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为未来做准备: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人民教育 日期:2012-4-19 8:54:00 人气:

——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2010年年会上的主旨发言
教育部副部长 陈小娅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而又日益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融合、碰撞日益频繁,环境、粮食、能源、疫病、灾害和贫困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可以说,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这些都对教育带来了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同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空前的变革,给中国的发展进步注入了巨大活力,也带来了诸多的矛盾和挑战。

在这样一种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变革与创新始终是贯穿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我们深知,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课堂,取决于我们能为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教育。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受教育人口超过2亿人。中国基础教育秉承邓小平先生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致力于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了快速发展,并从宏观管理体制到课堂教育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今天的中国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城乡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接近80%。但我们也非常清楚,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并不发达。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但在社会深刻变化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挑战和矛盾也相对集中,主要表现在:在完成大规模的义务教育普及任务之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更为迫切,而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我们在东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中国社会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而优质教育的短缺和创新教育的不足使得中国教育适应社会变化发展、提高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人口流动性的急剧增加,中国的基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挑战,需要进一步调整改革政府公共管理方式和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保障教育公平。中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历史的脚步已经临近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同时,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期望值也空前提高,公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都十分突出和强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政府组织研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力图科学规划中国未来10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是进入21世纪中国在国家层面制定的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在中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完成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明确促进公平是国家教育的基本政策,提出提高质量是未来 10年教育的核心任务,确定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战略发展目标,表达了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的强烈意愿,就各级各类教育以及教育体制改革作出了系统的规划。

在《规划纲要》的框架下,基础教育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着眼于应对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未来10年的中国基础教育将把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作为优先领域,致力于推动广大中小学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一,更加重视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和优先领域。中国政府将通过提高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重点扶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以及改善薄弱学校等措施,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在校际、城乡、区域间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将更加关注人口流动性对义务教育带来的新问题,进一步完善以公立学校为主、以流入地为主接受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让他们能较快地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农村留守儿童,将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改善住宿和办学条件,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关爱和服务体系。此外,加强对困难群体子女的教育保障,健全国家资助政策,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第二,更加重视教育质量,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从2001年开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在继承中国基础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传统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其他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国家的有益经验,形成体现时代要求、适应终身学习和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的新的课程体系。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减轻了难度,提高了要求;增设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活动课程,适当减少了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教学时间;在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予地方和学校充分的选择空间,课程标准的20%是由地方和学校自行确定。这一改革历时八年多,中小学校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未来10年,中国将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主要措施是: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和方案,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重视多元文化和价值认同、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等全球性问题在课程中的体现,使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造福人类的创新能力。促进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研究性学习,形成师生间相互讨论与质疑的合作学习方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

第三,更加重视多元发展,建设适应不断变化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仍然是义务教育,方向是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保证所有适龄孩子都能接受较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无论他们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流动人口子女还是留守儿童,都能享有相对均衡的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中国高中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90%,为此要增加公共支出对普通高中的投入。改革高中办学模式,多种形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给高中阶段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为他们升入更高一级学校或者就业做好准备。另外,更加重视学前教育,到 2020年,中国将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既要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基本需要,又要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实现多元多样的发展,增加教育的选择性。

第四,更加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国有1300多万中小学教师,而且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师教育体系。上世纪末期,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开放,国家支持师范院校加强教师教育,鼓励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形成师范院校为主、综合性院校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近10年来,中国教育部组织实施了全国性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从中央到省,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得到了5年一个周期的全员培训,这对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地域广阔,教师众多,信息化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远程学习为中国教师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农村教师队伍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为适应农村教育不断变化的要求,中央政府实施了“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由中央财政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设立教师岗位,公开招募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帮助提高教育质量。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中国政府实行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以保证教师工资与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大体相当。

未来10年的教师质量决定着中国教育的成败。中国政府将继续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改革的优先议程。我们将进一步改革教师教育,完善开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实行更为严格的教师准人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薪酬,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招募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推行新的教师培训计划,重点支持骨干教师和农村教师培训。改进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未来10年的中国基础教育,将是更加适应时代变化与发展的创新教育,是面向人人、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是为每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未来充满自信的高质量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合作与交流的空间和前景十分广阔。我们期待在未来与各国的交往和互动中,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领域包括教师、专家和学生交流在内的密切合作与广泛交流,因为我们共同从事教育这一神圣而光荣的工作,我们的孩子要共创共享同一个明天。

(本文系陈小娅副部长于2010年5月1日在美国丹佛市出席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年会上的主旨发言,本刊略有删节。)

(文见《人民教育》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