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1-11 9:33:00 人气:

——上海市普陀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纪实

上海普陀区教育局近日推出一项创新举措:区内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曹杨二中、晋元高级中学和宜川中学先行“公开课”试点,拿出品牌课程,实现“一校资源,全区共享”。每周五下午,区域内13所高中学生“跨校走班”,点着课程菜单聆听招牌课。

地处上海西北的普陀区是老工业基地,区内产业工人、动迁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毗邻市中心的南部和中部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城郊接合地区则是教育的“洼地”。地方政府面临着这样的考验: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该如何破题?

“我们的做法是以‘圈链点’战略为主线,凸显政府制度顶层设计和学校依法自主发展的有机结合,协调统筹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说。

一校资源全区共享

“校际走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2月9日下午,桐柏中学高一(2)班学生黄志远没有呆在原先的教室里上课,而是来到了宜川中学工程科技创新实验室,学习“灵巧机械手”拓展课。他每个星期五都会来这里跨校听课,当天已是第五次了。

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普陀区3所高中开出4门创新课程,供全区学生选修共享。曹杨二中开设“博雅创新”课,晋元高级中学推出“结构设计创新”课,宜川中学则充分发挥在信息科技领域的教学优势,开出了“智能机器人”和“灵巧机械手”两门课。

“学生选课不再局限在本校范围之内,兴趣的激发拓展有了更大的可能。”普陀区课程改革办公室的王隆平说,这些课程聚焦学生创新素养提升,通过校际走班,辐射到更广的范围,达到了“一校资源,全区共享”的目标。

记者来到“灵巧机械手”课堂,两名教师正在讲解空间点在三维坐标中的表现形式。这里配置了12台机械手,旁边有12台计算机与之对应。主讲教师嵇佳敏说,在前几次课上,学生们通过一定的程序设定,操纵机械手做空中接力传物等动作,获得感性的认识;随后几周将通过理论计算,模拟地震救人等场景,探索机械手在狭窄空间取物的方法。

上课的学生有8名来自本校,14名来自外校。他们出于兴趣爱好而报名,也在学习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学生黄志远说:“以前的学习往往是理论对理论,学了之后用不上,印象也不深刻;面对一个具体的实验项目,则会记得很牢。以前我没有接触过三维坐标,现在借着这个机械手来学,感觉特别容易理解。”

在实施“校际走班”过程中,普陀区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明确开课学校、选课学校职责,做到学生主体、教师指导、家长支持。学生参加区域共享课程学习可抵充校内自主选修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学习记录,选修课时和学分区内互认,成绩优异者有望获得普陀区中小学生“创新实践奖”。

不仅是课程和实验室,普陀区还合理配置师资力量,让一校的优秀教师成为全区共享的资源。根据东西南北中的布局需要,成立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工作室和高级指导教师基地,落户地点一般在普通学校或薄弱学校,领衔教师要拿出四分之一的时间走出本校,跨校带教指导。

李学红表示,未来几年,普陀区将以“东西南北中”为布局,探索多样化的“校际走班”模式,由点到片,由片到区,由高中向初中、小学延伸拓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今后,每个学生都将有一份“创新课表”,定期进入自主选择课程、校内加校外、基础加特长的创新素养培养学习平台。

借天借地借资源

地区内学校组团建立教育联合体

早在2008年,普陀区桃浦镇就开始探索学校联合体的做法。桃浦镇3所中学、3所小学、5所幼儿园和1所社区学校最早结成联合体。联合体成立后,各校打破“围墙”,变封闭办学为开放办学,变孤立办学为联合办学,构建起横向沟通机制和纵向中小幼衔接机制,不仅在形式上联合,更在内容上实现实质性融合。“是提升桃浦地区教育质量的共同迫切愿望,让我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桃浦中学校长李金龙说。

