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十年课改 百年育人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今日教育 日期:2012-5-22 13:38:00 人气:

本刊编辑部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决定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此次课标修订正值新课改十年之际。

2011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机构进行了一场“教师对于课改的评价”的网络调查。其中有两个数据特别引人思考: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同度高达74%,而对其实施满意度低至25%。

这样的统计数据多少传达了教师对于课改的失望。甚至早有人质疑说,“新课改失败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

《人民教育》教学室主任余慧娟如此解释这种现象:这就是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的属性和规律。课程教学实际的专业自主权在学校,改革力量层层衰减不可避免,即便是行政力量,也不能改变这一点。即便课程、教材变了,但它对具体教学却没多少约束力。即便政府强力推行(如大规模培训),教师仍然可以我行我素。即便教师打心底里认同这些理念,行为仍会不自觉地“复原”。

因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交的报告建议:探索以学校改革为主的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新课改推进之路,政府以提供教师培训、资金支持等保障条件为主,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次改革对中国最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启蒙。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一线教师、校长如此广泛地关注课堂问题,关注教研问题、关注文化问题。

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坚教授所言,“我愿意用这样的词汇描述,就是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这些文化的诉求可能是新课程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课程改革走过了十年征程,然而对于百年育人的事业而言,才是起步。

十年课改虽然有失误、困扰,但并没停止前行的脚步。2011年版新课标的出台正是国家坚持推进课程改革最有力的信号之一。本次课标贯彻了《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继承了新课改的方向,体现了“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

于是,坚守无疑成为十年课改再出发最关键的基石。它意味着,一种继承中的扬弃,一种基于理性判断上的激情开拓。

课改的重要推进者朱慕菊说:“课程改革事实上也是一种文化运动,它只能是引领,不可能强制任何人。”
这让人们思索:十年之后再出发,在思想启蒙后,广大的一线实践更需要课改怎样的一种引领,是考试评价体制的突破?是教育基础研究的推进?还是外围改变如何深入实践内心的行动创新?

未来路上,一切一切都需要不断探索,庆幸的是我们一直坚守在路上。

(文见《今日教育》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