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上海教育 日期:2012-5-7 9:58:00 人气:

学生家长 石玉荣

2006年9月1日,儿子背起书包走进洵阳路小学成为了一名小学生,五年后他依依不舍地告别母校跨进了初中的校门。开朗、乐观的他很快融入了新的集体,他的勤奋、自律、有责任心也让他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认可和信任。
尽管进了新学校,有了新伙伴,但是孩子还是常常谈起小学的老师和同学,盼着有时间和他们一起聚会聊天。回想孩子在洵小的五年,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到阳光自信的少年,我很庆幸他进了这所学校。

其实当初也有过舍近取远的想法,让孩子去更有名气的学校就读,但是想到每天早上拥挤的交通,想到天天早起睁着蒙咙睡眼赶路的情景,心里有些舍不得。后来搜集阅读了不少关于洵小的文章,了解了这所学校作为“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的改革,他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让我对洵小有了新的认识,在和几位老师接触交流后,我们选择了这所家门口的学校。

有人曾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说是在幼儿园。幼儿园并没有教给你多少知识,但是教会了你做人的基本原则,养成良好的习惯,为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洵小正是关注到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仅要求课业成绩和分数,而且设置了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积蓄自信的力量。

从低年级开始每个人在班级里都有自己的一个小岗位,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岗位却让孩子知道他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身边的人负责,他是这个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儿子最初的岗位是教室后面的图书角,开始他很开心,因为方便了自己看书,不过走马上任后就发现其实反倒影响他看书了。中午的时间同学们来找他借书、还书,常常打断他。他去找老师要求换个岗位,老师让他先观察,看看哪个岗位不受别的同学的打扰。观察下来他发现其实在班级里大家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人都帮助了别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他不要求换岗位了,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作了些规定,一周有固定的时间借书、还书,这样他既能为同学服务也有自己的阅读时间。他还从家里带去胶带、剪刀,把破了的书粘贴好,用自己的行动提醒大家爱护图书。这个岗位让他明白了遇到问题不能推卸责任,而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要勇于担当。以后他在班级里还有了别的岗位,无论什么岗位他都开心地接受,每个岗位他都想方设法地做好。

作为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技能是必须完成的,但孩子的生活不能只是读书写作业,不是只有成绩优秀的同学才受到关注。洵小的老师们花费心思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年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给每个孩子提供了展示的空间,让许多平日默默无闻的孩子也成为明星,也让许多孩子有了新的体验。儿子的班级在二年级时排了一个课本剧,课本剧的排演让平时不喜欢唱歌跳舞的儿子也在舞台上成为主角,现在有时看看当时表演的录像,对孩子来说那是非常难忘的经历。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邀请家长来校参加十岁生日会,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主持、表演,秩序井然。最让家长感动的是每个孩子提前写了一封信,写给在十年的生活中最想感谢的人。孩于们在会上当场朗读,一个女孩是写给外婆的。感谢她风雨无阻每天接送她上学、放学,还让外婆原谅她有时的任性、不懂事。外婆忍不住流下了泪水,是欣慰、是高兴、我们每个家长的心都被感动,感到孩子的成长,感谢老师的这个创意。

教育的空间不能拘泥于学校,要走出去,要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劳动,让孩子们在挥洒汗水的同时,体会到劳动后整洁的环境带来的赏心悦目的喜悦。针对社会热点老师也会组织许多活动,世博会期间带他们去采访世博人家,去园区采访志愿者和武警战士。假期孩子们会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去污水处理厂参观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过程,去梦清园了解苏州河的历史变迁,开始是老师布置的小队任务,到后来成为了一种自觉,想自己去观察、去探寻答案。

“人的发展理应成为一所学校关注的起、点和终点。学校应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通过课程的浸润使得其内心世界丰富而有追求。”这是新优质学校的核心。从这点来说,洵阳路小学走在了前面,这所普通的学校并不普通。

(文见《上海教育》2012年第4A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