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溯泾河 探关山 这里的学校最抢眼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12-31 14:33:00 人气:

——甘肃省平凉市高质量实现“两基”纪实

甘肃省平凉市负责全市教学仪器设备配发的王旭升主任整整三个晚上没有合眼。他晚上做统计、造表册,白天则忙着组织人员把各种仪器、设备送往各县(区)的农村学校。在租赁的一家工厂院子里,装有图书、音体美及卫生器材、电脑、实验仪器等的箱子“堆积如山”。王旭升介绍,为了“填平补齐”教育装备,今年各级资金投入不下1个亿。近日记者见到这位朴实的西北汉子,他疲倦的脸上,掩饰不住满足的微笑。

平凉市副市长李生发告诉记者:“近三年,全市上下累计投入54个亿的资金用于‘两基’的巩固和提高,目前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06.5%,D级危房全部消除。”

“拿着镰刀割麦草,老汉都说念书好。只要你把书念好,当教授、用电脑,科学发展离不了……”这首当地农民自编的“花儿”,满含着对教育的殷殷期望。近年来,为了“两基”实现,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平凉市力求高质量实现“两基”。

把迎接国检作为教育发展的契机

“两基”攻坚初期,平凉市教育基础整体比较薄弱,许多农村孩子每天上学要翻山越岭跑几十里路,顶着星星去,伴着月亮来;寄宿学生则十几个人挤在一张通铺上睡觉,炒面、干粮和咸菜就是一周的伙食;一些农村教师一手拿课本,一手拿铁锹,上课教书,下课种地……

为尽快改变面貌,实现“两基”目标,平凉市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科教兴市”、“科教强市”战略思路,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一场旷日持久的“两基”攻坚战,歌声动地,鼓鼙如潮。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当年“两基”攻坚初期,庄浪县启动的“户蛋工程”,农民按户捐献鸡蛋助学,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信念和决心,在“两基”攻坚历程中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2003年,随着庄浪县“两基”目标的完成,平凉市率先在陇东地区实现“两基”达标。

今年初,甘肃省启动“两基”迎国检工作,平凉市委、市政府一致认为这是推进全市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契机。市委书记陈伟说:“我们要把迎国检作为当前的一件大事,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推动力和执行力,打赢、打好这场攻坚战。”

为了促进办学条件各项指标达标,今年平凉市政府给7县(区)和市直学校安排专项经费6000万元,全部用于学校实验室等配套建设。同时,市、县财政拨付法定投入欠账13672万元。年内,全市共投入资金5.29亿元,开建校舍建设项目179个,开建面积41.8万平方米。

国检脚步临近,平凉市又启动了“两基”迎国检百日会战,集中开展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口帮扶县(区)等活动,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03.09万元,捐赠图书27.48万册,自制教具1.4万件。

“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情,也是政府的事情、全社会的事情。”一位退休教师深有感触地说,“通过今年的两基迎国检工作,党委、政府的责任落实了,群众支持教育的热情提高了,这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把均衡资源作为教育公平的基础

进入本世纪以来,平凉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学校学生锐减,城市学校人口剧增,导致城镇学校“择校热”、“大班额”的问题突出。这些困难和问题,像一座壁垒横于“两基”之路。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平凉市在“十一五”期间共筹措资金21.2亿元,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校舍160.8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52.6万平方米。

泾川县红河中学副校长王小元告诉记者:“以前下大雨,就没办法上课,现在不用发愁了,教室不会漏水,孩子们可以安心快乐地学习。”红河中学是该乡唯一一所初级中学,受“5·12”地震影响,学校的大部分校舍成为危房。按照泾川县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泾川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学校将原来土木结构的危房全部拆除,先后建起了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之后,泾川县又把红河中学、小学进行合并,中学改为“四三制”农村寄宿学校,招收小学三年级至九年级学生,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则分流到各村小就读。看着新建的学生宿舍楼和餐厅,该校一位老师高兴地说:“孩子们再不用啃干粮、喝冷水了。”这个变化实实在在,令学生受益。

近年来,平凉市尝试以“文化移植”的办法帮助薄弱学校快速发展。该市先后启动了“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活动、城乡教师交流任教活动、名师巡回讲学活动等,进一步打破了校级界限,使名优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机制、学校文化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和植入,促进了农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发展。

溯泾河,探关山,走过庄浪县、静宁县的沟沟壑壑,我们看到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优美的环境在学校,最先进的设备属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均衡发展,让农村的孩子跟城里孩子一样“有学上,有处住,吃的好”,为教育公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把“让学生幸福”作为教育的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在平凉,当地积极创新教育,让孩子拥有“活泼泼的生命”,实现幸福教育。

面对西部地区控辍保学难题,当地分析认为,一是因贫困辍学,二是因厌学辍学。关于前者,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已经基本消除。那么,如何解决学生因厌学辍学的问题?

平凉市教育局局长杨维周说:“教育应该把激情、快乐和健康还给学生,要解决厌学导致辍学的问题,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由单一的高考评价向综合督导评估转变”,“要把学校交给校长、把课堂交给老师、把学习交给学生”,这是平凉市教育局提出的“三个转变”和“三个交给”的思路。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主题,该市从去年开始持续推进以“平安校园、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快乐校园和绿色校园”的“六园”创建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今年7月,该市在验收评估的基础上,首批命名了59所“六园”创建示范校,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对于自身发展模式的探索,为平凉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更强的活力。

在“六园”创建这一素质教育模式的指引下,平凉市又积极开展“精品艺术进校园”、“微笑进校园”、“文明礼仪进校园”和“经典诵读”等活动。其中,平凉市实验小学组织的经典诵读节目在全省中小学道德经典诵读大赛中获得第一名,该校也被教育部授予“和谐校园先进单位”。此外,全市推行的“星级食堂”、“星级厕所”评定活动,加快了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步伐。通过培训和一些活动的开展,民间的剪纸、皮影、花儿相继走进校园……这一切,都在默默地改变着教师、改变着学生、改变着全市学校教育的沉寂现状。平凉四中一学生家长说:“孩子现在的作业比以前少了,开始我们担心成绩上不去,但经过观察,不用我们督促,孩子自己知道学习了。今年在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演了节目,回来说还是在学校有意思。”

幸福的教育源于教育机制的创新,源于教育资源的优化,源于均衡化的发展。近日,迎着濛濛细雨,记者走进平凉市实验小学2011年“童话节”的彩排现场:一个个“灰太狼”、“丑小鸭”、“海绵宝宝”的道具服饰下,那一张张纯真、甜美、幸福的脸庞,让人感动,让人宽慰……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