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副部长王勇一席谈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0-9-26 8:34:00 人气:
对于来华留学生工作来说,未来十年内,“扩大规模”是首要和核心的任务,“优化结构”是需要时刻谨记的命题。 过去十多年来,全国来华留学生总数大体保持了年均8%-9%的增长幅度,要继续保持这样的增幅,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是首要的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其次,就潜在的留学生生源国来看,在现有的几个主要生源国人数保持稳定的同时,要注重寻找新的生源目标国,如南亚地区、阿拉伯地区、非洲地区等。第三,就国内各省市和高校的接受能力来看,传统的优势地区和学校会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新兴的、快速增长的地区和学校也会涌现,区域和学校间的不均衡将长期存在。 当然,“扩大规模”并非意味着等效放大现有的留学生数字,规模扩大的同时要做到“优化结构”。“优化结构”同原先的“提高层次”相比,内涵更为深刻和全面,也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要义。一段时期内,“提高层次”被等同于努力扩大来华留学研究生(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数量。结构的优化则要求我们根据自己地区、学校的优势统筹考虑学位学历教育层次、专业分布、多元文化背景构成等诸多因素,寻找最优的发展战略。 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来华留学生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谨记:没有“规模”,“质量”很难谈起,而没有“质量”的“规模”,也并无太大意义。 链接中国历史上的来华留学生日本留学生:推促文化交往隋朝时,我国开始批量接收外国留学生。日本圣德太子摄政期间,于公元608年开创了选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先例。唐代的日本留学生分别被安排在国子监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学习。在以阿部仲麻吕等为代表的日本留学生中,许多人精于书法、儒学,造诣颇高。 朝鲜留学生:推崇中国历法朝鲜半岛大规模派遣留学生来华始于唐代。唐时有“宾贡科”的科举制度,指对外国贡士和留学生,准其参加科举考试,及第者同样可以授予官职,在华建功立业。这一政策吸引了大量新罗学子来华留学。清代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三月,朝鲜首次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学西洋历法”。此后,朝鲜又多次派人来华学习历法。 俄罗斯留学生:学习满、汉语言清朝的康熙年间,俄罗斯始有留学生来华学习,多在国子监学习满、汉语言,由专人教授,学成遣归。雍正六年(1728),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俄罗斯每10年派遣6名学生来华学习满、汉语言。由此,俄罗斯向中国派遣留学生逐渐正规起来。此后直至清末,陆续有俄罗斯人来华留学,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N·K·罗索欣和列昂节夫,二人被尊为“俄国汉学的奠基者”。(刘思思整理) (文见《人民日报》2010年9月17日第1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