么呢?“今年全市规范中小学招生编班行为,统一由区教育局采取电脑派位、均衡编班,学生和老师的分配都是随机抽取的,谁都决定不了最终的分班结果,不信,到时候你可以去分班现场看看。”

到了开学的日子,榆次区教育局对全区11所中学79个初一班共4215名学生集中阳光均衡编班,这位领导还真跑去看了看。

只见现场摆着很多台电脑,事先已经载入各个学校提供的录取新生名单,电脑软件按照男女生比例平均分配原则自动编排,操作人员只要轻点鼠标,几秒钟后软件便自动生成分班结果,结果当场公布,随后班主任、任课教师当众抓阄确定任教班级,结果也要当场宣读。整个过程由区人大、区纪委、区监察局以及近百名学生家长代表参与、见证和监督。

目睹了阳光编班的整个过程,这位领导回去以后给鹿建平又打了个电话:“想要递条子安排班级,还真是谁也办不了。”

阳光均衡编班制度改革,是晋中市在2010年推出的旨在进一步消除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不均衡、改善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

晋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招生由县级教育部门根据“免试、就近、划片”的原则统一组织:区县对学校招生统一划片,并向社会公布划片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以县或学校统一举行公开编班仪式,现场进行计算机随机派位均衡编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当场抽签决定所教班级。编班后不得再次分班,更不得调班。

编班结束后,晋中市教育局还专门会同纠风办对县城学校进行了明察暗访,对示范初中和小学进行重点检查,发现了很多学校的班容量都有了大幅度下降。

“刚提出阳光均衡编班的时候,有些校长、家长一时也难以接受,认为对自己有了限制,自己的权力削弱了,利益缩小了。”鹿建平说,“择校、编班背后,有多少特权和利益在里面,谁都不愿意轻易放下这些东西。”“可是,”鹿建平话锋一转,“不打破这些特权和利益,让群众不满意的择校难题就没办法解决。”

鹿建平表示:“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关键要靠制度。只有制定出好的制度,大家都按照制度来办事,择校择班难题才能解决。”

阳光均衡编班受到了家长的热烈欢迎。很多家长都表示,这样的分班形式很公平,消除了原来的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现象,对每个学生都做到了一视同仁,让家长们更加放心了。

均衡发展改善整个教育生态

校长老师家长学生全都受益

刚得到均衡编班的消息时,山西省示范初中——榆次五中校长刘琳玉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前些年搞教师交流,学校交流出去一大批好老师,现在搞阳光编班,生源又受到控制,想起学校可能在自己任上要走下坡路,刘琳玉有时候还情不自禁流下泪来。

不过,自从听了鹿建平对阳光均衡编班的动员后,刘琳玉逐渐想明白了:悲观去看,五中有变得平庸的可能,但是乐观去想,这不也是重新证明五中实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机会吗?

以前在开学之前,刘琳玉都不敢开手机,有家也不能回,“每年招生,都有很多家长是拿着条子来的,想择校的有,想择班的也有,处理这些条子就要耗费大半天,根本没办法想其他的事情。”

但是去年秋季开学,刘琳玉的办公室明显清静了很多,她连续几天都呆在学校,召集全校老师开了好几次动员会,提出要重新立标杆、塑品牌,打造全新的榆次五中。

刘琳玉说:“不用考虑条子、关系,我有更多的精力考虑如何培训新交流过来的薄弱校教师,如何保证均衡分班后教学质量不下降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问题。而这些才是一名校长应该真正关注的内容。”

指标到校、教师交流、均衡编班等环环相扣的制度改革,客观上改善了整个晋中教育的生态。用鹿建平的话说就是:“校长、老师、家长、学生,大家的心都静下来了。”

在学校之间,有了好老师和优质高中指标撑腰,以前薄弱校的校长更有信心了。一次座谈会上,榆次十中校长崔计科信心满满地说:“老师们精神面貌更好了,生源也不比榆次五中差了,赶上榆次五中就更有希望了。”

在学校内部,没有了重点和非重点班,所有老师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铆着劲抓教学。寿阳三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闫文珊告诉记者:“以前分班不均衡,很多老师都有怨言,教不好也总是找各种理由,现在分班均衡了,大家都很有干劲,教学管理容易多了。”

家长不必再大费周折托人择校、择班,省心又省钱。农村孩子升入示范性高中的比例大大提高了。平遥县杜家庄中学的毋剑涌2010年中考虽然只考了497分,却仍然被统一招生线为664分的省级重点中学——平遥中学录取。对于未来,这名农村孩子充满信心。

现如今,晋中的教育部门成了群众交口称赞的好部门,在2010年的“家长评学校”活动中,通过对全市8.8万名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到,全市小学阶段有94%的家长对学校满意,初中阶段有89%的家长对学校满意。

■短评

用制度解决择校难题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在城区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开始蔓延到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挤”进城择校,导致农村学校“空壳”,而城市学校却爆满。这种择校现象,在农村人口仍占主体的中西部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偏低、教育质量不高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破解择校难题所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困难和问题也更多。除了要实现基本的均衡外,还要花大力气提升学校内涵,改善教育质量。

山西晋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试点,给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该地以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教师交流、指标到校、阳光编班等制度性的举措,辅以社会监督,让家长、学生不仅没有必要择校、择班,更没有办法去托关系走后门,在缓解择校、择班难题的同时,还促进形成良性竞争的教育生态,使学校教师专注教学质量。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