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减负调查2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5-24 10:22:00 人气:

谁“绑架”了孩子们的童年

■ 新闻调查

4月15日,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一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陈先生,匆匆忙忙赶到广州执信中学109中校区招生咨询会现场,为正在学管乐的儿子打探“情报”。

陈先生介绍,为了让孩子将来“小升初”能进入“牛校”,自孩子上小学以来,就一直在校外培训机构补习。补习科目主要是针对大多数“牛校”招生几乎都看重的奥数、英语和艺术特长。“说实话,这几年,我儿子基本没有空闲,更没有什么课外兴趣,从周一到周日,基本都安排了课外补习班。在孩子班上,目前没有报课外补习班的学生凤毛麟角,甚至有的学生报了七八种培训班,而这些培训班基本都是针对‘小升初’的。”陈先生说,仅校外培训一项,孩子每年至少得花费3万元,“这相当于我们全家年收入的1/4!”

孩子们在学校的负担本来不轻,但为何越来越多的家长还要把孩子送往校外培训机构“加餐”?这背后折射出什么样的问题?究竟是哪些因素在不断推高中小学生的负担?

“现实逼着我们只能削尖了脑袋去挤名校”

“我女儿学音乐已有5年,但并不是出于兴趣爱好,更多的还是考虑‘小升初’时能多一条进入名校的捷径。”广州市一位温姓家长告诉记者,“现在的社会,几乎所有单位在挑选人才时都要求大学生必须是‘211’或‘985’名校毕业的。如果孩子没有上一所好的小学、重点中学,不仅将来考上这些名校的概率就小得多,而且孩子将来的就业层次、工资报酬、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等方面普遍比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显得弱势得多。许多家长都痛恨这个现实,但又无能为力,只能屈从于现实!”

“现在,当家长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苦!虽然高考升学率比过去高了,但是只要你家里有个小孩读书,不管你是什么地位,不管你是否懂教育规律,社会现实都会逼着我们不顾一切地削尖了脑袋去挤名校!”北京市一位姓杜的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今年才上四年级,今年春节后,他给孩子同时报了奥数、电脑、作文、艺术、长号等5个校外培训班,“没办法,这些都是孩子两年后升学时许多学校看重的素质。”

“这个时候如果我不逼孩子学习,没让他上一所好中学,很可能将来被人为分流到职业学校。前段时间,我听说有些区县为了升学率,就动员老师给成绩比较差孩子的家长做工作,去读中职学校。但是,以现在的情况,孩子一旦上了职业学校,就业层次明显就低多了,而且像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大型国企这样的机会就少得多。除非让孩子出国留学,但并非所有家庭都能承受高昂的费用。”杜先生说,“现在,学校老师不敢补课,家长就把孩子送到外面培训班补习,大家都在补,我的孩子如果不补,就会掉队。而升学是看孩子成绩的,选拔的时候是不管孩子是否参加过校外培训的。”

“你若是家长,不把孩子送到我们这儿,行吗?”

看着每天擦身而过、进进出出培训机构的孩子们,任职于国内某知名教育机构的何俊笑言,看到每天高强度参加培训班的孩子,自己已经“见怪不怪了”。

在何俊的学生中,不乏南京拉萨路小学这样的“牛校”的孩子们。可据何俊观察,越是这样的孩子,越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身上笼罩着‘牛校’的光环,当初家里为了让他们进‘牛校’,已经付出了不少代价,孩子为此承担着家长非常高的期望。”

何俊说:“我认识的一个四年级孩子,每天放学就去学艺术,周六则要花一天时间在培训机构学数学、英语和语文,只有周日才能休息一天。家长希望他能‘两条腿’走路,将来既有艺术特长又有优秀的文化课成绩,这样可以使小升初有‘双保险’,一条路不通还能走另一条路。他们明知累,也要走下去。”

记者注意到,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地的一些“小升初”学校的择校生招生简章里,要求学生带上体现素质优异的材料,或是表示欢迎学科特长突出的学生。何俊说:“钢琴弹得好算不算素质优异?大家都觉得算,但学校说不算就不算。素质优异、学科特长,说白了,就是奥数。”

