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长安区破解难题促均衡发展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8-30 10:07:00 人气:
10年之前,长安区集各方之力,历经多年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两基”目标,并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 “完成普及任务后,我们再一次审视自己,发现还有一个很大的难题亟须解决。”长安区教育局局长辛小权所说的难题指的是城乡孩子上学的条件相差太悬殊了!“农村只是解决了都能上学的问题,好一点的条件对孩子们而言还很遥远!”长安区的教育发展的确面临着特殊的区情:该区地处秦岭北麓,25个乡街中,沿山的有8个。虽说是近郊区,但102万人口当中,农业人口就有87万。这种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乡教育之间的断层,城区的学校条件尚好,但是不少农村学校、山区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特别是山区学校,不少孩子的住宿问题得不到解决,每天奔波在山路之间。 在这种情况之下,长安教育发展之路该怎样走?长安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强区富民过程中的奠基作用,适时提出了建设经济、生态、文化、科教“四强区”的目标。区委书记吕健指出:建设现代化新长安,基础教育责无旁贷,基础教育应实现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在财力并不充足的情况下长安区决定放手一搏,当地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重点,坚持山区、川塬、城乡教育同步统筹规划,均衡配置资源,努力解决城乡教育断层问题,在着力改善农村教育面貌上打个翻身仗。
为87万农民着想——建好每一所农村学校 王莽街道清水头小学是秦岭北麓的一所农村小学,同时也是2009年初长安区建成的3所标准化山区寄宿制小学之一。走进该校,可见一排排漂亮的楼房,一座座小花坛,一块块富有特色的文化墙。计算机教室里,孩子们点动鼠标查阅知识,了解大千世界;绿色的塑胶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在欢快地运动着。 在这所学校工作多年、长期住在学校的张老师告诉记者,过去学校除了两座砖混结构教学楼外,其他建筑均为土木结构。每年秋季下连阴雨时,自己宿舍里放满了接水的盆盆罐罐。学生张楠说:“我家离学校远,前几年中午在学校喝开水啃干馍,现在不仅中午可以在学校餐厅吃到花样多,味道可口的饭菜,晚上还可以住上干净舒适的宿舍,宿舍和教室里冬天还有暖气,很舒服。”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9年9月起,清水头小学的428名学生全部享受了陕西省蛋奶工程政策,每天早上,学生都能在学校领到一个煮好的鸡蛋和一包热腾腾的鲜牛奶,钱的大头都是政府出,家长每天只需花4角钱。 像清水头小学这样的农村小学如今在长安区并不鲜见。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当中,当地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以薄弱学校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撤校并点作为切入点,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了办学规模化和经费、设备的最优化。 2006年至2008年,长安区投入1030.7万元,建成4所山区寄宿制学校,新建校舍面积7430.45平方米;2009年,又投资2866万元建设3所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随着这3所学校在今年春季开学投入使用,目前,长安区从根本上改善了山区孩子上学条件差的问题。这7所学校共合并规模小的校点31个,2万余名山区及沿山学生寄宿就读问题得到了解决。 持续不断的努力使长安区在几年的时间里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在这个背景下,当地将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放到更高位置。“长安区305所学校中,城市及乡街驻地学校58所,农村学校占81%,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高度关注农村教育。”辛小权说:“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基础,提升师资力量是让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享受同等教育的根本。”
为农村学生着想——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提起地处长安区大学东路的翰怡苑小区,当地无人不知。小区内五栋红色的高层住宅楼拔地而起,院内绿地、花木、凉亭,错落有致,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是长安区去年建成的可入住400户教师的第四期教师住宅小区。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在农村小学工作的孙老师正在搬家,她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天,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梦想,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房。以前一家几口挤在学校十余平方米的房间里,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还是厨房,这辈子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书房,现在实现了。” 要实现均衡发展,把教师队伍建设好最关键。长安区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以安居工程关爱人,以生活待遇关心人,以竞争上岗激励人,以强化培训提高人。 近年来,长安区共建设教师住宅楼43栋,解决了2000多名教师住房问题。而这里面,70%的教师工作在农村学校!在教师住房建设中,当地面向全区教师确定购房条件,农村教师完全可以到城区买房。另外,教育局还在王寺、滦镇、引镇等农村地区分片建设教师住宅,就近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 而在教师补充方面,近三年长安区按照学科需求,分专业招录优秀教师434人,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2009年为东部塬区和山区寄宿制学校定向招聘教师126人,解决东部沿山学校教师缺编问题,同时,当地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33人,弥补了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缺失。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长安区出台政策,规定城区学校教师评定高级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工作经历。同时,全区每年从城区学校选送20名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从西部平原地区选派30名教师到东部塬区学校支教,安排50名乡街内部中心地区学校教师到辖区内边远学校交流,多方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在交流队伍中,还有一个群体,他们是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和中层干部。辛小权告诉记者:“2007-2009年全区参与交流的教师中,有近150人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他们的交流对推动农村薄弱学校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作用很大。”长安四中的邢老师介绍:“我校刘校长是2009年从长安一中副校长职位上交流到学校的,他把一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到学校,四中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以提升教师队伍内涵为目的,长安区建立了师资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了激励机制。当地实行教育教学质量动态管理,设立进步奖,重奖增量。当地每年拿出30万元专项资金对优秀教师、先进学校进行重奖,奖金分配向农村学校和一线教师倾斜。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上向东部塬区和农村优秀学校倾斜,同时,加大对边远地区教师职称指标投放力度,鼓励教师在边远地区安心从教,稳定了农村学校的优质教师资源。 所有的用心带来的是农村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长安城乡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如今,农村学校因为配齐了音体美老师,孩子们参加文艺汇演当中,照样能拿好名次,不再是老垫底。王寺、大兆等农村学校学生在全区学生书画比赛中多次获奖,何家营小学的古乐队参加全国第二届小学器乐大赛,获教育部文艺表演一等奖……
