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农村初中成县域均衡瓶颈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10-17 9:00:00 人气:

——来自成都市新津县的调查

义务教育要以推进均衡发展为突破口,需要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均衡发展。日前,成都市公开发布义务教育均衡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农村初中发展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当硬件设施各学校已不分上下,是什么成为县域内初中均衡的瓶颈?

虽然教师不缺编,但师资均衡仍是那道最难跨越的鸿沟,即使是被乡镇中学羡慕的县城中学,也仍为名师队伍、骨干教师担忧。生源、课程也成为继师资后,县域内初中面临的教育困境。本期纵深,本报记者走访了成都市新津县初中校,深入了解学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师资队伍等,试图为县域初中均衡发展这一难题求解。

8月7日,成都市公开发布义务教育均衡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初中学校在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尤其是教育质量,城市初中要明显好于农村初中。农村初中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

这是成都今年第二次发布义务教育均衡监测报告。今年3月28日,成都在全国首发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蓝皮书。监测显示:城乡差异方面,成都农村初中几乎在所有指标上都明显弱于城市初中,尤其是教育质量和师资配置;校际差异方面,在成都市义务教育县域内校际差异整体显著减小的趋势下,县域内初中校际差异反而略有增加。

“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已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瓶颈,需高度关注。”参与监测并撰写蓝皮书的成都市教科院专家呼吁。

日前,记者实地走访了成都市新津县的几所初中学校,从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对比县域内初中城乡与校际间呈现的差距,试图为农村初中均衡发展这一难题求解。

硬件不分伯仲

自标准化建设后,成都市县域内初中学校的办学条件都不差,甚至个别乡镇初中的硬件条件比县城学校还要好。

2010年9月,新津县五津中学进行了一次整体“大搬迁”,学校告别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山上”生活,整体搬入了“山下”新津县原职业中学所在地。

校舍是刚刚竣工的灾后重建项目:两栋教学楼、一栋学生食堂、一栋综合楼,加上原新津职中的校舍,一眼望去,新的五津中学校园敞阔而现代。学校统一购置了许多教学设施设备和实验器材,理化生实验室、音乐美术等功能室齐全;学校三间计算机教室中的150台电脑,有100台为一年前购置。

“和以前相比,学校硬件条件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在现在的校园内,校长王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而就在一年前,五津中学的师生们每天还重复着“先出城、穿大路、再爬山”的过程。创办于1958年的五津中学,半个多世纪以来都在县城边的一座山上办学,条件相对艰苦。搬入现在的校舍前,学校占地仅40亩,没有篮球场,学生活动场所也只有一块沙石铺就的操场,“平常尘土飞扬,遇到下雨便泥泞不堪”。

相比位处县城的五津中学办学条件的艰苦,新津县其他乡镇初中师生的“幸福”时光就要来得早一些。早在2005年,成都市便在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开展“标准化建设”,普兴镇初中便在这期间得到了全新改造。学校按统一标准修建起了教学楼、办公楼、综合实验楼,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校门也按照当地风格进行了重新打造。该校一个占地近30亩的标准运动场也将在年内建成。

除建筑条件外,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该校680多名学生,连同教师机在内的计算机数量便有100多台,实现了班班多媒体教学;学校图书资料共计1.3万余册,每年还按每生1-2册数量在采购更新。
记者实地走访了新津县另一所乡镇初中——花源镇初中学校后发现,无论在校园环境,还是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一点也不比普兴镇初中逊色。

“如果仅从学校的建筑面貌、硬件条件看,你很难判断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自标准化建设后,成都市县域内初中学校的办学条件都不差,甚至个别乡镇初中的硬件条件比县城学校还要好。”新津县教育局中教科科长吴成忠说。

生源是个问题

每年毕业于该县最好小学的毕业生130多人,但最后能到五津中学报到就读的学生还不到10人。

尽管地理位置、硬件条件在全县同类学校中不占优势,但一直以来,五津中学的教育质量却是有口皆碑,称得上一所“老牌”名校。

熟悉新津教育的人都清楚,五津中学曾有多次超越“业内老大”的辉煌经历。1992年中考,学校第一次超越了当时全县最好的单设初中新津二中;1996年中考,学校又一次超过县城中学新津中学。“五津中学的品牌和名声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树立起来的。”王泽平自豪地说。

随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和老百姓的认可,五津中学办学规模也在扩大。从最初的两个班,发展到后来的4个班、8个班,直至现在的30多个班。目前,该校1900多名学生中,60%-70%能上普通高中,其中差不多一半学生能上重点高中,剩下的基本都能就读职业中学。

即便五津中学的名气在新津县“响当当”,但在王泽平看来,学校与县城另一所公办民助性质的学校——新津县外国语实验学校还是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师资和生源上。”他说,后者因为体制和招生政策上的优势,教师队伍和生源都要优于五津中学。

王泽平很无奈地摆出了数据:每年毕业于新津一小(该县最好小学)的毕业生130多人,但最后能到五津中学报到就读的学生还不到10人。“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到外国语实验学校就读了,我们的生源主要还是来自农村乡镇学校。”

生源同样也是新津其他乡镇初中学校最头疼的问题。“毋庸置疑,由于自然减员和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几乎所有乡镇学校的学生数量都在减少,生源质量也在下降。”普兴镇初中学校校长高泽祥说。

虽然生源条件已大不如从前,但包括普兴镇初中学校在内的所有乡镇中学并没有放弃对教育质量的追求。记者实地走访得知,这些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各自挖掘艺术、体育等特色教育项目,开设了诸如象棋、围棋、羽毛球、乒乓球、长跑、短跑训练等兴趣班。

“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没有素质过不了明天。”高泽祥的话代表了很多乡镇中学校长的心声。他们一方面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也不忽视“人民群众满意度”的需求。

