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整合资源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1-11 9:20:00 人气:
“孩子在这里上学,冬天有热水、火炉,夏天有电扇,能洗澡,你说俺咋能不满意?”11月24日下午,河南省济源市下冶镇卢沟村村民王菊芳高兴地对记者说。王菊芳的儿子常力是下冶镇中心小学五(5)班的学生,自从来该校读书,邻居们都夸他懂事多了,也讲礼貌了,父母也感觉到儿子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卢沟村距离学校有4公里的山路,王菊芳和丈夫本来担心孩子上学不便,但市政府实施的教育惠民工程让他们夫妇彻底消除了疑虑。 2009年,济源市政府拨款数百万元给下冶镇小学“升级”,体育场、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原来只有城市学校才有的设施统统在山区、乡村学校安了家。2010年初冬,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带领省直机关部门来该校“对口帮扶”,为山区孩子们送来了锅炉、棉门帘和棉窗帘等物品,让孩子们暖暖和和的。 记者在济源市采访时看到,不仅市区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应有尽有,连乡村学校乃至偏远的山区学校的漂亮程度与城区学校相比也毫不逊色。远离市区的承留镇中学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塑胶运动场,该校校长李红新笑着说:“记者同志不要吃惊,这样的操场在济源市学校可不止俺一家。” 济源市市长何雄说:“推进调整全市中小学布局,就是为了实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济源市教育局局长杜战儒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该市已经完成了中小学布局调整,近11年来,全市的主要任务就是完善、提升和巩固成果。市政府以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积极落实惠民政策,本着“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初中向镇区和新集聚区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的原则,通过建立教育保障机制,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全面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据杜战儒介绍,2010年济源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6.5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19.2%,与2008年相比,全市地方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了14%。济源是个只有68万人口的小城市,2009年以来,市财政投资7亿元,新建8所高标准中小学,新增优质学位2万个,使全市中小学生基本不用“挑肥拣瘦”选学校。2002年,全市小升初的名额已经平均分配;2005年,高中的招生名额已经全额分配到初中,如今初三学生向城区流动的现象已经根治。 “在解决农村师资薄弱的问题上,从2005年开始,我市每年都有100名以上的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入编任教。”杜战儒说,“加上近几年的特岗教师和城区对农村学校对口支援教师,全市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已经不分伯仲。”济源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孙社平告诉记者,2006年至今,全市共有300余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和30余名校级领导,分赴邵原、大峪、下冶等山区薄弱学校进行轮岗交流。此外,市教育局在绩效工资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农村和山区教师绩效工资总量分别提高了5%和10%,目前,山区教师的平均工资比城镇教师每月多150元,让农村和山区教师吃上了“定心丸”。 近年来,济源市各学校都在一门心思地抓教育教学改革,让均衡教育之花结出高质量的教育成果。在愚公的家乡王屋山镇,王屋一中校长翟国喜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学校搞起了旨在解决山区孩子自卑感的自信心教育。“关键是搬掉了孩子们心中‘不愿学、不会学、学不会’的三座大山,解决了孩子们学习中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增加勇气。”翟国喜说。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16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