激发学校发展激情——助推农村学校内涵提升 长安师范附属小学是长安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小学,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修建了水厕,每个教室安装了空调和饮水机,改造了学校操场,建起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20个教学班全部实现了班班通,这些变化很好地适应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学校的发展也驶上了快车道。该校所处的樊川,自古广种荷花,荷花不仅为樊川增添了许多清丽柔和的色调,而且荷的品质哺育了淳朴的乡情乡风。学校创办了校报《小荷尖尖》、校刊《窗口》,设计了以荷文化为主题的吉祥物“青青”和“莲莲”,吉祥物广泛用于校园文化的装饰。同时,学校通过开展观荷、画荷、探荷、赏荷、议荷、写荷等系列实践活动,让师生认识、体验、感悟荷文化的魅力,发扬荷的精神及品质,达到“文化育人、文化立校”的目的。 青年教师周锦娟告诉记者,学校在教研活动中,通过“课例+问题”的形式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组织教师围绕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让教师就一节课中的某一个环节,教学内容中的某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某一个问题,探究活动中的某一个细节等提出疑问,由专家、骨干教师、教师同行甚至学生来提出教学操作优化的建议,因事因人即时即地解决问题。在该校,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一两次全校性的赛教和教学研讨活动,有注重操作的参与式研讨、同课异构的比较式研讨、提高层次的课题式研讨、多渠道多反馈的交流式研讨等。在赛教和研讨活动中,教师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而这些做法在几年之前对于这所农村学校来说是没有过的。 李鹏翔校长颇有感触地说:“学校环境的极大改善、管理的日益精细化,使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高,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了和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现在,不少孩子从城里转回来学习,来我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纷纷将孩子转入我校就读。尽管本地生源在自然下降,但是我校学生数稳中有升,较上年度增加近70人。” 近年来,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长安区重视教科研工作在每一所学校的深入开展。当地通过送教下乡、观摩研讨、赛教展示、新课程校校行、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等方式,基本形成了“校校有课题、教师齐参与、群体搞科研”的教科研新局面。近3年,长安区参与国家、省、市课题研究12个,其中3项获国家一等奖。 “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发展的压力,不单单是教研,教师的学习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要想办法提高,否则就跟不上兄弟学校发展的步子。”滦镇内苑小学校长张广社说,自己所在的学校虽然是一所村小,但是如果再像以前那样慢慢悠悠进步不行了,必须尽快在内涵发展上跟上全区发展的步调。
教育优先发展——政府强力支撑均衡路 2009年11月,长安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对于荣誉,辛小权认为,是政府的有力支撑让有着百万人口之多的长安快速跟上了教育发展的鼓点。 多年来,虽说家底并不算厚实,但长安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来抓。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坚持了“四个优先”,即政策扶持优先,资金投入优先,项目带动优先,队伍建设优先,并建立了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关心支持的教育工作机制。 2002年以来,除了保证正常的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外,全区多渠道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达5.26亿元,共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面积45.4万平方米,消除危房38.3万平方米。特别是2008年以来,长安区先后将3所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长安二中新校区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列入区级十大工程予以推进,建立了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关心支持的教育工作机制,保障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除了优先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当地在全区事业编制冻结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为教育系统招录教师300余名,占同期全区行政事业单位招录人员的60%。在优化师资队伍方面,特许教育系统面向全国招聘骨干教师,并为招聘的教师全部解决家属工作及子女上学问题。 如今,为了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当地正在着力将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长安区大力支持高中危房改造和推动幼儿教育发展,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支撑。 在我国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下,长安把学前教育纳入全区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源分布情况,确定了“因地制宜,多元投资,规范管理,积极推进”的总体思路,鼓励私人和民营企业在经济开发区建设示范幼儿园,在城镇建设社区幼儿园。同时,当地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独立校舍,将其改造举办幼儿园。 当地坚持扶持、促进、取缔相结合等政策,强化对幼儿教育发展的管理。为了建立稳定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长安区对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实行同管理、同培训,长安区教育局严把入口关,设立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安排一定数量的公益岗位师范类大学生到民办幼儿园工作。 主管教育的副区长李红说,目前,全区多渠道筹集学前教育发展资金近1亿元,举办幼儿园78所,25个乡街全部建成了中心幼儿园。其中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改造幼儿园7所,股份制幼儿园2所,独资幼儿园67所。截至目前,长安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93%,众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基本同等的学前教育。这些将对长安农村教育的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这几年,长安在推动农村教育快速提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实现了区域内教育发展的初步均衡。然而,均衡是相对的、动态的,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沿着均衡发展这条路,我们还要不断创新,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内涵发展水平,逐步实现全区教育的全面均衡。”谈到以后长安教育均衡发展之路,辛小权这样说。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3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