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 精心设计谋划义务教育新发展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4-14 16:46:00 人气:
【省长寄语】信守承诺不辱使命谱写新篇章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陈超英阳春时节,万象更新。3月9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在京与教育部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庄严承诺,这是辽宁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普及水平,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实际步骤。辽宁将信守承诺,不辱使命,全力谱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辽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根本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按照政府统筹、加大投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思路和原则,实施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以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是育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展望未来,在全面普及的新起点上,辽宁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仍然艰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将成为推进辽宁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必将促进辽宁社会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承诺庄严,使命神圣,全面振兴,教育先行。辽宁省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创新实践,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各项规划目标。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办好义务教育的决策部署,切实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服务全面振兴、造福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民生工程,以育人为本为根本要求,以促进公平为基本原则,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以基础教育强县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为具体抓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缩小义务教育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厅长访谈】让均衡发展早日变成现实——访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燕玲3月9日,教育部与辽宁省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承诺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燕玲。 记者:请问辽宁省承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王燕玲:辽宁省此番承诺共有五项内容,承诺了2012年、2015年、2018年、2020年的分阶段目标,到2020年,我们所有县(市、区)完成基础教育强县建设任务,若干市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并在义务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做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相关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承诺。 记者:请问提出这些目标是出于哪些具体考虑? 王燕玲:近年来,辽宁省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基本实现了基础教育从“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向“促发展”转变,由“散、小、弱”向教育现代化发展转变,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的三个历史性跨越,为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基础教育强县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教育是强省富民的先导,基础教育是根基。为此,辽宁省要求各级政府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保障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投入责任,逐步提高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的统筹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优先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市县政府经费分担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因此,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指标列入考核各市、县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以考核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公报、通报、表彰及惩处制度,完善评估机制,进一步强化市、县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以此推动市、县人民政府积极主动抓好工作落实。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要逐步统一配置区域内学校校舍、设备、校长和教师。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好改革试点很关键。未来几年,辽宁省将认真做好大连、盘锦、本溪三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相关工作,逐步向全省推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先进区县巡礼】优质教育阳光普照每个孩子——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铁西模式中国医大附属一院的程大也博士至今还在庆幸当初把孩子送进了家门口的铁西区兴工一校。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程博士的宿舍紧邻兴工一校,但这所小学一看就让人皱眉:只有篮球场大小的校舍老旧破败,下雨下雪漏个没完,600多人的办学规模每年只能招来300多名学生。学区内只要有点办法的家长都把孩子转到其他学校去了。 2007年9月,作为沈阳市第二批综合改革学校的兴工一校华丽转身,占地面积1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460平方米的现代化新校舍投入使用。与校舍建设同步进行的是重组新一届领导班子,充实优秀师资力量……这一切让程博士动心了。 如今程博士的孩子程时在兴工一校上四年级了,他的国画《果实累累》挂在教学楼里展出,他在科技队兴致勃勃地动手研究,他在独轮车小组玩得不亦乐乎…… 兴工一校只是沈阳市铁西区众多中小学的缩影。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铁西区已经实现全区办学条件高位均衡,教师交流科学有序,学区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铁西区区长李松林当初那句“要让优质教育资源‘阳光普照’每个孩子”的承诺变成现实了。 “铁老五”摘帽 办学条件高位均衡只要说起沈阳,就不能不提铁西区。素有“东方鲁尔”之称的铁西区具有百年工业发展历史,是我国东北地区最老也曾经是最困难的重化工基地。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阶段,铁西遇到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发展缓慢,步履维艰。当时30万产业工人中有13万人下岗,曾被戏称中国最大“工人度假村”。 身处其中的教育自然受到影响。2002年前,在沈阳13个区县中,铁西区教育投入、生均公用经费、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均倒数第一……在市内五区中,长期排在“铁老五”位置。学校生存难以为继,2001年小学公用经费生均仅6.1元,学校主要靠出租门面房,或搞点校园经济艰难维系,发展根本谈不上。 2003年10月,中央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铁西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只用短短5年时间,铁西区就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了。 