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攻坚克难誓让蓝图变现实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4-14 16:44:00 人气:
【省长寄语】确保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孙刚江西自古享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素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江西苏区教育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教育事业的先河,成为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特别是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造福人民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实现途径。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免除学杂费与免费提供教科书、城市与农村、城市居民子女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公办与民办同步“四个同步”;小学生、初中生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提前一年达到中央要求;在全国率先探索了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化解进城农村学生就读难、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在县域内实现均衡发展。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了可喜步伐。 教育是各利益群体关注最多的社会事业之一,教育公平是人们评判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而义务教育又是为每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因此,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将按照《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做到三个确保:一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确保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二是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建设,确保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三是随着财力的增长不断加大投入,确保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先进区县巡礼】分宜县城乡教育齐头并进分宜县面对群众日益强烈的渴望子女进县城读书、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果断决策:投入1.2亿元,无偿划拨土地200亩,在县城新建可容纳4500名学生、全县规模最大、设施最优、条件最好的第六中学,实现初中向县城集中、乡镇小学三、四年级以上学生向集镇靠拢。 为减轻学生因进城就读带来的经济负担,县财政先后投入13万元,为130名住宿贫困生每生补助1000元;投入72.5万元,对进城就读初中生实行交通费减半补贴。 以此为契机,分宜县拉开了新一轮网点布局大调整。该县将原有的13所乡镇初中改办为高标准的寄宿制中心小学,将乡镇三、四年级以上小学生集中到中心学校就读。同时,对乡镇小学进行整合,调整小学(含教学点)40所,并投入5000余万元,完成了对18所乡镇薄弱学校的维修改造。将原中心小学用于创办中心幼儿园,原村级小学剩余资源用于举办学前教育。对留在乡镇的初中教师,通过竞聘转为当地小学教师,对富余的小学教师调整为生活教师。全县教育发展形成了高中、初中、小学、学前教育齐头并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喜局面。 东湖区资源整合一校一品东湖区按照“学校网点建并有序、布局科学”的思路,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先后新建改建了北湖小学、东湖小学、光明学校、青少年宫等7所学校,撤并了射步亭小学、继红小学、七里小学等6所学校,新建了南京路小学、阳明学校、豫章小学(二部),初步实现了学校网点的科学布局。 以“名校放大”工程推动优校弱校捆绑发展,该区将原长巷小学并入豫章小学,原滕王阁中学、凤凰坡小学分别并入育新学校和邮政路小学,建立一校两部教育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水平提高。 该区按照“规范+特色”的管理理念,立足抓特色,高品质丰富内涵发展,基本形成了“一校一品”校园文化特色:育新学校的“学有所长,创年级特色”;光明学校的“生命教育”;北湖小学的科普教育;青桥学校“棋文化”;爱国路小学的微笑教育;豫章小学“雅文化”;南京路小学“关怀教育”等。 西湖区优质资源良性拓展地处繁华市区的南昌市西湖区优质教育资源多,曾出现过“择校热”。几年前,南昌市名校——站前路小学在高峰期曾经创下了一个班挤了78名学生的最高纪录。现在,大班额已经消除,每个班的班额平均下降了36.9%,全区中小学校平均班额分别为44.6人和47.84人。随着学校之间软硬件条件越来越接近,困扰西湖区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大班额”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择校现象是校际之间不均衡造成的。作为江西省扩充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改革试点区,西湖区大胆创新,实行“学校捆绑发展、片区链式带动、名校孕育新校、城乡教育一体化”四大均衡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优质教育普及化、满覆盖。 依据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互动发展的工作思路,西湖区在原有片区学校实施教研联片互动的基础上,以名校为链头,片区内周边学校为链点,实施“片区链式带动”。分别组建成3个市级名校链式发展教育共同体。链头学校与链点学校均为独立法人,人、财、物、事分置,校级关系平等,在办学理念、教育资源、课程建设、管理体制、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管理者交流、教师流动等诸方面加强协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良性扩展。 该区还整合新城教育资源,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均衡,成立名师工作室,助推农村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共同筑起高品质的教育大平台。 上高县残疾孩子也要上好学在上高县城敖阳小学内,有一幢三层楼的建筑引人注目,房顶上“德仁苑”3个大字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温情故事。窗明几净的一楼大厅,地面清一色镶嵌着粉红色的仿木地板,且干干净净。大厅内配有彩色电视机、图书角、游戏玩具。二楼的学生寝室,地面同样是干干净净,被子折叠得整齐,生活用品摆放得井然有序,令人仿佛走进了一座军营,又仿佛走进了一个温馨的家。“德仁苑”是由上海德仁集团援建的慈善工程,全县39名孤儿集中在这里就读,由德仁集团为他们提供免费吃住。学校安排一位副校长专门管理“德仁苑”,还安排一名生活老师照顾孩子们的生活。为照顾这些孤儿的自尊,这些孩子平时上课是随班就读,不另行编班。 异地新建的上高县特殊教育学校于去年投入使用。新校区占地15亩,比老校区扩大了三分之二左右。县财政投入400万元建设资金,包括地皮及其他费用,总耗资达700万元,而该校总共只有68名学生,平均每个学生花了10多万元钱。 可重文崇教的上高人更是知道怎样算大账:为了让每一个残疾孩子读好书,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素质的公民,花这么多钱,值! 