何俊和他的同事们教着70多个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在小学组的教室里,几乎每个座位上都摆满了教辅材料。他们主要教奥数、英语和语文。其中奥数和英语又是主要的培训项目,何俊说:“因为这两项是南京小升初最主要的依据,学校考什么,我们教什么。”

“小学又不教奥数。这种情况下,你若是家长,你不把孩子送到我们这儿来,行吗?”何俊说。

连日来,记者对北京中关村二小、三小、四小等4所知名小学周边展开调查。在这4所名校周边大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目前分布有37家培训机构。其中,不仅有钢琴、绘画等艺术类培训,而且有英语、数学、语文等各学科各学段的知识培训,甚至像体育、写铅笔字、书法等过去一直是学校“必修课”的基础能力课程,如今也堂而皇之地成了培训机构的“卖点”。

南京某民办学校高中教师康威说:“现在,学校要想有个好排名,就得有好的生源,而好生源就意味着有高升学率。现在学校想发展,根本上还是靠升学率,有了高升学率,各种资源滚滚而来,大家都心知肚明。学校不允许测试,但总得有个标准,所以,招生学校看校外培训机构组织的竞赛成绩,就成行规了!”

不过,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6岁孩子的父亲,康威说:“本来,我一直就想让孩子从小自由发展,但每次看到其他家长报这培训班报那培训班,我也有一种焦虑感。现在,江苏从小学到中学,升学中都很重视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成绩,孩子成绩不好,老师也不重视他,在班里也没自信,这就容易耽误孩子。我们当老师的,对这些既深恶痛绝,又无能为力。最后,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培训机构‘加餐’补习。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社会现在都被培训机构在提高孩子考试成绩的幌子之下‘绑架’了。”

“客观的评价制度摆在那里,你能怎么办?”

在北京、南京、广州调查时记者发现,“拉杆书包”不仅成为许多小学生的必备品,而且在记者随机调查的10多名小学生和初中生中,小学生书包平均重量约为4公斤,初中生甚至超过了6公斤。里面装着的,除了教材和练习册外,大多是名师“解题技巧”、“特级教师”辅导材料、习题集等各类教辅书。

在许多家长、老师和教育研究者眼里,当前孩子们学业负担过重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采访中,一名有20多年教龄的教师对记者说,他发现现在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们书本越来越厚,镜片也越来越厚,不戴眼镜的学生如今跟珍稀动物一样。”他说,他教的班级全班54名学生中有46名是近视眼,其中以400度至500度之间的居多。

既然明知孩子们面对升学,学习负担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越来越重,但为何老师、家长还要层层加压呢?

“减负现在似乎正陷入一个怪圈。”面对记者时,南京某中学一名教师说,没办法,现在学校评价就是看每个教师所带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即便学生成绩排名不对学生和家长公布,但每学期期中、期末都要进行同学科排名。不仅如此,现在的绩效工资也主要是参照学生的成绩。所以,“我们也只能按照学校制定的这个评价指挥棒,逼着学生学了。”

其实,不只是教师们苦恼。“客观的评价制度摆在那里,你能怎么办?”广州一名小学校长对此无奈地说,教师们的压力大确实来源于学校评价,但是,教育教学工作本来是一个很难量化的事情,它不像工业生产,可以用产品进行量化考核。谁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在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根本是看不出来的。最后,因为学生成绩是可量化和测量的,于是便成了主要评价指标了。“搞教育的人都知道这是不科学的,但我们也没办法,因为现在地方政府领导轮换得很快,所以他们评价教育办得好不好最主要的指标,不是看一个学校、一个地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贡献度,而是看当年各级各类教育的升学考试中,有多少学生考上了名校!而这就导致现在地方教育评价都倾向于追求短期效应。县市领导用这个标准评价教育系统工作业绩,而教育系统又把这个标准复制以后,用于评价学校,学校就用它来评价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19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