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布局调整要稳步推进留有余地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9-20 13:00:00 人气: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 汪明当前,国家和地方正在抓紧制订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也将进入一个新的规划与实施阶段。在此背景下,客观分析近10年来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效与问题,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路与对策,对于推动新形势下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不容否认的是,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带来了义务教育内部结构的明显变化,并形成了一定的积极效应,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与调整同步出现的一些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有的确实是调整带来的,有的则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仅从局部或个案中得出的结论,如调整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调整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抑或调整导致了学生辍学增加等,尚不足以形成对布局调整成效的全面认识与客观评判。 对于近年来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也不需要回避。尽管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与学校布局调整有关的政策文件,都一再强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但在部分地方具体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简单化和“一刀切”的情况。如:脱离当地实际撤销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村小和教学点,造成新的上学难;过分追求调整的速度,造成一些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学生食宿条件较差,生活费用超出当地群众的承受能力。 归结起来,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症结在于:一是决策有误,如部分地方过分强调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撤并了一些不该撤并的学校。二是决策无误,但执行不力。包括宣传不力、组织不力和后续的配套措施不力。避免决策有误,需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对于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制订调整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而避免执行不力,需要把工作做细,切忌“行政命令式”地推进布局调整工作,对于配套措施一时难以跟上的地方,应当暂缓实施。 今后30年,我国义务教育学龄人口规模及各阶段学龄人口规模都会有所下降,但这个过程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呈现波浪式起伏。因此,在规划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布局时,既要针对义务教育不同阶段学龄人口下降的特点、城镇化进程,调整教育资源,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龄人口的波动,布局调整工作一定要稳步推进、留有余地。 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为例,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下,农村教育曾经呈现出“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布局形态,顺应了当时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的今天,这种局面的调整完全合乎规律,但是,部分地方在调整中出现的“村无小学、乡无初中”的局面,显然不应成为未来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的基本形态。 2010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与教师座谈时指出:“要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个薄弱环节。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就十分关心乡村教育。他们认为,学校是乡村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乡村教育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温总理的这一番谈话引人深思。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如何加强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加强对包括村小、教学点在内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扶持帮助,促进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任由其“自行消亡”,这是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28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