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江苏 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4-19 16:54:00 人气:

【省长寄语】

履行政府职责推进优质均衡

江苏省副省长 曹卫星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径,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目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加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1996年,在全国各省区中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省财政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工程项目。学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省政府制定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列为考核验收的核心指标。2010年,启动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并有力带动了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提高。

有教无类,更要优教无类。当前,江苏义务教育正处于从初步均衡向优质均衡跨越的新阶段。我们将以区域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大力增加财政投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建设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以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充分发挥先进地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继续实施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制度,不断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努力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我们相信,在教育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江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厅长访谈】

坚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

——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

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签署,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

沈健认为,江苏所签订的《备忘录》,体现了江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特点,反映了江苏坚持率先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高远追求。

沈健介绍说,首先是坚持率先发展。江苏提出到2012年年底全省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现这一目标,江苏有非常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江苏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省已经有77个县(市、区)通过了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对照有关标准,这些县(市、区)已经达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江苏根据自身的特点,率先提出了“优质均衡”的目标,并郑重承诺,到2015年年底,76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其中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实现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0年前,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是一个历史性跨越。

其次是坚持内涵发展。如果说基本均衡关注的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那么优质均衡更为关注的则是内涵发展,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优质教育”。为此,江苏在《备忘录》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基地建设,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的长效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江苏注重深化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师德修养;鼓励各校建设丰富多样的学校文化,形成办学特色。

再其次是坚持创新发展。江苏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目标,而且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2010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意见的通知》,明确了13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涉及48个县(市、区)。为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江苏不断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积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建立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引入督导评估机制,主要考察各县(市、区)建设的速度是否按时序推进,重点工程是否按标准实施,管理体制机制是否按要求完善等,并将此列入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年度考核内容。

【新探索·新亮点】

【近年来,为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义务教育的迫切需求,江苏省加强省级统筹,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水平。】

多管齐下 全面推进

江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亮色

亮点1实施达标工程保障条件均衡

自2001年以来,省统筹实施均衡发展的重点工程,如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四项配套”工程、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和留守儿童食宿工程,每项工程都建立专门班子组织实施。制订颁发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以重点工程项目化管理的办法整体推进学校建设,同时坚持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推进政策和经费补助奖励比例。苏南地区按照省定标准和部署,自筹经费组织实施;对苏中、苏北经济薄弱的县(市),省里根据不同的项目,分别给予补助或奖励,使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达到了合格学校建设标准。

亮点2提高公用经费标准保障运转

从2006年以来,省财政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7.83%。其中,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小学和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从2007年的230元、350元,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450元和650元,今年还将继续增长。

亮点3免费提供课(簿)本实现全免费

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为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省财政3年来统筹安排资金23.68亿元。2010年义务教育学校继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后,又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住宿费。今年春季起免费提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实现了义务教育“零收费”,有力地减轻了义务教育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亮点4实施“支教工程”提高教师素质

2007年以来,实施“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组织千所义务教育优质学校、万名骨干教师,与苏北农村千所薄弱学校实行“校对校”帮扶支教;实施“万名大学生支援农村工程”,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苏北农村学校任教;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大农村教师省级专项培训力度,近5年累计免费培训苏北农村教师和校长16.5万人,有力加强了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亮点5建立交流制度促进师资均衡

把教师的均衡配置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规定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骨干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交流。各地建立并正在探索区域内城乡、校际教师交流制度,在城区、城郊、邻乡、片区或学校联盟(集团)内试点,不断探索多样化教师交流模式。

亮点6配置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为实现教育质量均衡,加大教育装备和资源建设力度,为每所农村学校新建网络教室,全省中小学实现“校校通”;完成了近500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图书、实验仪器、体育和艺术教育器材配套建设任务;组织全省优秀教师,拍摄制作了义务教育所有学科2000课时教学光盘,连同相关设备免费配送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亮点7建立示范区引领均衡发展

2010年5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召开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整体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工作,启动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建设引领和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亮点8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均衡发展

2006年以来,我们建立了“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的表彰奖励制度,每两年评选一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全省已评选3批59个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

2007年以来,在省政府组织的对区域教育现代化进行评估验收中,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核心指标,强化各地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识,已有77个县(市、区)通过了评估验收。

【规划与进展】

在江淮大地实现优质均衡

江苏省教育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坚持以“均衡”为目标,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以“优质”为追求,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大幅提高了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逐年提高,从最初的小学每生每年230元、初中每生每年350元提高到现在的小学450元、初中650元。同时,已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

二是全面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实施“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项配套”等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抓手,全省77个县(市、区)通过了江苏省基本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的评估验收。

三是努力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从2006年秋季开始,先后实施免学杂费政策,2007年春季学期起,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免收学杂费,2010年春季学期起全面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寄宿生住宿费。2011年春学期开始,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作业本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

