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福建 共享教育资源 共描绘均衡蓝图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5-5 16:09:00 人气:

【新探索·新亮点】

“教育均衡”的内涵就是让每个学校每个学生平等分享教育资源。 几年来,福建省在“资源共享”上做足文章,为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做足资源共享文章 奠定教育发展基础

——福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色做法掠影

亮点1共享财力资源,教师稳步成长学校持续发展

加大教育投入,突破口在农村。厦门市把农村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作为均衡城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十一五”以来共投入5亿多元进行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建设。共新建扩建义务教育学校项目198个,并同步配置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此后,农村教师物质生活的改善成了厦门市政府落实“为民办实事”的又一抓手。今年初,厦门市真正实现了全市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同城同薪”和“同城同编”。不论是市中心的学校,还是山区海岛最偏远的学校,教师工资待遇标准和教师编制标准完全一致,为全市义务教育教师的进一步均衡配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行“同城同薪”后,农村教师的劳动价值得到了应有的回馈。农村教师个人发展态势的良性循环为他们扎根农村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亮点2共享人力资源,教师同步成长学校创新发展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是重点。福建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11月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科学地规划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在福州市台江区,“小片区”管理模式让该区的教师在互动交流中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并共同成长;师资的流动又激活了不同层次学校的发展潜力,让他们以创新的姿态寻求各自的突破。

近年来,台江区创新了教师管理模式,实行全区教师管理“七个统一”,即统一人员管理、统一教师待遇、统一核定教师编制、统一岗位结构比例、统一教师聘用办法、统一教师调配和统一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他们建立了分学区交流机制,以中心校、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建立学区,全区小学分为4个学区、中学为1个学区,统筹安排学区内各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学区内学校的硬件、课程、教师资源共享,让教师由“学校人”变为“区域人”,在学区内进行校际交流。

这样一个改革历程是遇到过阻力的。该区一位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这样告诉记者:“许多人难以接受这样的调整,让优质校的教师去薄弱校,不情愿和不甘心是难免的;让薄弱校教师进入优质校,惶恐和担忧也在所难免。哪一边的工作都需要协调。更不用说‘七个统一’给人的震撼了。但让人欣喜的是,这种‘小片区’管理模式不仅让优质校和薄弱校都得到了发展,而且让许多教师受到了精神的洗礼。”

亮点3共享信息资源,教师幸福成长学校跨越发展

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机会,是福建推进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径之一。

福州市台江区通过教师轮岗交流和骨干教师引领示范,推动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学科优势互补,促使薄弱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优质校与薄弱校竞相发展的局面。该区光明小学是2008年以原来的瀛江小学为主体改建而成的,而有着40多年历史的瀛江小学是校舍破旧、教学质量低的薄弱校。硬件设施完善以后,教育行政部门着力提高学校的质量,补充教职工10位,并与台江第五中心小学的老师实行轮岗交流。两校教师的学习热情都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骨干教师的交流带动,此后的2009年和2010年,曾经在该区教育系统“三赛三比”绩效考核中排名靠后的光明小学,分别跃居小组第三名和第一名。

而海沧锦里中心小学曾惠娟老师的经历更让人振奋。2009年,作为农村中心小学一线教师的她,代表厦门市参加了福建省第八届小学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荣获一等奖及最佳现场教学奖。后来,她再次代表厦门参加福建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获特等奖。这充分体现了信息资源在城乡学校的共享,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成长的机会,有了众多展示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这样优秀的教师一样可以扎根农村,这应该就是均衡教育的魅力!

【厅长访谈】

强化措施力促公平

——访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鞠维强

记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在这方面,福建如何实现目标任务?

鞠维强:我们将督促各地按照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要求,由省政府与各设区市签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书,制定分年度推进计划,强化经费保障,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实验室、功能室、图书室和卫生室建设。省级将安排专项经费,对各地义务教育标准学校建设进行补助或奖励。我们将结合校安工程的实施,加强科学规划,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城关地区及城乡接合部增加9万个学位,满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集聚地区及城镇化发展较快地区的义务教育入学需求。

记者:师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福建省准备如何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

鞠维强:未来几年,我省将持续做好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工作,通过实行教师的“县管校用”,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负责组织好本区域内教师在城区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以及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也要进行交流。继续加大对薄弱学校的对口扶持,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必须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支)教1年或薄弱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要有在农村任(支)教2年以上的经历。全省已布点在11个县(市、区)开展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试点改革工作。

记者:福建省在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有何举措?

鞠维强:在课程管理方面,实行课案实施方案报备和公示制度,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协调解决学校在紧缺学科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管理,定期对学校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专项督查,督促学校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确保在2012年之前各级各类中小学能开齐开足省颁规定课程。在教育教学方面,强化省、市、县三级教研部门联动,组织开展经常性教学研讨活动,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指导与服务。在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启动“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系统”研究;深化中考中招模式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中招体系,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初中校比例提高到50%,使薄弱学校学生有更多机会共享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在减轻课业负担方面,明确中小学办学行为“五规范”要求,启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督机制和制度的研究,加大督促检查和处罚力度。

记者:福建如何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

鞠维强:我省是农民工主要流入地省份之一。我省努力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实现了近90%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并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待遇。一是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公共教育体系,二是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三是积极创造条件,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目前,我省设区市一级均制订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中招的相关规定,使得农民工子女能够在流入地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进展与规划】

