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西岗区探寻优质均衡的发展新路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9-5 9:30:00 人气:
小学体育教师付英杰,每周都要去另一所小学和初中教篮球;从河南老家随父母来大连的小学六年级学生亮亮,穿上了新校服,却没有花一分钱……这些事都发生在大连市西岗区。 如今,西岗已经成为大连市基础教育发展最好的地区,也是辽宁省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基础教育强区,优质学校不断涌现,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现象基本消除;孩子们课外不用上各种培训班,人人在校得到免费培养各种特长和爱好。 好政策催生“麻雀”变“凤凰”的跨越式发展西岗是大连市中心城区,也是旧城区,共有小学21所、中学1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万人。2007年前,无论是学校管理、特色还是质量,西岗区都是大连市城区最差的。尽管高分通过了双高普九验收,但10所中学中考成绩差距一度达到100多分,区域教育均衡化程度较低,择校、负担过重等问题比较突出。 如今在西岗区,老百姓基本不择校,就近入学已成常态。大连第一个花园式小区——长春花园小区的孩子以前都要“绕着走”,不上小区门口的长春路小学,出去择校,现在,大部分孩子都就近入学了。校长宋慧娴说:“学校每项活动都在居民眼皮子底下,你不真变,他根本就不会来。” 5年巨变的根源在哪里?西岗区教育局局长李生滨最有感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切实优先发展教育,舍得给政策,更舍得投入——是区委、区政府的好政策带来了教育局巨变!” 党委和政府怎么做成为区域教育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因素。西岗区提出,要让学生精神面貌不一样,向师生提供免费校服、免费开设多种艺体课程。两个免费,前者让人“精神”了,后者让校园“精神”了。 在深层次上,西岗区的做法首先是保资源。同国内很多地方一样,西岗也面临中小学生源减少的现实。但西岗区委、区政府提出,生源减少,教育资源特别是校舍之类难以再生资源不能减少,教育投入力度不能降低。近年来,该区教育投入每年都超过区级财政支出的20%,增幅大大超过经济增速。其中,2011年投入教育经费4.2亿元。去年、前年,西岗区政府预算未花完的结余,全部拨给了教育。 西岗为教育发展设立了不少专项:学前教育、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社区教育、办学设施、校舍维修改造、小班化教育等,拨付专门经费2.3亿多元,其中教师年培训专项经费1000万元,人均达5500元以上,小班化教育专项经费1000万元,班均经费1.5万元。 西岗区委、区政府的另一个做法是定战略、定目标,要求教育部门必须建立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不断创新的管理策略。 西岗区确定的战略是分阶段解决问题:2007年全区启动小班化教育,这一延续至今的举措解决了全区教育初步均衡的问题;2009年启动创建全省首家基础教育强区——基本解决了较高水平均衡的问题;2012年启动教育现代化,目标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充足的经费、各种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教师培训、规范管理流程、项目管理、放权激活……成为西岗教育发展的强大后援支撑,保证了分阶段目标的实现。 2012年,西岗区已建成以9所名优校为代表的老优质学校群和以13所学校为整体的新优质学校群。区域内学校的差异性特色扩展为品牌优势,5年实现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片区+校群”改变义务教育基本生态西岗区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办法是不断想新招。 当地人告诉记者:大同小学“原来就是一个特别差的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个班最多20来个孩子。两栋楼房空荡荡的,空出来的房间,经常被别的学校借来周转。2008年,西岗区对大同小学进行小班化改造,“当年就成为市民想择的热门校”。记者到此采访时,正值小学招生,大同小学120个指标很快就招满。 西岗区推进优质均衡走的第一步正是在全区实行小班化。小班化不是西岗独创,但在区域内有充分的教育资源保障全部实现小班化的并不多。 而恰恰是通过全区一盘棋推行小班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改变了这里义务教育的基本生态,班级在变,师生精神面貌在变,学校形象在变。最先启动小班化的薄弱学校更是因为“吃了偏灶”,很快形成了后发优势。 小学和初中之间怎么衔接?这是第二步要解决的问题。