雷杰能【厅长访谈】提升人民教育幸福指数——访江西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3月9日,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就共同推进江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承诺。 日前,记者专访了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 虞国庆说,《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签署,为江西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江西省将在教育部的支持和指导下,进一步明确职责,创新实践,攻坚克难,按照备忘录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出台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制定全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认真实施“创新基础教育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等改革试点,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缩小义务教育差距,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 虞国庆表示,江西将保障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加大省级财政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经费投入的统筹力度和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督促设区市、县(市、区)政府确保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经费投入。 江西将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十二五”期间,建立起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质量测评结果发布制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制度。积极探索革命老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办学模式改革。 同时,江西将把落实各级政府依据法定责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作为重点,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科学、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经费等办学资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并逐步扩大均衡发展范围。确保到2012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到2020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进展与规划】吹响促均衡发展的集结号黄婉琼 吕江虹近年来,江西省从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着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认真解决城乡教育差距这一突出问题,全省义务教育进入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早春时节,走进江西城乡,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教学大楼,同时,还感受到了教育质量提升、师生精神振奋的和谐美好氛围。 江西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在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择校热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江西省全面深化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省实现了“农村教育农民办”向“农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2008年率先实现免除学杂费与免费提供教科书、城市与农村、城市居民子女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公办与民办同步“四个同步”。 江西省面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着力推动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农村初中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城市义务教育大班化小班工程”、“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和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工程”和“教育赠款工程”等6项新的教育工程项目,极大改善了广大中小学办学条件。 江西省从2008年起每年投入6000万元解决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日益突出的“大班额”现象。同时,投入5000万元解决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和农村初中实验室条件薄弱问题。2010年,江西省启动实施了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工程,进一步解决“大班额”矛盾。 江西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坚持从省情出发,注重创新工作举措,认真解决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优质教育资源紧张和特殊群体受教育等突出矛盾,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促均衡。 从2007年开始,江西省加大经费投入,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纳入“民生工程”,今后每年将增加8至10亿元的教育经费,专项用于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提高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为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从2008年起,省政府设立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每年专项安排1亿元资金,对山区、库区、湖区等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教师发放特殊津贴。 为扩充义务教育优质资源,2010年开展了扩充城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改革试点工作,鼓励各地探索建立以优质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共同体,帮扶带动薄弱学校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城区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吸引力。同时,通过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工程的实施,用3年时间筹集30亿元资金,安排3万亩土地,建设300多万平方米校舍,新增30万名进城农村学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建设活动正在全省深入开展。 《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作出了明确规划。 