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铁西区在2004年就确立了标准化、信息化、均衡化的教育发展目标。在铁西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育人质量更加优异、队伍建设更加优化、教育对区域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被列为重要目标。 随着工厂外迁,铁西区腾出大片土地。在一盘新棋的重新布局中,教育得到优先规划。“全区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铁西区委书记李继安当年的讲话掷地有声,“发展教育要坚持做到资金投入再多也不为过、人力配备再强也不为过、物力支持再大也不为过。”“十一五”期间,铁西区教育投入累计25.5亿元,仅2010年就投入2.76亿元。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由8年前的32.34元/生提高到目前的1466元/生;初中生均公用经费由8年前的22.73元/生提高到目前的2388元/生。 在投入的有力保障下,铁西区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近5年,新建、扩建学校26所,新建55个塑胶操场,完成维修项目215个。铁西区教育局局长李鸥对此非常满足。她说,原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学楼已经全部重建,所有学校办学条件全部改善。学校能伸开手脚办学了,孩子们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了。 在大规模校舍改造建设的同时,教学仪器设备的升级更新同步跟进。全区中小学统一配备金属曲面黑板、升降桌椅、液晶投影仪、计算机、各种实验仪器和音乐美术器材。 大学区管理 优质教育资源全区共享173中学曾经是铁西区最薄弱的学校。学校环境差、教师水平低,生源流失严重,全校一度只剩下90多名学生。2003年,173中学被列入沈阳市教育局首批综合改革学校,经过3年异地重建,学校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交流进来。到2010年,173中学的班主任教师有70%是交流教师,初三毕业年级任课教师中有60%是交流教师。办学条件改善加上交流引进优秀教师,使173中学迅速跨入铁西区先进学校行列。2010年中考成绩比2009年提高7个位次,比2008年、2009年的平均成绩上升12个位次。 教师交流极大地均衡了全区各校教育发展的内涵动力。5年来,铁西区95.7%的校级干部和1600名教师在全区范围内交流。 干部、教师为什么心甘情愿地交流呢?铁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刘亚军说,前提是有全市统一教师工资待遇这项政策作为保障。也就是说,教师不必为工资待遇问题劳神,只需考虑哪里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特别是铁西区,近几年集中财力大手笔为全区教职工解决了各类工资福利待遇:教职工各种工资待遇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统一城乡间、校际间福利待遇标准;为全区教职工提供免费午餐。就连学校雇用的临时工和保安都是区财政掏钱;在全市率先把绩效工资补发到教师手中。这一切,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从2007年开始,铁西区采取“以强扶弱,强弱联合”的对口援助方案,组建12个学区,并对学区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在学区内实行七个统一,即教师配置统一、课程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集体备课统一、质量检测统一、科研培训统一、教师待遇统一。七个统一使学区成为教育资源共享的整体。各学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区内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交流、评比活动,学区内各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教研活动、备课活动上资源共享,帮扶与交流全方位、全天候。 实施学区管理,使铁西区学校群体实现整体办学水平螺旋式上升,铁西区教育向均衡又跨出了一大步。 铁西区还启动实施“科研兴教、引智强教、培优促教、以德立教”工程。对全区中小学校级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通过实施“骨干教师、名师培养工程”,带动广大教师迅速提高教学、科研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一校一品 优质教育四处开花第四中学女排,22中学女足,31中学男篮,启工二校舞蹈队,勋望小学英雄中队,重工三校体育特色……铁西区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品牌。各校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方针,致力于特色化办学,努力提高育人质量,使以往的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在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潮中“共领风骚”。 在沈阳,提到科技特色,没人不知道兴工一校,这也是兴工一校甩掉薄弱校帽子的制胜法宝。学校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配备了功能齐全的科技教室和科技器材。近几年相继成立了发明创造、航空模型、航海模型、车辆模型、建筑模型、电子制作等科技小组,各年级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在奚文驰、李明珠、杨永等几位科技辅导员的努力下,学生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科技活动比赛,有近百名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特色教育有效带动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以铁西区10所薄弱初中为例,2010年,10所学校初中参考率达98.29%,被省市重点高中录取率达61.94%,比2005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其中的100中学、157中学、103中学等已经成为铁西区教学质量优胜单位,连续多次获奖,一些薄弱学校已跻身为全区教育发展的排头兵。 【进展与规划】分步实施梯次深化全面推进辽宁省教育厅2002年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明确任务,狠抓落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硬件从实软件从严促均衡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历程中,辽宁省始终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硬件建设上: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取消“校中校”58所,改造城区薄弱学校960余所,使更多老百姓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二是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940所,基本实现了一乡(镇)一校的建设目标,同时撤并5601所(个)布局不合理的中小学校(教学点),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三是全省总投入8.26亿元,大力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校校通。 在软件建设上:一是实行省示范性高中和省重点高中指标到校政策,全省比例已达到90%以上。二是开发建设省、市级义务教育精品课例,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三是实行城乡划分大学区,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定期交流。 通过上述措施,辽宁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遏制了择校现象,促进了教育公平,赢得了全省人民群众的好评。全省14个市中有11个市的教育行政部门被评为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省教育厅在省政府组织的对11个重点部门作风进行评议的群众问卷调查中满意度名列第一,已连续8年被省委评为目标考核优秀单位。 在创新突破中不断获得成功经验经过实践,我们感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 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和必须履行的法律职责。省政府从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与发展成果的新高度,从缓解经济转型时期所积累社会矛盾的新视角,从加速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形势出发,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依法行政、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刚性指标。在保证政府教育财政投入“三个增长”基础上,明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本全部由政府“买单”。 