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新进展
辛涛 胡平平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大规模教育评价技术日趋成熟,评估体系逐步完善,以美国的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和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为代表,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把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作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进行国际教育质量比较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正极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国家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开展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势在必行。
质量监测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能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也是检验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成效和经费效益的有效途径。当前基础教育发展总体布局基本明确,硬件保障基本到位,4%的经费目标也已经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质量转向”,调整下一步工作的重心和措施,依赖于对各项政策的执行效果、各种项目和经费的产出效益的科学、全面的评估。开展质量监测能检验相关政策措施和经费的落实成效,同时还将推进教育质量和公平标准的制定、配套保障措施的落实、监测与政府问责制度等系列政策的建立。
是促进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当前的教育行政管理更多地依赖于管理者或管理者群体的经验与直觉,教育决策随意性强,持续性弱,质量难保证,影响了决策的说服力和公信度。开展质量监测,准确数据为基础教育决策提供依据,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育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专业化。
能克服应试导向的弊端。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为突破口、完善教育评估体系的建设,有效推动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教育观念更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点。
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进展
2007年,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围绕教育质量监测做了大量探索。
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专业队伍,为监测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提供了保障。60余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不同学科、领域和层面的专家参与研制各学科和领域的监测指标体系、研发监测工具。参与的专家涉及课程与学科教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学科和领域。同时,吸收了一批来自一线的教育专家参与具体工作。利用短期讲学、定期访学、开设研究生课程、聘任客座教授、建立共同学术研究小组等方式,吸引了来自近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的40余名海外专家参与相关研发和咨询工作。
研发了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监测指标体系与工具,解决了基础教育质量难以量化评估的技术难题。中心组建了一支600余人的多学科研究队伍,基于科学、严格的程序,研制出了四年级和八年级数学、语文、科学、英语、心理健康、体育与体质健康的监测指标体系,并通过多次预试和技术检验,开发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全面测查和评估学生学习质量和发展状况的监测工具,为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手段。
建立了全国性的多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采集网络,形成了科学规范、统一标准的数据质量保障制度。在监测实施工作中,形成了以教育督导系统为主,教研、考试、基教等其他系统为辅的监测数据采集队伍,并建立了“国家规划设计、省级统筹协调、县级操作执行”的数据采集网络。同时,建立起500余人的国家视导员和省级巡视员队伍,全程参与各县监测数据采集工作。
实施了从区域到全国范围的教育质量监测,建立起完整的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数据库。在2007年至2011年间,监测中心分年度、分学科在全国28个省级单位开展了数学、语文、科学、英语、心理健康、体育与体质健康6大学科和领域的试点监测工作,每年参加试点的省分别为3至11个。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254个县(市、区)4000余所学校约19万名学生进行监测,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基础教育质量数据库。
建立了良好的监测结果反馈和应用机制,对于基础教育实践工作的导向作用和影响不断显现。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中心定期向教育部提交报告,成为国家教育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在样本地区也建立了很好的监测结果反馈机制。到目前为止,已经向全国28个省、278个县反馈了监测结果,不少地区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培训工作之中,提高了各项工作的针对性。
开展质量监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近年来,PISA评价项目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对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不能亦步亦趋地模仿PISA。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各国自身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都是以本国的教育目标为依归,以本国的课程要求为参照的。结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要求,我国基础教育更应当体现国家意志和全面教育方针,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具备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而这些内容都不在PISA的测试范围中。
防止把质量监测变成新的统考统测。统考统测与质量监测的根本区别在于两者功能和目的不同。中考、高考的选拔性不言而喻,这种定位同样也渗透到统考统测中。教育质量监测的根本目的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技术获取数据信息,对教育教学现状作出诊断,并提供改进策略和决策依据。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它能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作出诊断,并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而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教育监测的数据能让其对本区域的教育发展状况有更清晰、全面的把握,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要高度重视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质量监测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从监测工具的研发到测试的组织、结果的分析,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的程序进行。因此,如何建立一支既具备科学工作理念、又能掌握监测技术方法的工作队伍成了影响监测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经验表明,开展质量监测工作要依托专业机构,组织多元、广泛的科研队伍,运用先进科学的教育评价和测量技术开展。同时,质量监测工作需要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测结果科学、客观、公正,才能保证监测工作诊断指导、服务决策的功能得以发挥,才能保证质量监测不会成为改头换面后的又一次统考统测。
《中国教育报》 2013 年 3 月 27 日 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