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广东 义务教育发展不断买上新台阶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5-3 16:14:00 人气:

广东省对教学、招生、考试与评价、学籍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管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得到减轻,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没有了考试负担,老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快乐了。

【厅长访谈】

敲定时间表 设计路线图

——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

问: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对广东义务教育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签署备忘录,进一步明确了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有助于进一步加大力度贯彻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强化措施,深化改革,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问:广东省在备忘录中确认的7项内容是如何选定的?

答:近年来,广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广东义务教育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还客观存在,离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公平、高质量义务教育的强烈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广东省在备忘录中确认的7项内容立足于广东义务教育当前实际,着眼于2012年全省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2015年80%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重点是解决当前制约广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突出困难,包括部分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重视不够、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压力增大、部分学校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等。我们希望通过这7项内容相关问题的解决和相关工作的推进,有效缩小我省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差距,有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问:广东省落实备忘录中提出的目标任务有哪些具体考虑?

答:在广东省签署的备忘录中,关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全省121个县(市、区)到2012年底前实现初步均衡发展,到2015年底前100个县(市、区)实现基本均衡发展。

关于省级财政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我们正与财政等部门联系,力争提高省的分担比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的管理,督促地方落实分担资金并做到规范使用、精细管理。

关于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我们将按照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建立广东特色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建立以校为本、区域联动的教研制度;规范义务教育学科考试测评行为;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网络体系。

关于探索建立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正在研究制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广随迁子女凭积分免费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办法,并按照“一市一策”的原则,指导各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逐步解决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关于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列入县(市、区)人民政府和主要负责人的考核指标:广东省已经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列入教育强县(市、区)督导评估和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省教育督导室将定期对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

此外,我们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做好广东省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有关试点项目工作。通过试点探索,为全省范围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推进积累经验。

【进展与规划】

努力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广东省教育厅

在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的过程中,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几年来,义务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较好保障。

广东省初步建立了推进义务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机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从2007年开始,我省先后确定了19个县(市、区)作为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市、区)。各地根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落实实施方案。

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明显效果,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取得较大进展。2010年底,全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37.8%,其中珠三角洲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达标率为81.2%。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省基本解决了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基本实现县域内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办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教学、招生、考试与评价、学籍等方面的管理更加规范,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得到减轻,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

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2010年,全省共有跨县区非户籍义务教育学生313.88万人,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7.23%,其中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比例为50.3%。2010年,全省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89.6%。

明确政府责任,建立配置资源的长效机制。要求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政府一把手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负总责。实行区域内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职员工编制标准、教职员工工资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适当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把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作为办好每一所学校、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抓手。

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学校共同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并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免费送到农村中小学。鼓励各地采取一校多区、集团化学校、学区化管理等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师资均衡配置。2008年以来,通过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为农村地区补充了2万多名合格教师。加强校长和教师的培训,积极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教育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

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6年开始停止义务教育等级学校的评估。对教学管理、招生管理、考试和评价等进行规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其受教育的权利。坚持“两为主”原则,推广随迁子女凭积分免费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办法,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实施特殊教育“百校建设工程”,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

【先进区县巡礼】

深圳南山:组建教育集团发挥辐射效应

如果有一幅深圳市南山区的义务教育地图,我们会看到,73所各具特色的中小学遍布南山各个片区。

如果在这些学校中寻找特色与创新,我们会看到,南山实验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语文提前读写”实验,革新了传统的读写教学;“城中村”的大新小学探索“三礼”德育新路,提升了学生整体素质……

如果要问孩子如何才能到这些学校读书,我们会看到,南山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招生网络服务系统,实行网上报名阳光招生。在每个家庭的划分区域内,总会有一所基本满意的学校。

南山区着力发挥“品牌”辐射作用。南山区对中小学办学体制进行了大胆改革,走出了以公办名校发展内涵式公办教育集团,扩大优质学位的路子。2003年4月,全国第一个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唯一目的的教育集团——育才教育集团在南山成立。2004年,育才教育集团发展为7所学校组成的“教育航母”,成为南山居民认可的优质资源扩大发展的案例。

大力投入,教育拨款连年增长。南山区连续多年实现了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实现了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全面增长。

南山区还注意用“三个倾斜”来不断缩小投入差距,即向新建学校、城中村学校和等级评估学校三类学校的教育投入倾斜。对新建学校,执行经费一次到位政策,确保新校在起点上均衡;对由于历史原因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欠账的城中村学校,加大经费拨款力度,提高配置水平;对参加等级评估的学校,拨付专项经费,确保其等级达标。

着力引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南山区在人才引进、教师培训、职称待遇等各方面,向新建学校、城中村老校倾斜,并对这些学校进行智力支援。此外,还把民办学校的教师培训纳入全区统一的培训计划。

惠州惠阳:一体两翼齐飞联动大学区

在荣获2009年底的“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后,惠州市惠阳并没有就此止步。随后,惠阳提出了“一体两翼”构思,以淡水中心城区为“主体”,以东片区四个镇(沙田、永湖、良井、平潭)、西片区三个镇(秋长、新圩、镇隆)为“两翼”,按照“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均衡发展,总体提升”的发展思路,打破原有行政区域限制,改革城乡学校管理体制,试行镇内小学“一镇一校”、区内小学“镇与镇捆绑”、区内初中“联片捆绑”的“大学区”新管理模式,做到“四个加强”(加强学区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强内涵发展,加强品质提升),促进“四个均衡”(师资配置均衡,管理水平均衡,办学条件均衡,教育质量均衡)。到2020年,使惠阳全区义务教育达到高位均衡发展。

