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负担过重不单归因学校
■ 辽宁省教育厅 邱连波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成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教育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但如果把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片面归因于学校教育,那么,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会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压力,损害教育名声,阻碍教育改革深入开展。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学校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特别是一些地区、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简单陈旧,在升学愿望强烈的需求、追求学生成绩的评价下,采取延长讲授、题海战术、反复模拟等办法,不失为单一目标下的一种可选择途径,其结果必然让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然而,这却不是问题的全部。
受中国“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影响,受“金榜题名”的鼓舞,社会的人才观一直得不到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或是考进“名校”,或是进入“好专业”,找到一个“旱涝保收”的岗位。而自觉追求适应个性发展、适应社会各行业需求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基层政府领导评价、宣传本地教育讲的是“有多少学生考入某某著名高校”;媒体宣传的是本地高考状元;企业招聘,“985”、“211”高校毕业生是招聘的门槛。学校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去追求升学率、重点率,行吗?
再来看学生家庭。中国进入少子女或独生子女家庭时代,家长都对自己孩子充满期待,受传统影响,管孩子一直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依法教育和抚养孩子却没有多少人知晓。加之当前社会就业生存压力的存在,多数家长把对孩子未来的憧憬归因于眼前孩子学习成绩、分数的高低,有的甚至把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理想”让孩子来完成,由此造成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学业负担。这些家长很少通过专门学习、培训,懂得教育规律、学习方法,他们把为孩子补课付费看成是自己的责任,而孩子不管是否受益,只要参加了补课同样认为自己尽了义务。于是,学业和补课造成了全家人心理负担、家长经济负担、学生身体负担的加重。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必须全社会合力来解决。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教育基础条件,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的氛围,持之以恒,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中小学要依法依规规范办学,更新教育思想,构建高效课堂,注重学生主体发展,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开展形式多样对家长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孩子的课外学习、生活,优化家庭教育,做好家庭减负。
减负,转变观念是核心
■ 甘肃省岷县锁龙学校 董伟学
农村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从何而来?一是学校的评价制度助推“加负”。农村学校的评价手段较为单一,一些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负担通过校长向教师、学生层层转嫁。二是学校的奖罚制度助力“加负”。许多农村学校对教师的奖罚或绩效考核等均与教师的教学成绩挂钩,教师为了争取绩效,只有将希望和梦想寄托在学生的成绩上。
因此,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转变观念是核心。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局限于为了得到高分、考一所好学校,而应该着眼于为孩子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25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