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促区域内资源共享保县域教育均衡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10-17 9:00:00 人气:

民盟四川省委

2004年至2008年,四川某县流失中小学教师共计232人,流失比例达9%,且以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居多。建议通过体制改革试点,在同一区域内重点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对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统筹调配,实施校领导定期轮岗制度和骨干教师的定期轮岗制度,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县域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当前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校点布局与人口分布、地域不协调。农村学校规模小,办学成本高;主城区的学校大班额现象较为突出,城市规划中教育发展空间考虑不够。随着村小的撤并,建立中心校和寄宿制学校后,更多的学生上学要走几公里至10多公里不等。乡村地区将逐步撤并规模小、生源少的校点,加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学校住宿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2.学校师资失衡严重,教师流失现象在不断增加。2004年至2008年,某县流失中小学教师共计232人,流失比例达9%。其中,本科学历的占86%,中、高级职称的占80%,且以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居多。县与县之间教师工资收入差距大是教师流失的根本原因——实行绩效工资后,县域内教师待遇基本均衡,但县与县之间的差距却非常大。如,成都市中心城区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平均在5万元左右,二圈层区县一般只有2万至3万元,三圈层县只有1.5万元。收入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3.农村学校配套设施落后。一是运动场地面积不足。二是器材配置标准不适合新课标要求,实验设备缺少和陈旧,缺少“专业实验人员”,教育技术设备还没有进教室。三是师生住宿条件还需改善。

4.教育管理水平还需提高。县域内教育的特色和学校发展特色不突出,缺乏教育文化底蕴。教育评估和质量检测还需完善。

对此,我们提出如下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组建教育集团,实行“校校联动”机制。推广先进地区经验,以县域内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名校+城市薄弱学校+村薄弱学校”的方式,联合组建教育集团。关键是: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区域内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抽调集团内的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支教、挂职,着力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1-2年的制度,同时也为薄弱学校教师到名校挂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2.推进中小学建设与管理标准化,实现规范化办学。加强学校教学用房、师生生活服务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的建设和改造,按照国家办学标准配置必需的教学仪器设施及图书资料。继续推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使每一所中小学都具备大体均等的办学条件。重点解决的问题有:落实义务教育办学经费最低保障标准,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配置最低保障标准,明确基础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等。

3.按照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要求,实施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做大做强中心校,引导农村学生向中心城镇聚集;继续撤并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村级小学;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4.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地市州及省级政府在财力许可的前提下,应加大投入,确保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尽量缩小县与县、校与校之间的差距,为稳定教师队伍提供财政支持。

5.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体制改革试点,在同一区域内重点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对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统筹调配,实施校领导定期轮岗制度和骨干教师的定期轮岗制度,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将图书馆、体育场所教育资源在区域内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

6.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办法,并要求义务教育责任人定期向县级人大提交关于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管理和使用方面的专题报告,自觉接受监督,并交上级财政部门备案。把监督评价的结果作为对政府的政绩评估、表彰奖励或者追究行政责任的重要依据,督促政府依法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管理和使用方面的责任。加快教育政务公开步伐,建立教育经费信息发布制度,促进教育投入、管理等接受群众监督。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