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办好农村校 引来“凤还巢”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3-1-11 13:49:00 人气:

——河南省濮阳市发展农村教育采访纪行

让好不容易到城市读书的孩子再转回农村学校?要是几年前,这样的事很难让人相信,可是记者近日在河南省濮阳市却亲眼看到一批又一批学生从城里转回农村学校就读。当地人说,对如今的濮阳农村教育,不能再拿老眼光看待了!

办学条件升级,引来学生“凤还巢”

濮阳市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所辖五县两区中有3个为国家或省级扶贫重点开发县。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以往许多农村学生纷纷进城,导致城市学校出现“大班额”,农村学校却成了“空壳”。

但从2012年开始,濮阳市开发区第二初中校长马先忠注意到从城里转回来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学校所在地王助乡原来归濮阳县管辖,濮阳市新设开发区以后,王助乡由乡改镇,王助中学也改名为开发区二中,并进入濮阳市计划创建的237所达标学校之列。“两年前的二中,操场黄土露天,晴天到处扬尘,雨天满地黄泥;校舍破旧,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马先忠说,“2011年区里投资1718万元,新建了教学楼,还盖了两栋宿舍楼和一个多功能餐厅,实现了网络班班通。”

学校的变化吸引学生纷纷返乡。学生王冠兴2012年年初从市区返回二中,他的父亲王涌启说:“过去孩子在城里上学花费高,俺家以种菜为生,收入不稳定,难以承担孩子进城的费用。现在学校离家近,办得又好,花钱还少,孩子方便,我们也放心。”学生的回流使马先忠喜笑颜开。二中的学生最少时只剩下130人,急得马先忠曾在微博上发出“救救农村孩子”的呼声。如今,二中学生人数已回升至700人,“没有想到,办学条件的改善,真的帮助农村学校实现了‘凤还巢’”。

但是,要办好一所学校,仅仅改善硬件条件是不够的。濮阳市开发区包括3个乡镇和两个办事处,18万居民中,农业人口占13万多。高水平教师不愿意来,也是这一区域成为教育“软肋”的原因之一。“我们选择学校,一要看学校建设得怎么样,二要看老师的本领强不强。”濮阳市开发区胡村乡农民张中原直言不讳地说。

“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开发区教育局局长史永生说,“在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把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两项硬任务。”那么,濮阳市师资队伍建设的效果如何呢?

政策待遇倾斜,农村学校留住优秀教师

“前些年,我们学校很难找到一个正经八百的师范本科生教师,基本上是一批转正民师当主力,提高教育质量真的力不从心。”范县龙王庄镇明德小学校长韩国锋说,“现在不同了,最近几年,学校每年都会分到几名师范本科生,光山东籍的特岗教师就有好几个。”

韩国锋说:“近年来,市里和县里相继出台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政策,还要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所以我们既能留住本地名师,也能引进有本科师范学历的特岗教师。像明德小学这样较大的学校,还有了科班出身的音体美教师。这在以前我们是不敢想的。”

“留住优秀教师,决不是一句空话,要有实实在在的配套措施。”濮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魏胜先说,各县区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让愿意到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工作的教师享受实实在在的好处。例如,濮阳市华龙区除了每月向这些教师提供400—600元的工作补贴之外,还购买了3辆中巴车,专门接送家住城市的教师。

除了向农村学校输送优秀教师外,“走出去、请进来”也是培养师资的好办法。近几年,华龙区孟轲乡东环路小学已经有来自郑州、洛阳等城市学校的名师前来挂职,他们也派出自己的教师到对方学校任职。“这样的‘引进’和‘派出’,对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大有帮助。”校长魏来录说。

工作环境、个人成长有了保障,教师们就能安下心来。特岗教师陈红来自山东省莘县,她和同批的两名特岗教师合同马上就要到期,他们已经相约在明德小学“转正”,继续自己的事业。“我们期盼优秀的特岗教师合约期满后落户乡村学校,相信他们很快会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范县教育局副局长史大士说。

此外,濮阳市还加强了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全市已经培养出国家级骨干教师48人、省级名师136人、市级教学名师7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03人、市级骨干教师2429人,校校有名师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拓宽投入渠道,全社会形成助教风潮

“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我们近几年着力狠抓的三大基本任务。”濮阳市教育局局长朱世泽说。围绕三大任务,濮阳市启动了一系列教育工程,而仅仅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就已投资8.46亿元,新建扩建校舍51.8万平方米,创建标准化学校237所,全市达到省定标准的规范化学校已经占学校总数的44%。

显然,要实现濮阳教育发展的全部目标,还需要大幅度超常规地加大教育投入。但是,钱从哪里来?在濮阳这个经济不发达地区,光靠政府的有限投入是不够的,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助学积极性。

在濮阳市采访,记者听到一个市委书记设家宴为教育筹资的故事:2012年秋季的一天,濮阳市委书记段喜中在调研全市教育工作后,突然提出要举办一个私人宴会,宴请的对象是一批在濮的成功企业家。

接到由市委书记署名的请帖或邀请电话,企业家们很意外,有人甚至怀疑“是不是搞错了”。然而,当段喜中在宴会上拿出许多大幅照片,大家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那是濮阳一些地方破旧的露天校舍。

段喜中列举了他在全市调研中小学校的所见所闻,把农村孩子上学难、上好学难于上青天的故事和农村学校校长“救救农村孩子”的微博念给大家听。市委书记的真诚和对教育的重视打动了企业家们,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支持教育,当场就有12位企业家慷慨解囊,捐资超过千万元。在他们的带动下,如今濮阳市的企业家们又多了个“投资”渠道:捐资助学。不过,企业家们这些“投资”大多是不要回报的。

《中国教育报》 2013 年 1 月 3 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