深化城乡教育联动工作。惠阳开创了“校校相扶、镇镇捆绑、全区联动”的新局面。目前,全区“三个一体捆绑联动”的多元帮扶机制已经实施,促使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联动管理、联动教研、联动考核”。

深入推进“五全工程”。一是实施全体领导引领示范工程。学校管理成员始终做到“站好讲台、管好学校”。二是实施全体教师结对帮扶工程,加大校本培训力度。三是实施全部学科交流互动工程。四是实施全体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关爱工程,形成“新客家、老客家,来到惠阳是一家”的共识。五是实施全体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坚持质量立校,通过课外活动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深度推动“三名”(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工程。为全面实施“人才强教”战略,惠阳着力选拔和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名班主任和名校长,积极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各类培训,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并将教师培训经费由每年6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

佛山顺德:优化结构实现资源均衡配置

佛山市顺德区近年来以优化教育结构为切入口,加大投入,创新制度,实现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目前,全区153所小学和42所初中全部成为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158所中小学成为佛山市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

优化布局。早在2001年,顺德就提出“新建学校选址要适应城市化建设新形势,要向城市(镇、街)中心集中,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上规模、高效益”,全面调整全区学校布局。2005年,顺德对照校舍建设新标准,全面改造了60所规模较小的学校。

优先帮扶。顺德区政府制定建校补贴政策,按照经济发展给予不同的补贴;设立“规范化学校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向经济后发地区和农村倾斜。2005年,全面启动学校改造扫尾工程。2009年,以特殊金融政策为契机,为校舍建设融资5.8亿元;成立“学校建设管理中心”,重点建设后发地区和农村的校舍。个别相对分散、规模小的农村学校,通过集约、撤并,建成规模学校。

优良师资。顺德着力打破人力资源的校际壁垒,建立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师资交流制度,促进校长与教师的合理流动。2006年起,顺德推行校际挂钩帮扶,骨干学校与一般学校结对,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规模大的学校与规模小的学校结对,盘活强弱校教师资源。

优势互补。顺德将民办教育纳入当地发展规划,出台对民办教育新的“十项扶持政策”,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从区财政划拨200万元用于扶持民办教育发展。顺德20所民办中小学半数是广东省一级学校,为顺德市民带来3万多个优质学位,解决了公有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瓶颈,在真正意义上解决了公办学校的择校困局,公办学校也因此回复了其公平教育的初衷。

【新探索·新亮点】

亮点1 加大投入均衡资源配置

近年来,广东省财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协调发展。

强化省级统筹,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早在2001年,我省就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按照“先困难家庭,后普通家庭;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欠发达地区,后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省级统筹,逐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到2008年春季学期,全省城乡都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加大投入,并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全面改善提升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校舍条件。2002年以来,我省先后实施了老区小学改造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等,全省农村学校校舍焕然一新。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

创新机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设备均衡配置。2002年,我省将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英语教育,全面推广普通话(简称“一机两语”)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卖方信贷”的新机制,迅速提升了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和“两语”装备水平。2005年开始实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新装备”工程,省财政5年累计安排补助资金1.3亿元。

合理划定财政教育投入比例,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2010年起,各级财政逐年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一个百分点,力争到2012年达到22%以上,到2015年达到24%左右。

亮点2 校校相扶共享优质资源

广东省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2009年3月至2010年7月,在省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全省发达地区、城市优质学校与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共有3034所结成1517对帮扶对子,支援学校共有3321名教师参加支教活动,接收3550名教师挂职跟班学习,培训教师14.3万人次;并为受援学校捐款捐书、配置多媒体电教平台等。深圳、东莞、广州等地启动了市内“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

创新义务教育办学模式。近几年,广东部分地区大胆创新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探索出学区管理、一校多区、集团办学等多种符合广东实际的新办学模式,有效推动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如广州市越秀区推行“学区发展模式”,将局属初中和小学按地域分成12个学区,为进一步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开辟了新路。

积极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2009年以来,组织开展了优秀学科教学资源、名优课例和优秀教学案例、论文的征集工作,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截至去年底,共征集到名优课例1028节,优秀学科资源953个知识点,优秀论文和案例883件,教学资源5000多件;深入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对全省51个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县的206名农村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了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推进信息化应用创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举办了远程协作项目学习培训班等。

亮点3 创新机制加强师资建设

广东省推进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两相当”和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工作。全省共投入70多亿元,用于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和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全省98%的县(市、区)实现教师与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大体相当,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大体相当。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不含地级市直属学校)教师月平均工资水平从2008年的1700元上升到2010年的2300元,增长幅度达35%。全省4.9万名代课教师(占原代课教师总数的83%)通过招录、转岗、辞退补偿等方式得以妥善安置。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从2007年开始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高校毕业生在与欠发达地区政府签订5年农村从教服务期的协议后,可享受省财政每年6000元的退学费优惠。3年来,全省有2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从教,享受上岗退费政策。

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农村教师攻读硕士学位资助计划”。积极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农村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工程”,由省、市、县三级培养100名教育专家、1000名名校长和10000名教师,促其成长为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和管理工作骨干,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10年来,该工程进行了4期近千人的省级培养。

积极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从2005年开始实施“教育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每年从珠江三角洲地区选派5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30名左右的中小学领导和20名左右的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分别到全省50个山区县挂职服务,帮助贫困山区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4月1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