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以人为本答好“三道选择题”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10-9 8:47:00 人气:

——重庆北碚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纪实

8月22日,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岗镇征地农民经济适用房集中安置点对面,该镇山林口村村民吴女士站在凤林小学的校门前,看了又看——漂亮的教学楼、标准化的塑胶跑道、五颜六色的宣传栏。秋季新学期开学,她的儿子龙晋云飞将告别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农林小学,踏进这所崭新的学校入读四年级。

按照北碚区教委的规划,从2008年至2011年,城南、蔡同、龙凤、东阳、水土等地区,拟新建中学1所,迁建中学2所,扩建中学1所,新建小学1所,迁建小学3所,扩建小学6所。凤林小学就是其中1所已经落成完工的新建小学。北碚区教委主任罗志惠表示,北碚的农村地区迄今没有一个孩子因学校布局调整而上学困难。这么大规模的布局调整,真能做到没有一点儿杂音吗?日前,记者深入北碚区进行调查。

第一道:撤与不撤 以尊重家长意愿为前提

北碚区地处重庆市西北郊缙云山下,嘉陵江畔。“六分丘陵,三分山地,一分平坝”可以形象地概括当地的地形地貌。

金刀峡是北碚地势最高的地区,海拔最高处达到1312米,只有一条宽约4米、布满急弯的公路通往市区。石河小学是现在山上唯一的一所小学。记者走进学校,发现校园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旧建筑。全校只有1栋教学楼、1栋功能教室、1栋教师宿舍、2处沙土操场、1处水泥操场、1座小旱厕,以及1座待拆的小食堂。

在金刀峡镇工作了15年的该镇教育管理中心主任陈德福告诉记者,经过历次布局调整,田湾村、七星村、桃垭村与五马村等村的村小合并来此,该校成为目前山上唯一一所小学。

北碚区人民政府督学陈建端告诉记者,2005年前后,考虑到新合并成立的金刀峡镇整体生源萎缩,北碚区曾计划逐渐撤并石河小学,整个镇只保留一所中心校,但又考虑到金刀峡通往山下的公路并不好走,而且要经过一条手工挖掘的仅容一辆车通过的狭窄隧道,撤并工作暂缓进行。

2008年,碚金路修复通车,北碚城区通往金刀峡最快的车程只要1个半小时。而从金刀峡下山到镇政府所在地,坐班车不到20分钟。交通条件具备了,撤并的脚步似乎越来越近,可事情却并没有原先设想的那样顺利。参与启动撤销石河小学前期调研的陈建端发现,家长们的态度呈两极分化:支持的,举双手赞同;反对的,怎么劝也不同意。

对于家长的反对态度,陈建端非常理解。毕竟,学生年纪偏小,到山下读书,家长不放心。此外,学生寄宿还将产生住宿费、生活费和交通费等开支,会给家长造成额外负担。

“家长的意愿是我们是否撤并学校尤其是小学的最重要衡量指标。”罗志惠告诉记者,经过慎重调研,北碚区教委决定保留石河小学,同时,考虑到由于乡村便道的普遍修建,学生上学的不便程度降低,再结合计生部门提供的当地0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人数分布情况,每年仍有10多名山上孩子达到入学年龄,学校的规模5年内仍然会维持在百人左右。因此,区教委决定继续对学校进行投入,并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今年6月,学校又迎来了10名新生,学生总数正好是“一百单八将”。陈德福兴奋地向家长透露:“很快,孩子们就能用上新食堂,不用在教室里就着粉笔灰吃午饭啦!”

2011年,和石河小学一样投入改造的北碚区微型学校,还有东阳镇西山坪的龙华小学等3所学校。龙华小学的教导主任邓伶俐告诉记者,今年招收10名新生后,学校共有学生79名。一所昔日学生数最多时达600多人的学校,现在的每个年级一个班,每班不足15人。感受着学校的变迁,教语文的邓伶俐反觉得更有身为教育者的自豪,她笑言:“这不是像带研究生一样吗?”