桃浦地区虽然整体办学水平不高,但每个学校也都有各自特色,如桃浦中学的法制教育、恒德小学的气象科普、桃浦中心小学的环保教育等。联合体推出“学生特长联动跟踪培养计划”,让这些本来只让一所学校学生享有的特色教育,为更多学校学生共享。目前已有8所学校推出27个项目,吸引了3500人次学生参与。联合体建立4年,大大改变了桃浦教育的面貌。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民生多次到桃浦考察,他认为,“桃浦模式”的意义不仅是几所学校的合作,而且是在一个镇的区域内建立了一种新的体制,搭建了一个优质资源的共享平台,促进了教育均衡化和教育优质化,为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普遍价值、可操作的模式。

“周一到周五,开放足球场、羽毛球馆、篮球馆等,优惠收费或免费。”这是《“普陀大学堂”学生社会实践资源指南》里的一项内容。《指南》列出了普陀区教育局联系的42个校外场馆资源,每所中小学都可以与之预约,前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李学红说,一所学校无论再怎么好,资源也是有限的,必须善于借天、借地、借资源,把社会和各学校的场馆设施充分利用起来,服务学生的成长。普陀区着力构建“五大学堂”,将社会资源与学科育人相结合,形成课内外教育的有效贯通。“红色学堂”依托区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纪念地寻访活动和改革开放成果考察活动。“公益学堂”依托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示范点以及社区街道所对口的敬老院等公益性基地,开展学习先进人物、开展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河湾学堂”依托苏州河两岸历史文化资源,如沿岸各博物馆等,开展苏州河历史文化探寻活动。“田园学堂”依托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安亭基地,开展现代农业、传统农业的“学农”实践探索活动。“创新学堂”依托区内科普教育基地、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开展科技创新学习。

“均衡”并非意味着削峰填谷,各种教育资源的融合联动,彼此相互借力,形成了优势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放大效应,让孩子获得良好的学习生活体验,也为教育发展营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氛围。

“圈链点”战略结硕果

老百姓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针对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普陀区实施“做强西北部、优化中部、提升南部、完善东部”的推进策略,在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项目支撑、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圈”为框架支撑,促进各个区域均衡优质发展。

“入园难”是一个在社会上呼声很高的问题,能否解决好,体现出地方政府的魄力和智慧。普陀区以人口预测为依据,编制到2020年的教育资源配置规划。针对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托幼资源奇缺等状况,提出建设好、保护好、调整好、使用好教育资源的措施。针对日益紧张的入园矛盾,大力增加学前教育资源。“十一五”期间,普陀区新增10所公建配套学校,全部为幼儿园,且基本位于资源相对紧张的地区。同时对15所一墙之隔的托儿所实施托幼一体化改造,增加托幼资源总量,由此基本满足了全区幼儿的入园需求。

老百姓对一地教育的评价,最终还是落在一所所学校的“点”上。普陀区强调学校的依法自主发展,主导办好每一所学校。以标准为引领,用竞争来激励,激发每一所学校规范管理,积极创新,办出特色。

例如对幼儿园的建设,普陀在全区开展二级幼儿园升一级、一级幼儿园争创示范园活动,促进各幼儿园的内涵建设。近几年,虽然普陀区新建幼儿园不断增加,但市一级和以上幼儿园数量也不断增多,比例始终保持在一半以上。目前,普陀区72所幼儿园中,有市示范园4所,区示范园12所,市一级园37所,有效满足了老百姓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普陀区还通过干部教师能力大比武、校长论坛、教师专业能力评优、班主任育德能力竞赛等,提升干部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育人境界,促进各个学校以干部教师队伍为核心,以教师成长引领学生成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圈链点”战略托起了普陀教育上升的螺旋,结出了累累硕果。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优质学校的布局呈均衡态势,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素质教育实验校、优秀校的争创活动中,一批特色学校涌现出来,新普陀小学、金洲小学、华师大四附中等非传统“名校”,渐渐成为老百姓热捧的优质学校。

“当学习成为人的生存和生活所需,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追求,提升学习生活品质的意义就不言而喻。因此,高品质的生活需要高品质的学习来支撑。”李学红告诉记者。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神州行·上海篇②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2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