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十年课改让这里教育变了样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1-9 14:57:00 人气:

——来自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江苏无锡市惠山区的报告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南临太湖,北靠长江。前身是名闻遐迩的“华夏第一县”——无锡县。2001年9月,惠山区成为第一批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课改之路。10年课改给惠山带来了什么?日前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前往采访。

更加丰富的课程设置

又是一个星期六,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一(16)班学生来到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忙完洒水打扫等工作后,学生三五成群挤到老人身边,有说有笑拉起了家常。这是该校一门特殊的必修校本课程:“温暖您,成长我——走进颐养院”社区服务课程,主要内容就是陪老人聊天。不久前,这一课程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尊老爱幼”品牌课程。

在锡山高中,这样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还有很多。记者在该校校本课程网络选课平台看到,团队领导、创业设计、国学基础、科技创新、社会纵横等12个学科门类下,近80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其中领导者演说、经济论坛、趣味生物实验、科技创新等课程尤其受学生欢迎。

“课程改革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惠山区教育局局长刘俊伟告诉记者,10年来,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他们一直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记者在长安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看到,学生以“水”和“桥”为主题,进行水污染与水治理调查,研究家乡的桥。他们有的翻阅书刊,有的上网查找资料,还有的开展实地调查访谈,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了惠山区学校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在进入课改实验区之前,锡山高中就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对各类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发出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技能类等四大门类54门校本课程。以锡山高中的实践探索为基础,惠山区教育局颁发了《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对全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进行指导。全区校本课程进入了全面提高和常态开发时期,涌现出一批质量较高的校本课程。以一个区域范围而言,惠山区校本课程开发门数之多、内容之广泛在国内确属少见。

更加务实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作为课改主阵地,我们始终在关注;作为课改的核心地带,我们不断在聚焦。”惠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孙建军这样强调。

课改初期,惠山区全面推广“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课堂活跃了,学生积极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些教师片面追求“教”的艺术、“教”的创新,教学手段形式化,课堂效益不高。

洛社初中就实实在在碰到了这样的问题:普及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推行情境化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幅度增加,学科知识的呈现变得生动直观。但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多媒体教学节奏快、容量大,很多学生觉得印象不深,理解不透。

从2009年起,洛社初中确定了“优化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倡导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改进课堂交往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比例;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科学设置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活动及程序,注重环节过渡自然、课堂流畅;充分利用问题控制课堂行为,注重随机应变。

不仅是洛社初中,惠山区各中小学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对另一些问题则是无效的。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也有可能妨碍达到另一种目的。”惠山人形成了这样的理性认识。

如今,惠山区的课堂教学改革已从少数学校的“风生水起”发展到全体学校的“千帆竞发”。锡中实验学校的“学案优化”,阳山中学的“八字教改”,匡村中学的“活力课堂”,玉祁中心校的“自然教学”,前洲中学的“同课异构”,洛社中心小学的“学研式课堂教学模式”,钱桥中心小学的“简朴阅读课”,石塘湾中学的“一体三翼”课堂优化策略……课堂教学改革高潮迭起,全区学校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曾经有一位研究人员在走过惠山的几所学校以后感慨地说,我觉得这里的孩子常常会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发表与大多数同学不同的意见,说出与老师不一致的想法。在有些人看来这也许是对教师权威的一种挑战,而惠山的老师却格外地珍惜,并把它作为一种可贵的课程资源。

课程改革给惠山区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本质性的变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代替了僵化的教学模式,生成性教学打破了课堂的安静,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取代了知识技能的“专制”地位,教材由“圣经”转变为师生对话的文本,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取代了单一的知识灌输,教与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更加进取的教师队伍

近日,惠山区天一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研组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依托《黄山奇松》这篇课文,围绕“读和写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应该把着力点放在读上,还是用在写上”这一话题,老师们形成两派不同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正方一辩提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篇课文应扎扎实实地让学生读,以读感悟,以读促写,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反方一辩马上针锋相对,进行反击:写作是阅读的目的,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才完成一半,要让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想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

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惠山区中小学随处可见。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课改理念,唤醒了教师的职业意识,激发了广大教师“主动发展,感受职业幸福”的积极性。惠山区教师积极践行“学中思、思中悟、悟中行”的专业成长理念,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研究氛围日益浓厚,研究成果日益丰厚。

这种状态其实也很平常:请同伴听课挑毛病,提改进建议,或者自己录音、录像回听、回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境中去反思、琢磨,找到存在的问题,寻求分析解决之道。石塘湾中学用这样的方法,使得全校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西漳中学重点抓好集体备课,定时定点、全员参与,形成公共教案,再个人独立备课,进行个性化教学。杨市中心小学开展和谐团队、奉献明星队、教改明星队、读书明星队、“金点子”团队等评比活动,形成了教师群体携手共进的和谐局面。藕塘中心小学建立“阳光教师读书会”,通过“一周美文推荐”、教师大会“读书分享板块”等形式,推动全体教师自主阅读。

当然,还有研修培训、专家引领。阳山中学的年轻教师胡亚银,就在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中找到了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她说,那次培训中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同行教师交流的碰撞,教育专家的引领,让她学会了认识自己、反思课堂,同时明确了自己在课改中的责任和角色。玉祁中心小学教师范莉芳回忆,从2005年开始,学校成了省教科所的实验基地,专家们经常来校,同课异构、“课程意识”、“课程能力”……这些似曾相识的名词概念伴着她迈上了职业生涯的新高度。

“教师职业意识的升华、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形成,这是课程改革推进的必要条件,也是课改推进的重要成果。”惠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袁漪韬说。

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

每次开学典礼上,锡山高中近一半的学生都会因某个闪光点而踏上红地毯、登上领奖台,捧着设计精美而寓意深刻的奖杯,在同学、老师、家长的瞩目下感受着成功与激励。他们当中,除了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更多的获奖者得到的是“乐于助人奖”、“善于合作奖”、“关心集体奖”等荣誉。自2010年起,为倡导创造、倡导爱心、倡导奉献,彰显学校的教育精神,学校还设立了“校长特别提名奖”,先后颁发了“低碳生活奖”“课程创生奖”等系列奖项。

“多一份标准,就多一个人才,多一份激励,就多一份希望”。多元评价已成为惠山区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

对于学生的学习,阳山中学除了评价成绩外,还重视评价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心理、学习的兴趣特长发展等各个方面。评价的方式不仅包括用传统意义上的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包括学生作业、学生成长档案袋、教师日常观察、师生交流等多种方式。石塘湾中心小学依托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葑溪娃”形象,取消“三好学生”“积极分子”等评选,设置了“多姿多彩葑溪娃”特色评价体系。

惠山区还在中考中强化综合素质的评价,同时积极开展开卷考试、动手操作考核、英语听力与口语自动化考试等探索,并且把重点热门高中的录取指标100%分配到各个乡镇初中。在高考方面,该区主动适应江苏省考试院将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的办法,从高中课程的基本特征出发,引导学校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10年课改告诉我们,不光要转变观念,更要树立信念。正是有了这份信念,课改才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我们才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坚持课程改革不动摇。而这正是惠山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宝贵财富和不竭动力。”回顾10年课改历程,惠山区教育局局长刘俊伟饱含深情。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3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