四是建立健全了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妥善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村教职工医疗保险不到位问题。全省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得到实施,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五是研究出台了义务教育相关配套政策。我省正在研究制订江苏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学校满意度评价体系和学校对政府教育管理工作评价体系。

思想统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财政体制全面保障;师资均衡,教师交流形成制度;典型引路,示范作用有效发挥;强化责任,督查问责得以落实。这些是我省义务教育发展获得巨大进步的成功经验。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的基本目标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扶持力度,加大指导力度,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深入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0年前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当前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改变资源平均分配甚至向优质学校倾斜的配置倾向,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不断扩大校际结对帮扶的途径,探索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协作机制,推动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合作共建,探索实施城区薄弱学校委托管理制度,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步缓解择校矛盾。三是进一步调整教职工编制。切实满足发展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编制使用将向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以及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适当倾斜,适当增加小班化学校教师编制、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和工勤人员编制。四是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五是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全省13个示范区各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各示范区已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出台了相关政策和配套文件,示范区“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引领全省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

【先进区县巡礼】

张家港 优化机制争一流

近年来,张家港市教育实现了5个同步:城乡教育同步规划,城乡办学条件同步改善,城乡学校管理水平同步提升,城乡教师素质同步优化,城乡教育经费同步增长。

突出以县为主,不断优化教育管理体制。目前,全市100%的义务教育学校创建成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全市85%的小学生、100%的初中生在城镇、街道就读。

突出师资均衡,不断优化教师流动机制。目前,全市有260名教师在农村学校支教;实行农村师资建设倾斜政策,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3年服务期制度,农村学校教师在骨干教师评选、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大幅度提高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津贴标准和支教教师津贴标准。2009年,在农村学校工作的骨干教师年度津贴提高了一倍。对城区学校选派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教师和镇属学校选派到本镇农村学校、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支教的教师,市财政每月分别给予500元、300元的支教津贴。

突出激发活力,不断优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一是落实校长办学自主权。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择优选聘新教师,完善教师职工全员聘用制度。三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四是进一步完善学校帮扶制度。

突出财政支撑,不断优化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建立了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编制制度。二是对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核拨。三是对教育费附加实行专项管理,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四是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五是将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项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

张家港规划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各级各类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人才支持能力、知识贡献能力显著增强,成为“高位优质均衡、支撑经济有力、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现代化强市。

姜堰市 区域发展显优势

姜堰市是江苏省教育厅首批表彰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也是教育部表彰的“义务教育先进均衡发展先进市”。这里因地制宜研究制定了推进均衡发展的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形成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优势。

强化政府行为,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机制。调整市镇财政管理体制,按照教育占总支出75%的比例将各镇相应财力统一划转至市财政。细化了市、镇两级政府在发展义务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制订并实施了镇教育工作考核意见,把镇级政府依法履行相应职责作为考核各镇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各镇对义务教育热情不减、投入不降、工作不松的有效激励机制。

改善办学条件,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物质基础。近年来,完成了布局调整、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和中小学校“四配套”工程建设任务,先后投入资金近4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已基本达到了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了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验收。

坚持统筹协调,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措施。一是大力调整学校布局,精心培植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全面提升城乡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三是实施弱势群体救助工程,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注重科学管理,追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高境界。在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后,将师资均衡、管理均衡、质量均衡作为新的追求,致力落实“四个规范”:规范教师管理、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招生行为、规范质量管理。坚持从德育工作、常规管理、教育质量、办学特色等多方面考核学校,引导学校在提高办学综合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逐年攀升。按照“一校一品”的目标,指导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确定了特色建设项目,一大批学校成为特色学校。

大丰市 瞄准高位创均衡

大丰市通过大力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一是不断加大投入,“建”出均衡。大力实施学校搬迁工程,着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是整合教育资源,“调”出均衡。基本实现了一个镇办好1~2所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的目标,实现了镇域内的教育公平。从2007年开始,重点对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先后撤并高中阶段学校2所,实现了普高学生全部在三星级以上高中就读的目标。

三是突出改革创新,“改”出均衡。全面实施农村小班化教育。从2006年秋学期开始,大丰市所有农村初中和部分农村小学起始年级实施小班化教育。目前,该市农村中小学全面实现小班化。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近年来,该市按照“管理互通、教学一体、师资共建”的思路,以优质学校为基地,打破区域限制,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联手,构建了12个教育共同体,促进各校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是坚持质量为本,“管”出均衡。实施“一校一品”,引领特色发展。全市100%的小学都建成盐城市特色学校,85%以上的中学特色比较显著。致力于6个“着力抓好”,即:着力抓好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着力抓好教师的教风,着力抓好学生的学风,着力抓好学生课外、校外管理,着力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细抓常规,严抓过程,实抓考评,精抓教研。

大丰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归结于“6个坚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工作方式不动摇,坚持质量立教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教育优质服务宗旨不动摇,坚持提升教师道德修养不动摇。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