让教育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

福建省教育厅

多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把全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加快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加紧补充农村紧缺师资并建立教师校际交流制度,着力解决城乡、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统筹城乡,努力缩小区域和校际办学条件差距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年度、分片区的要求和相关政策措施,并制定出台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各地按照省政府的既定规划,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步建立中小学校长、教师流动管理制度。截至2010年,全省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的学校达1799所,占总校数的1/5。同时,鼓励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打破城乡和校际间的体制分割,鼓励和支持各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通过整合、捆绑、重组等方式,形成师资队伍合理流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办学共同体,并通过这一平台开展“扬峰填谷”,逐步实现相对区域内较高水平的均衡发展,从根源上有效解决择校问题。此外,进一步加快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效益,完善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健全省、市、县、学校四级教育信息化网络,大力开发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为农村学校开齐课程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服务,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突出根本,推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近几年,福建省抓住师资均衡这一关键环节,加大了工作力度。一是足额配齐义务教育学校教师。2008年,福建在全国率先提出将县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并在近3年核增6500个编制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到2012年年底前将农村紧缺学科教师配备到位,确保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省颁规定课程。二是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按照教职工年度工资总额1.5%~2.5%的标准核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并落实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安排教师培训费,到2012年年底前将全省农村教师(校长)轮训一遍。三是实施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试点。将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行“县管校用”,推动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好本区域内教师在城区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每年交流人数要求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也必须进行交流。

科学规划,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福建明确了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分年度推进的“路线图”。

在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主要目标有:2012年前,重点解决好城镇流动人口集聚地区66人以上“超大班额”问题,2015年前全省中小学班额普遍达到国家标准;2015年前基本配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基本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按进度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

在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方面,主要目标有:2011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编制标准、岗位结构比例、招考聘用、考核办法、退休教职工的管理和服务等“六个统一”,在11个县(市、区)启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2013年在所有县(市、区)全面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2012年年底前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落实5年一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大力开展校长和教师培训工作。

在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方面,2011年开始在设区市所在地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的城区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模式管理。即将城区的服务区划分为若干片区,以片区内优质学校为龙头捆绑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有效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2012年起将“小片区”模式管理推广至其他县(市、区)的城区。

【先进县市巡礼】

厦门 “五个均衡”让所有孩子上好学

近年来,厦门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

一是布局均衡。厦门市紧密结合岛外新城建设,新城区发展与中小学同步规划、同期建设,新区规划建设中小学23所,已先行建成6所。同时,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岛外和农村延伸,鼓励名校在岛外建立了19所分校(含附属校、合作校)。从2011年起,厦门市继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建设,连续2年,每年6000万元,重点扶持农村中心校以下的完小和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和布局调整。

二是投入均衡。厦门市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落实“三个增长”。去年,全市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均居全省前列。近年实施了两轮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建设,投入6.2亿元,新(扩)建中小学项目198个,并同步配置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1年起,厦门市免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和簿籍费,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完全免费。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重点支持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学校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三是师资均衡。当前,厦门实行全市公办中小学教师“同薪同酬”、“同城同编”,统一了城乡教师绩效工资标准和编制标准。实行全市统一调配教师,推行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专家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要参与交流,有效提升了农村教师队伍水平。另外,厦门市始终坚持城镇教师在职称评聘前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的规定,每年按照2%的标准提取教师培训经费,委托著名高校开展专家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名师工程”,运用区域内统一调配教师的方法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结构性失衡矛盾。

四是机会均衡。厦门市重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和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十一五”期间投入7.7亿元,新增学位4.5万个,让他们也能就近就读公办学校。厦门还全面免除公办学校学杂费、书本费,按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减免民办校学生学杂费,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五是质量均衡。作为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厦门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注重学校的“合格+特色”建设,形成了一批特色学校,在全省率先通过“双高普九”验收。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62%的义务教育学校通过标准化学校评估。

鼓楼区 改善办学条件 实现硬件建设均衡

鼓楼区地处省会福州市中心城区,教育发达。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积极推进教育均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

为改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鼓楼区多方筹措资金7.39亿元用于学校改扩建与加固建设。截至2010年年底,鼓楼区校舍面积已经达到249663平方米,较2005年新增近10万平方米,生均面积也由4.89平方米提高到6.11平方米。全区2/3学校的校园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基本完成老城区教育预留地拆迁和薄弱校及生源爆满校的改扩建工程,做到扩优与扶弱同时进行,有力地推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此外,鼓楼区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搭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目前已建有信息中心,实现了“校校通”。全区98%以上的学校实现了“多媒体进班级”的目标,部分中小学还实现了“电子白板”进教室。全区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课件开发系统、校长办公系统、财务软件等,并添置中国教育资源库等供全区教师共享。

丰泽区 关注教育公平 实现就学机会均等

位于泉州市中心的丰泽区,属于福建的经济较发达地区。结合当地外来工较多的实际情况,丰泽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外来工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享受与本区居民子女同等待遇的政策,确保辖区内外来务工子女都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当前全区小学在校生中外来工子女占62.39%,初中在校生中外来工子女占50.03%。

为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服务工作,丰泽区从“方便入学、有序管理”入手,开通“便民实事网上办”专栏,公布相关招生政策、办事流程,并公布所有接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名称、电话、网址等信息,将办事流程、有关表格挂到互联网上,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22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