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国际交流需破解本土化问题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0-9-7 14:47:00 人气:
职业教育国际交流需破解本土化问题“先进的技术不一定是适用的技术。”日前,在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主办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校友大会上,与会代表就国际教育交流中的外来技术转为“本土化”问题展开讨论。 基于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是较早从事国际培训的教育交流机构。每年,有35000名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20000名来自工业发达国家的专业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参加该协会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据悉,中德两国在30年前就开展职业教育方面的交流,输送我国交通运输、铁道、职业教育系统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到德国进修,这种交流一直延续至今。不过,近年来,经过一年交流的学员回国后发现一个本土化的困境。 “我在德国看到他们的铁路系统会根据不同的物流产品提供不同的火车运输车型,数量可以达到150种车型,而在我们国内,车型数量不超过20种。德国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所有产品的运输距离短,因此车辆的空车状态少。相同的情况,如果在中国实践,运输距离长将大大提高运输成本,中途如果遇到堵车等情况,这种成本还是不可控的。”从德国学习一年归来的太原铁路系统员工张立州谈到,德国固然有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但问题是,它很难简单地照搬到中国。“先进的不一定是适用的”,这成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的一个学习前提。 目前,学习成果本土化转化问题已经引起有关各方的注意。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负责人罗马里奥博士表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从简单的技术传递,转到侧重于思维方式的训练将成为趋势。在我国,交流的形式将从简单的“送出去学习”转化为“请进来研讨”。“简单派出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本土化困境。”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欧洲处处长席茹告诉记者,教育部已经着手推进外国专家引进计划,让他们实地感受中国发展的大背景,制订教学计划。外方专家还将参与编写职业教育的教材,在技术理念可行性、适用性上做探讨。 (文见《文汇报》2010年9月6日第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