二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系统设计,统筹安排,务求实效。辽宁2002年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明确政府主导,首先在县域内推进均衡发展,进而实现市域内的均衡发展,再为全省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的发展目标;2003年,设计出台在全省农村开展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建设、在城区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两大主线战略性意见,搭建了一个县域内义务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平台;2005年,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写进“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2006年,制定了全面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08年,出台《辽宁省义务教育条例》,明确了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2011年,启动实施基础教育强县(市、区)建设计划,并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每年都有新目标,每年都有新举措,每年都有新突破。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创造了分步实施、梯次深化、全面推进的辽宁模式。 在新起点上高水平规划未来站在新起点上,辽宁省将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基础教育强县(市、区)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为主抓手,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推动义务教育学校配置均等化,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健全扶困助学体系,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从2011年起,利用5年时间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保证学校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室、信息化等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使区域内中小学生基本享有同等的学习生活条件。 统一调配教师资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在编制总额内,分配各校编制,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规模变化,调整和使用本地区中小学编制。从2011年起,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工作,增强教师的流动性,每年交流本区域内专任教师总量的10%,到2020年,专任教师全部实现交流。从2011年起,实施“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省教育厅统一组织招聘考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中小学校岗位需求情况统一录用分配到中小学教师岗位。从2011年起,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招聘新教师要以“特岗计划”为主。建立优秀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的长期机制。每年安排城市教师的5%(4544人)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到2020年具有支教经历的城市教师占50%。 【新探索·新亮点】亮点1 改善办学条件 提升质量和内涵典型案例: 桓仁县近年来以建设寄宿制学校为切入点,统筹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管理水平。总投资1.9亿元建设寄宿制学校20所,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消灭了D级危房2.4万平方米,撤并学校161所,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楼房化、暖气化,形成了较大乡镇办九年一贯制学校,较小乡镇办小学,初中向中心乡镇靠拢,县城周边乡镇向县城集中的良好布局。 全省举措: 辽宁省在学校硬件建设上突出一个“实”字,在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建设和城区薄弱学校改造上,做到投入实实在在、建设实实在在、装备实实在在,确保校舍建得牢固、用得安全;仪器设备配得齐、用得住。全省累计投资70多亿元,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940所。 在学校软件建设上,辽宁省突出一个“严”字,严格执行省定标准,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通过实施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农村从教计划和教师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目前,全省各级财政共同投入2752万元,招聘5000多名师范本科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为促进师资力量在区域内均衡配置,辽宁省从2006年起实行城乡划分大学区,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定期交流。 亮点2 规范办学行为解决择校难题典型案例: 多年来,盘锦市按照“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目标,大力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革中小学考试制度:小学取消升学考试;初中的13门学科分为三类:测试科目、会考科目和中考科目。建立全新的中小学评估标准,增加与素质教育直接有关的条款,对违背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做法,采取行政手段予以坚决纠正。盘锦市规定,不准录取择校生,不准跨学区招生,不准招收复读生,不准分快慢班,不准节假日补课。经过多年实践,全市中小学校正在向“办学条件高标准、教师队伍高层次、学校管理高水平、教育质量高水平”的高标准迈进。 全省举措: 为切实从源头上解决择校问题,辽宁省从2006年起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工作意见,要求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验校或者实现真正“四独立”后转为民办学校,或者退回到公办学校序列,取消高收费。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61所此类学校中有58所退回到公办序列,其他3所转为民办学校。大连、盘锦、辽阳等市有效解决了择校问题,其他城市基本解决了择校热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亮点3 抓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典型案例: 本溪市近年来持续加大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投入,多层次培训教师,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运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按照国家标准配备了计算机,并建设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电子备课室和电子阅览室,部分学校已经建立了功能完善的校园网络环境。本溪教育网建有21个资源服务平台,资源总量达3000GB。全面启动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完成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全省举措: 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校校通。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平台,优质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管理与服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省教育厅还开发建设了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网、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网上实名注册教师已达22.6万人,网上资源总量达到12T。在此基础上,辽宁省进一步加强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开发建设省市级义务教育精品课例,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5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