把义务教育作为各级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比例,确保2012年达到4%。 顺应城镇化新趋势,全面推进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均衡发展。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实现城区优质学校支持带动薄弱学校全覆盖。 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教师队伍交流机制,健全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 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帮扶政策,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更加关注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更加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江西省吹响了奋进的集结号。 【新探索·新亮点】亮点1大力推进教育园区建设日前,记者来到革命老区江西省横峰县采访。横峰县已初步建成以城南片区为主体,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可容纳学生15060人的基础教育主题园区;以铺前区为主体,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行政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主题园区。目前,江西省政府已全面部署教育园区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推进全省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 江西省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总体目标是:用3年时间,筹集30亿元资金,安排3万亩土地,建设300多万平方米校舍,新增30万名进城农村学生,化解30万“大班化小班”规模。教育园区的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中,省级统筹10亿元,县级安排20亿元,同时鼓励住宅小区开发商等社会力量投资;园区内的学校规模、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平均班额、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坚决避免大拆大建,严禁建设豪华学校;园区建设采取先行试点、分步推进的办法,2010年选择20个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教育发展基础较好的市、县(区)试点,2011年全面推进,力争2012年取得明显成效。 为了确保教育园区建设,从科学规划到资金投入,从用地保障到税费优惠,江西省出台一系列有力的保障措施。江西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教育园区建设,必须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环境保护规划。”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江西省预留重大项目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非常紧张,省政府仍安排3000亩土地,支持20个试点地区教育园区建设,并且纳入省重大项目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内部联审,保障用地指标,保障快速办结。 亮点2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如今,走进江西省农村学校,映入眼帘的不仅有日益完善的教学设施,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支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安心农村教书育人,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默默耕耘。地处山区、库区的万安县在按省定配编标准的基础上,对农村山区、库区学校提高了3.5%的编制配备,村级小学则按班级配备,确保每个班有1.5名教师,还给寄宿制学校增加了3个管理编制,确保了教师的数量。 近两年,江西省各级各类学校新增教师编制2万余名。目前,江西省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度提高,其中,小学达到98.85%,初中达到97.52%。 为破解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江西省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实施“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计划”。 江西省探索教师培训形式,创新培训内容,提高教师素质,先后启动了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农村初中正职校长、农村教学点教师等3个省级培训计划,培训骨干教师1万人、初中正职校长1379人和教学点教师5000人;组建全省农村中小学教育讲师团,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培训农村教师10万余人。 为了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安心农村教育,江西省政府给山区、库区、湖区等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教师发放特殊津贴。 亮点3对口帮扶助结农“亲”日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带队,前往吉安县,为3所学校送去了9台电脑,150部爱国影片,1998册图书,1台脚踏风琴和一批体育用品,同时还资助了30名贫困学生。 为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江西省教育厅从2003年至2009年,先后实施了三期全省大中专院校对口帮扶本省国家贫困县及省定贫困乡农村中小学校的“结对帮扶工程”。各大专院校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优势,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学生资助等方面落实帮扶措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6年来,支援农村学校的大专院校累计达271所,受援农村小学、初中1148所,各种形式的帮扶资金累计达2614.3万元,资助贫困学生9205人,培训教师6626人,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607人。 为进一步支援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江西省教育厅今年还将再次实施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贫困县第四期“结对帮扶工程”,组织全省21所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采取“一校对一县”的形式,对口支援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同时,为加大对革命老区教育发展的支援力度,2009年,江西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了教育对口支援试点工作,组织南昌市教育局、东湖区教育局、西湖区教育局以及省教育厅有关处室、直属单位对口支援井冈山市、吉安县的教育事业发展。 2010年,江西省教育厅又把对口帮扶范围覆盖到全省,以城市帮农村、强校帮弱校为主要形式,全面开展教育帮扶工作,重点帮扶受援地区和学校加强软件建设。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3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