尽管如此,新津县初中教育质量的校际差距仍旧明显。从学生升学率来看,普兴镇初中虽然96%的学生都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但升入普高的学生仅占一半,这与五津中学等县城中学的升学情况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缺名师最为头疼

乡镇学校可能很难找到一个学科的领军教师,但县城初中这样的学科带头人却可能不止一个,这种差距既是校际的,也是城乡的。

从“山上”搬下来后,五津中学整合了原新津实验初中,教职员工则由之前的缺编变为了如今的超编。

王泽平介绍,学校以前缺编主要体现在音体美等艺体类教师紧缺,合并后,音体美教师得到了极大补充,学校现有专职音乐教师3人,美术教师3人,体育教师8人,反倒是语文、数学、生物等科目教师显得有些缺乏。

而从教师学历上看,五津中学139名在编教师中,90%都是本科学历。其中中级及以上教师共115人,包括高级教师17人。中学一级教师98人,占到了83%。全校市级及县级骨干教师有30人,占20%。从年龄结构来看,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占了一半,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每年,学校还会通过招聘、选调引进教师2-3人。在刚刚结束的新津县青年教师高效课堂大赛中,五津中学便有5名教师参加并获奖,是全县学校参赛教师最多的。

虽然这个师资队伍相比城市学校弱很多,但这个阵容在新津其他乡镇初中看来已经是相当“豪华”了。以新津县普兴镇为例,普兴镇初中有教师44人,从数量上看,不及五津中学一半;从学历和年龄结构上看,普兴初中学校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共31人,占70%,而且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很少,目前仅有县级青年优秀教师1人。

为骨干教师、名师缺乏而苦恼的还不止普兴镇初中。花源镇初中校长张贞告诉记者,该校45名教师,总体上不缺编,各个学科包括音体美等科目教师都足够,但教师的流动性非常大。据了解,从2007年至今,花源镇初中有4名骨干教师调走,虽然同期也有许多新教师加入,但新教师的成长周期却至少要3年。

名师少成了张贞最头疼的问题,花源初中目前仅有3位县级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乡镇学校可能很难找到一个学科的领军教师,但县城初中这样的学科带头人却可能不止一个;这种差距既是校际的,也是城乡的。”张贞说。

《成都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总报告(2011年)》也显示,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城乡学校间中级及以上教师比例的差距显著缩小,但城乡学校间骨干教师比例差异仍然较大。农村学校骨干教师配置仍然弱于城市学校。

师资均衡成为目前县域内学校之间最难跨越的鸿沟。为了铸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现在,新津包括县城初中在内的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纷纷选派教师到省内外学习取经。

五津中学每年差不多都有30人次的教师有机会到江苏、山东、成都等教育发达地区参观学习。普兴镇初中、花源镇初中也多次选派教师参与相似的培训、学习,不过教师数量上比县城学校少了很多。

与此同时,为了扩大乡镇学校的帮扶范围和力度,新津也在近年开展了“捆绑联盟”式的支教活动,选派县城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到乡镇薄弱学校支教。

虽然这一系列措施在县域教师校际均衡配置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张贞看来仍然是杯水车薪。“教师到乡镇学校支教2-3年,最终又回到了原来学校,乡镇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结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他建议变革当前的教师流动机制,“不论多么优秀的教师,只能在一个学校呆6年,支教期满后,又流入到另一所学校,这样便有助于盘活全县优秀教师的资源。”

学校管理不容忽视

不能因为师资差异的客观原因而忽视了学校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管理到位了,即便师资条件一般,也能干出成效。

县域内初中学校的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成为不争的事实。《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总报告(2011年)》有3大项、14个小项的指标,但农村初中强于城市初中的指标只有4项:初中三年巩固率、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

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蓝皮书也显示:总体来说,2009年初中13项常规监测指标在14个郊区(市)县进行城乡差异比较时,产生出182对城乡学校平均数,其中城乡均衡或农村学校均值优于城市的达到45%,虽较上年增加了3.8个百分点,但农村初中总体仍占劣势。农村初中在绝大多数指标上都明显弱于城市初中,尤其是教育质量和师资配置,已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

而从县域初中校际差异来看,成都三个圈层初中校际均衡程度略有下降,远郊县市下降最为明显。2009年,成都市远郊县市半数监测指标显著高于所在区(市)县相应指标平均数的初中学校比例比2008年增加6%,而中心城区、近郊区县的比例却在下降;半数指标显著低于所在区(市)县相应指标平均数的初中学校比2008年增加了3%。可见初中校际均衡在拉大。

“初中瓶颈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它的出现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参与监测分析的成都市教科院发展室主任秦建平告诉记者。他说,成都发布监测蓝皮书,目的是给各区(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他们可以对照这些监测数据,查找原因、采取措施、缩小差距。”

当然,蓝皮书也为解决初中学校瓶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针对成都市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普遍显著弱于城市学校的问题,专家建议成都市制定并实施“初中办学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力争在5年之内大幅度提升初中办学水平。建议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进学与教的方式,增强教学有效性;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和标准体系,切实开展教育质量监测等。

就县域内农村初中师资配置明显弱于城市的问题,专家建议要健全县域内教师交流机制,均衡师资配置。各区(市)县要统筹区域内教师编制和资源,完善教师聘任、调配、流动机制,着力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骨干流失等问题;要利用好特岗教师等政策,有效解决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学科教师结构性缺失问题;完善教师培训、考核和评价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支持力度等。

“师资不均是县域初中城乡及校际差异显著的重要原因,但绝不是唯一的原因。”秦建平认为不能因为师资差异的客观原因而忽视了学校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管理到位了,即便师资条件一般,也能干出成效。”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