“撤并学校只是手段,让每一所微型学校绽放光芒也只是手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罗志惠说。

第二道:建好再撤 给学生更多更好的选择

在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已经被撤并的东升小学曾经有一件被当地传为佳话的事。2006年秋至2007年夏,两位男教师在这所只剩下两名学生的小学里,坚守了整整一年。有意思的是,这两位男教师还是兄弟。哥哥叫王吉模,弟弟叫王吉生。

记者在采访中专门找到了王吉生。他告诉记者,东升小学办学条件一直较差。2005年前后,学校因生源连年减少,上级部门也有了撤销东升小学并入明通完小的动议,但由于学生小林和小宇的家长,因新学校路途远孩子午餐不好解决的问题,对并校很抵触,东升小学撤销的步伐因此而停滞。

2006年秋季新学期,学校只剩下二年级的小林和小宇组成一个班。王吉生和王吉模留了下来。过了一年,两个学生回家和家长闹着要去明通完小上学。学校经研究决定,特许两个学生的家长以粮食换食堂的饭票,1斤米抵1斤饭票,从而解决了孩子的午餐问题。家长高高兴兴地送孩子到明通完小上学,王吉生也和哥哥一起进入了新学校。

作为北碚区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的参与者之一,陈建端一直对学校布局调整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保持关注。他说:“撤并学校之后,没有住读的学生,上学的路程肯定比以前更远。这是事实,必须承认。我们要关注的问题在于,怎样让学生和家长觉得多跑一点儿路是值得的。”

对于蔡家岗镇山林口村的吴女士来说,虽然新建的凤林小学比孩子原来就读的农林小学远了将近两公里,但她仍然在学校与区教委的两次学校撤并调查表上填上了“完全同意”。其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考虑呢?

原农林小学校长唐兴群告诉记者,农林小学在三溪村槽房社212国道旁,平时车流量非常大,家长很担心孩子的安全,一般上下学都接送,加上学校又没有食堂,学生中午还得回家吃饭。孩子一天往返4趟,家长接送8趟。

吴女士说起农林小学的问题,像打连珠炮:“孩子爸爸在外面打工,家里还有农活等着我。这样接送孩子一天下来,除了一点儿家务,什么事也干不成。”

尽管问题摆在明面上,村民也多次向蔡家岗社区居民委员会投诉孩子上学的安全问题,但一所学校或撤或改或建,并不是教育主管部门大笔一挥的事情。

按照2003年8月22日北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北碚区教委《关于北碚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撤并或新建镇属小学,应由各镇中心校在征得学生及学生家长、村委会(居委会)意见的基础上,并报经镇政府同意后,向区教委提出书面请示,区教委初审后向区政府提出书面请示,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

焦灼中,蔡家岗镇教育管理中心主任龙海潮想到在本地区规划新建一所能容纳18个班的全日制完全小学——凤林小学。学校完全按照标准配置,里外全新,教室数还有富余,而且校门不朝大路,农林小学的学生如果能到这所学校该有多好!

今年3月,龙海潮在该镇社区居民委会主任刘厚荣、书记刘禹富的协助下,先在农林小学召开了家长会,发放调查问卷,听取家长的意见,获得了家长的一致支持。在充分论证了生源问题、交通问题的基础上,4月8日,经北碚区人民政府督导室批准后,新一轮的农林小学撤并论证措施才正式展开。6月,所有程序依次到位,北碚区教委作出了撤销农林小学,将原农林小学招生范围内生源并入凤林小学的决定。

这个暑假里,吴女士的儿子龙晋云飞已经跟妈妈到新学校打望过好多次。“那时,儿子最盼望的就是马上开学,跟同学到新操场上去打几个滚。”吴女士喜滋滋地说。

第三道:寄宿与否 照顾到家庭的实际能力

在北碚区柳荫镇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柳荫小学校长钟兴福看来,当地的两所寄宿制学校——柳荫小学和柳荫中学,对邻近几个镇居民的影响很大。

