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师名家回归大学讲台——解读《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二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10-9-26 8:50:00 人气:
优秀高中生一毕业就出国留学渐成趋势,其中不乏高校教师的子女。为什么?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直言:“越来越多拔尖苗子舍近求远,暴露出高校的一大问题。现在国内的大师名家大多不上课了,高校教学质量堪忧。大学,绝不能淡化了教书育人这件‘分内事’。” 针对这一问题,近日公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别指出要“健全学术名家、资深教授和骨干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的机制,提升教师责任意识和教学能力”。 大师名家,如何回归课堂? 让大学回归育人本源衡量一所高校的水平,有多种指标,博士点数量、教学名师人数、主持国家级项目数……但归根结底,还要看“吸引力”——有多少优秀学生争相投入门下,渴望在这里感受大学之风。教育界人士不约而同指出,《规划纲要》明确“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意在呼唤大学对育人本源的回归。 专家分析,目前大学课堂难见大师踪影,主要原因有三。 数据显示,1999年开始的大规模扩招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转变。在上海,高考录取率已达80%左右,2009年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4318人,预计2012年将升至5140人。学生人数激增,生师比不断拉大,教育资源被稀释。不少高校中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尚在摸索中。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大学三大功能,但这些年来,高校激励机制更多倾向于后面两条,教师要获得上升空间,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发论文、出书、拉项目,无形中冷落了教书育人这一“天职”。 不可否认,个别教师耽于名利,“走穴”、“下海”频频,上课难免“注水”。一名大一新生庆幸地说:“给我们上《经济学概论》的博导很负责,从不局限于书本,而是用大量例子演绎艰深理论。隔壁班课表安排的也是知名教授,可绪论课上露了一面,再不见踪影,教授到处给企业开讲座、赴论坛当嘉宾,上课全程委托研究生,质量可想而知。”而且,高校越建越远,老师一下课就急着赶校车回市区,学生课后与老师探讨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师生间距离更加遥不可及。 考评学校的“指挥棒”要变让名师大家回归课堂,学校激励机制是关键。然而大学也有苦衷。一位高校负责人坦言,“如今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测量,往往只有‘一把尺’,管你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统统一刀切。而且往往科研方面的权重较大。”如此大势之下,高校发展只能千军万马一条路,要求教师出成果、拉项目,然后凭着这些申请博士点、硕士点,申请市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校、老师都在指标里打转,渐渐忽略了育人的初衷。”《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分类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各高等学校科学制定发展定位规划,实施符合不同学校和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鼓励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教育界人士指出,以上表述无疑为高校分流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有序的大环境。在这样的指挥棒下,坚持准确定位、内涵发展的高校可以得到正确评价和稳定持续的支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办学体制、不同办学基础、不同服务对象的高校可以协调发展,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打个比方,故宫宏伟大气,堪称一流;苏州园林小巧精致,同样不凡。无论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或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都可以办出一流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力量、资源本就丰厚,应当充分激发,科研指标的权重可以相对大些,同时鼓励教师走教研相长之路,让更多年轻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到重大项目中。一般院校,以教学任务为主,不妨更关注“出了多少好老师”、“有多少精品课程”,为教学型教师铺就专门发展通道,使其职业发展更有盼头。 课堂,让师生一同成长不少专家坦言,名家大师回归课堂,受益方不仅是学生。在备课、讲课过程中,在与年轻学生各种活跃思维的交融激荡中,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更深入地思考。课堂也是学术创新的动力源。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汪品先对此深有感触,“教师有了一点成绩就把自己‘供’起来,远离课堂,其实损失巨大。”在他看来,教学与科研从来都是相长的,是一体化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拓“古海洋学”专业课,一边研究一边上课,学科体系日渐完善。如今汪老74岁了,投入更多精力在地球科学研究中,但依然坚持给其他老师的研究生们开“地球系统”课,每堂课都认真准备,还给学生布置思考题。他说:“教学中的心得,成为我研究的灵感。”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自律是内在动力,同样离不开外部机制保障。目前本市一些高校已开始探索。同济大学要求每一位知名教授必须给本科生开专题讨论课,与此同时,老师参评职称,若教学学时不满、教学效果不佳者全部一票否决。对教学型的基础课程老师,除了学时、教学效果指标以外,更要求其参与教学改革,鼓励他们成长为“专家型老师”。在上海大学,不少资深老教授会花一定时间开基础课,因为在相对枯燥的基础课程中,只有知识面更宽、讲课经验更丰富的老师,才能为学生开启兴趣之门。 教育界人士建言,不妨在教师评价过程中,加重学生评价的分量,让学术、教学功底扎实的“人气老师”获得更多精神、物质方面的激励,鼓励教学方法交流、进而塑造优秀的教学人才梯队。 (文见《解放日报》2010年9月19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