西岗区九三小学、大同小学的篮球特色鲜明,但片内对口的初中——六中的特色发展项目是足球,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培养和坚持了6年的兴趣和特长,升入初中后就“断”了,孩子们不开心,家长不满意。类似的问题很多,引起了教育局的注意。 西岗想出的新办法是建立“片区”,将对口中小学组成片,中学牵头,进行集中教研、规划学生活动、完善九年培养方案,形成“片区”管理模式,要求片区管理“微创新”,“每天变化一点”。在横向上,将同学段强弱校形成“校群”,新老优质学校轮值,强弱校共同发展。“片区+校群”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就此建成。 类似六中片区的特色断层难题迎刃而解:片区成立后,六中也将篮球特色确立为学校重点项目,九三小学篮球特色的打造者、体育教师付英杰,按照片区大课表,每周定时去大同小学和六中上篮球课,片区大课表还确定了每月一个篮球主题活动。九三小学校长那丽娟说,整个片区成了一所蓬勃发展的“松散型”九年一贯制大学校,特色也衔接起来了。 西岗实验小学、香一小学、东关小学、建设小学组成了“群”,实验小学、东关小学和三十七中又同时构成了“片”——小班化、片区、校群,原来的教育生态彻底改变了。 “微创新”激发出薄弱学校后发优势西岗区教育最大的压力来自目标和项目管理:怎么完成各项任务,怎么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要求建立的良性内部运行机制,“怎么把钱花好”,怎么实现具有明显学校特征的管理创新。西岗体现的是鼓励创新,不仅鼓励教育局、学校想新办法走新路子,也鼓励教师在班级、在小组创新,“微创新”让“每天变化一点”。 李生滨说:“想让一所学校好,就让它先灿烂。”大同小学变“好”的背后就有无数个由区教育局和学校具体推动的“灿烂策略”——李生滨称之为“微创新”:一次性抽调4名优秀教师来任教;实行双外语教学,英语、日语全部引进外教;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全部“扑”上来;家长开放日、一对一家长会、教育议事会、生日升国旗、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讲故事等“办法”马上用起来;“关注每一个”、建精致小班等办学理念迅速进入工作要求…… 大同小学校长王红感慨地告诉记者:“大环境、小环境一下子就变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面貌一下子变了。”两个“一下子”,让人感觉到教育并不一定全部是慢工细活,“突变”是可以快速发生的。 长春路小学、建设小学、五四路小学、九三小学、七十一中、六中的变化也是这样发生的。记者采访这些“原薄弱校”发现,不仅设施设备好,而且师生精气神特别足,校长热情中带着自信,老师们爱笑,学生们爱热闹。寻找背后的原因,记者发现:正是源于集腋成裘的“微创新”和让薄弱学校优先的资源倾斜政策。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80%以上的七十一中,“没有一个孩子厌学”,还创造了“两支红笔进课堂”、“2020课堂模式”、逐点透析式管理等好经验,全国不少“好学校”都来这里考察学习。校长杨学慧说,学校现在的目标是“希望每个学科都变成优势学科”。 西岗区曾经提出,3年内将薄弱学校打造成热点学校。今天看来,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吕宏健告诉记者,现在很难说全区哪一所学校不是热点了。 记者也发现,在实施小班化、“片区+校群”,不同时期推出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等重点突破策略的背后,引发西岗教育“突变”的最重要因素,还是教师队伍的变化:教师全员培训提高、实行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优先选择优秀师资的“圆桌式”管理。弱师变强、弱校有强师,变起来就容易了。西岗5年前的改革其实首先是从音乐教师开始的,对全区所有音乐教师进行作曲、合唱、乐器甚至京剧、民族舞蹈等培训。李生滨说,培训音乐教师见效最快,让校园一下子“有声”了、热闹了,像一所学校了。 不仅教师变,干部也得变。西岗区把教育局长、校长和干部全部“撵进”课堂,局长包学科听评课、干部上课、校长听课量从每学期60节提高到120节。等课堂真正变化后,又把120节的标准适当降低,让校长实现工作重点转移。 经过5年变革,西岗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正迈入新阶段。与前一阶段的短平快、重点鼓励薄弱学校跨越式快速发展不同,西岗区在后一阶段的策略是更注重教育的长期性和慢功夫,思考如何通过新老优质学校竞争式发展,达到义务教育深层次优质均衡。西岗区区长阎利军说,现在,西岗面临的是开拓新路,实现高水平均衡,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报》 2012年8月31日 1、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