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不能少”到“每个都学好”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1-11 9:38:00 人气:
——上海解决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难题采访纪行今秋开学,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利用区域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网球课程,此前学校邀请围棋九段高手江铸久开设围棋课程长达3年之久。校长张小娟说:“我们坚持‘爱满平南,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发展,一样也不能放’。” 从“一个不能少”到“每个都教好”,再到“每个都学好”,最朴素的办学历程诠释着上海基础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市致力于解决影响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难题。 “走出依靠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益的惯性,我们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和教育人本价值角度作理性思考和实践回应。在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发展的价值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和追求应该更加科学。”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如是说。 难题一:公平而优质的均衡如何实现?对策:推进“新优质学校”行动洵阳路小学周边的环境曾是上海最知名的“三湾一弄”棚户区,就近入学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状况拮据。然而,这里的公办校却一点不差:校园充满阳光,功能教室全天候开放,丰富的课程提供给学生。学校虽不豪华,但处处渗透着人文关怀和校长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起初听说孩子对口划片进这所学校时,还有些犹豫。没想到,5年来,孩子不仅学会了吹口琴,而且担任班级学习委员,每天都乐呵呵的。”石泉社区的孔女士对儿子就读的洵阳路小学十分满意,“家门口就有好学校,我们真开心!” 事实上,自上海市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成绩列全球第一后,上海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为理性地树立起质量的新标杆。今年初,上海成立“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重点总结和研究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如何走向优质的轨迹,以“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为目标,更加凸显上海对均衡和优质的全新理解和深刻认识。洵阳路小学就是25所“新优质学校”的缩影。 “上海已经走过了‘均贫富’的发展阶段。”尹后庆认为,均衡发展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过程。在内涵发展阶段,上海追求的均衡不等于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划一。在尹后庆看来,这样的均衡发展新境界是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校质量的,而是要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校。 因为所处社区外来人口密集,从2004年起,虹口区柳营路小学开始全面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首先展开了“全校大家访”活动。通过家访,老师们发现全班学生交来的作业本,有的油渍斑斑,有的残缺不全,这都与家庭务工背景相关。老师们含着泪主动提出“放学后为学生保留一张书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全校动员开展养成教育,提出两周改变一个“坏习惯”,帮助孩子成为文明的城市公民。 每每讲到这个故事,尹后庆都会动情地说:“假如我们的校长和老师还在千方百计地争抢生源以体现学校的教育水平,那么在以柳营路小学为代表的一批学校老师面前都将黯然失色。” 今天,什么样的学校最优质?就是要回归对人发展的关注。“尽管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各异,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同,但只要他走进学校,就能够促进其内心世界的发展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当他走出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充满自信,我想这就是一所优质学校对人一生的影响。”尹后庆说。 难题二:科学而精准的评价如何建立?对策:构筑“绿色指标”体系上海市静安区正在承担一项教育部的重点课题,研究“中小学生的学习效能”。在区教育局局长陈宇卿看来,这项课题最大的突破在于从经验判断走向科学实证。该区连续多年全样本参与教育部学业质量监测,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学生学业状况数据,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改进了课堂教学行为。 当前,我们的教学需要弄清楚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应知和能做的是什么。二是学生相对于课标的要求所处的未知状态。三是学生当前的状态与课标所要求的目标状态存在什么差距。考虑这些问题就使得建立在标准之上的评价成为可能,而且评价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2009年的PISA测试和历时8年的“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实践,给上海的教育行政决策者们带来很大的冲击——虽然测试证明上海基础教育的学业水平已达到一个高峰,但也显示上海学生的学业压力和课业负担仍然偏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教育质量的片面理解和缺乏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是关键所在。 “评价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教育领导能力建设的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提高教学成效的内在要求。”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告诉记者。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市教委在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充分沟通协商后,决定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地方版“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 “绿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内容方面,它是基于标准的包括学习成就、幸福指数、身心健康、学业负担、教学方式等在内的具有综合特征的评价。评价结果的使用上也力求实现从“结果证明”走向“过程改进”的突破;效应上会影响到如何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推进以校为本的质量保障系统的逐步建立。 对于“绿色指标”推行的预期,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概括为三点:一是非常直观地看到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达成度及其教育均衡程度,为政府决策及督政提供依据。二是非常清晰地看到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水平,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出努力的方向。三是非常科学地在全国常模中找到上海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所处的位置,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和调整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难题三:积极而有效的家校关系如何建立?对策:促进“家校互动新型关系”上海实验东校是浦东新区碧云国际社区里公建配套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的邻居来头不小,东有美国学校、英国学校,西有精挑细选生源的民办双语学校。怎样在夹缝中办出特色?年轻校长王玮航心里有谱:学校要走出封闭的“孤岛”,办一所让社区居民满意的身边的好学校。于是,学校2004年创办伊始就成立了家长联合会。 午餐吃什么、校服采用什么面料、教室是否安装空调,这些事关学生利益的问题,往往也是家校矛盾的焦点,实验东校把决定权交给家长联合会,充分听取家长意见。有家长反映,孩子不喜欢吃学校的午餐。最后,在家长联合会的干预下,家长对学生午餐质量的投诉明显减少。 家长联合会有专门的办公室和接待室,每周两个半天接待日,委员们轮流坐班接待家长来访,处理家校日常工作事宜。如今,每学期开学和结束,家长联合会都与学校、社区共同就学校工作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每月举行工作例会,就学生、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提出提案、商讨解决办法,并反馈给学校,学校会就此在行政会议上讨论并回复。 今年3月,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合作的机制。建立“家校新型关系”成为近一年来上海基础教育的攻关课题。 目前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常常会出现因缺乏信任而产生矛盾的情形。在尹后庆看来,信任是家校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如果家长始终是带着怀疑、不满,甚至是抵触情绪,站在学校的对立面来问责学校,那就不利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校长和教师坚持每天站在校门口,以微笑迎接学生的到来,以握手或问候与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打招呼,校长把这样的细节称为“家校关系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这其中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建立一种良好的家校信任关系。 许多家长自发组建起博客群,开通微博,有的博客群就是以同一区域或学校的家长为基本对象的。从有利的方面看,他们通过网络交流,分享教育经验,弥补家庭教育指导的不足;但不利因素是,由于一些“意见领袖”并不完全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往往根据自身的遭遇或经历主观判断教育的问题,致使家长群体中对教育的某些不满情绪在网络中滋长和发酵。 为此,上海正在探索多种形式推进家校互动。首先是学校要明确与家长、社区联系的责任人;其次是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家长接待室和微博、虚拟社区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举措,建立交流、对话的渠道和机制。通过这些举措关切和呼应家长、社区等方面合理诉求的需要,提高基础教育的满意度。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神州行·上海篇③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22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