钟兴福告诉记者,在寄宿制学校落成前,由于当地山高路远,学生在亲戚家寄宿或家长下山陪读就成了当然选择。

2005年9月,家住金刀峡镇大井村的王正坤为了女儿徐婷婷能到柳荫小学读书,在镇上的一个农户家租了一间30平方米的房子陪读。虽然出租屋的生活条件很简陋,但想想女儿的前途,所有的不方便她都忍了,而且一住就是5年。

2010年9月,新落成的柳荫小学投入使用。新学校合并了原来的江山小学、合兴小学与西河小学,为全封闭寄宿制,分男生、女生楼,8人一间屋,每间宿舍都有独立的盥洗间、卫生间,还有24小时热水。按国家相关规定,每100名寄宿生,还配有两名生活老师。王正坤觉得学校住宿条件比家里强,狠狠心让女儿到学校寄宿。一年下来,女儿的生活变得比以前有规律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现在每周末,女儿回家后不像以前那样坐下来就抓电视遥控器,不但主动复习功课,还知道看看课外书呢。”王正坤欣喜地说。

王正坤算了笔经济账,女儿住校,除了每天吃饭12元,学费、住宿费全免,此外还享受每天3元的住宿生补助,一个月下来,比以前省了近一半。

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是不是每个寄宿生家庭都能应对孩子的开销呢?“当然不是。”对这个问题,罗志惠回答得很坦率,“让孩子出来寄宿,固然是一大部分家长的强烈愿望,但对另一部分家长来说,寄宿确实增加了他们的家庭负担。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帮他们排忧解难。”

2007年,北碚区教委发起偏岩中学并入柳荫中学的动议。照例,一个镇保留一所初中应该不是问题,但区教委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原偏岩中学校长潘刚毅告诉记者,当时偏岩中学的学生走读非常困难,大部分家长有让孩子寄宿的强烈需求,但学校并不具备住宿条件。如果保留该校,就必须进行大规模投入,需要新建综合教学楼、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预计需要600万元。

此时,柳荫中学校长李剑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已由偏岩中学转往柳荫中学就读,偏岩中学的生源进一步萎缩。柳荫中学有近年来新建的教学楼、学生公寓,实验室、电教室一应俱全,完全有条件容纳金刀峡镇的学生,而且再投入300万元,就能容纳其余的学生,并为柳荫中学和柳荫小学修建食堂,供全镇所有的寄宿学生就餐。

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了两校合并上。在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后,北碚区教委开始与金刀峡镇政府以及当地群众接洽,罗志惠亲自出席恳谈会。

熟悉当时情况的陈建端回忆,金刀峡镇的学生到柳荫中学寄宿将产生生活费、住宿费、车费,一部分学生家长确实有意见。在区教委加大投入免除学生住宿费、对住校生进行生活补贴、对困难学生进行“一免一补”的切实保证下,家长们才真正被诚意打动。

同时,李剑还专门派出德育教师,全天候接待参观,让家长深入这所花园式的学校,走遍每一个角落,详细了解孩子将来的学习生活点滴,最后,合并工作顺利完成。合校后,截至2010年,柳荫中学教师各级赛课、论文及辅导学生获奖达178人次,学生各类获奖达512人次,中考成绩位列北碚区普通中学前列。

“合校让家长看到了希望,他们发自内心地感觉到,新学校是对孩子有好处的。”李剑自信地说。

近年来,作为重庆市主城区的重点发展拓展区,北碚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呈现出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

罗志惠坦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北碚区教委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也还有许多困惑。仅以寄宿学校为例,目前,该区农村寄宿学校全部不向学生收取住宿费,有关此项发生的所有费用均由学校承担。由于国家没有明确的文件对此予以支持,学校向教委诉苦,教委只能采取专项经费的方式予以支持,长期下去难以维系。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