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8年普通本科院校分学科招生情况及启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后 成中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 肖小华
学科门类是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第一层次,它与一级学科、专业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根据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前我国共有11大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军事学除外)。在高等教育各层次中,普通本科院校学科门类招生人数就代表着我国学科门类的招生状况。
一、1999~2008年普通本科院校各学科门类招生统计分析
(一)普通本科院校各学科门类招生人数统计分析
根据笔者对1999~2008年普通本科院校各学科门类招生人数的统计(表1-1),发现其变化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从表1-1可以看出,自高校扩招以来,普通本科招生人数大幅增长(与上一年招生总数比较),平均增幅为13.81%,但十年间增幅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1999年由于高校扩招,招生增幅最大,达43.41%;2008年增幅最小,为5.3%。
第二,为便于比较,笔者根据表1-1数据,绘制了1999-2008年各学科招生人数统计图,即图1-1和图1-2,从图1-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科门类招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按年均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医学、哲学、农学;从2001年开始,在统计数据时,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两者的招生人数在之后也呈逐渐上升趋势。
第三,从图1:2可以看出,有些学科门类招生人数先呈上升趋势,但在某一年下降,然后又呈上升趋势,如农学、哲学和历史学。
(二)普通本科院校各学科门类招生比例统计分析
根据1999~2008年普通本科院校各学科门类招生人数,计算出其当年所占招生比例(表1-2),通过比较,发现如下特点:
第一,从表1-2可以看出,根据各学科门类每年招生比例大小,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工科,所占比例大于30%;第二层次为文学、管理学和理学,所占比例在10%~20%之间;第三层次为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和农学,所占比例在2%~8%之间;第四层次为历史学和哲学,所占比例在1%以下。
第二,为便于比较,笔者根据表1-2数据,绘制了1999-2008年各学科门类招生比例统计图,即图1-3和图1-4,从两图来看,各学科门类招生比例十年来的变化趋势可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为逐年增长型,如文学和、管理学:第二类为逐年下降型,如农学、历史学和医学;第三类为先上升后下降型,如法学、理学和经济学;第四类为先下降后趋平稳型,如工学和哲学;第五类为相对一直平稳型,如教育学。
二、普通本科院校各学科门类招生变化原因分析
(一)宏观背景
基于以上统计分析,1999~2008年间,普通本科院校各学科招生数持续上升,但增幅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一方面,世纪之交,顺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做出了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战略决策。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长,毛入学率迅速提高。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带来的经费、师资、办学条件的不足,教育质量的下降,就业形势的严峻,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2005年,国家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得到有效控制,招生增幅逐渐回落。
(二)各学科门类招生变化原因分类分析
由于1999~2008年各学科招生人数均呈上升趋势,下面根据各学科门类招生比例的变化轨迹分类进行原因分析。
1,逐年增长型——文学和管理学
(1)文学。文学招生总数增长比例最快(23.66%,表1-1),所占此例平均值亦位列第二(16.39%,表1-2)。这是因为,首先,到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众多高校由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转变,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文学专业获得空前的重视与加强;其次,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和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外语与新闻等文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旺盛,就业率不断攀升;其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艺术文化的渴望与追求,极大地促进了艺术专业的蓬勃发展,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加。
(2)管理学。管理学从2001年开始在统计数据中从经济学分离出来,七年来招生 比例一直保持旺盛增长势头,主要是因为其社会需求持续旺盛,新世纪伊始,随着我 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加入WTO,公共事业单位需要一大批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 术与方法的高级专门人才,企业也需要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管理人才。管理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攀升,吸引了众多考生,报考管理学人数迅速上升。
2.逐年下降型——农学、历史学和医学
(1)农学。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落后,条件艰苦,待遇偏低;受传统观念影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农就意味着仍将面朝黄土背朝天,跃出“农门”就不愿回到农村基层,报考农学专业也是由于高考成绩所限万不得已;而且,投资高、产出少等原因导致涉农学行业一直以来不景气,农学毕业生就业率较其他专业低。以上种种现实对考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农学生源不足,农学成为一门“冷门”学科。
(2)历史学。历史学是一门基础性长线学科,与专业对口的职业需求相对较少,薪酬偏低,就业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就业率偏低。尽管历史学也具有自身的优势,涉及文、史、哲、经、政等多个方面,在考研时能够“曲线”进入其他领域,也能够胜任一些其他文科性专业的工作,但是相对大多数学科门类而言,其招生数增长率处于最低层次,比例增长呈现下降趋势。
(3)医学。一方面,医疗事业单位对医学类本科生需求量少。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引进非常谨慎,偏好聘用大批离退休专家或向大医院租借名医。此外盲目追求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也造成了本科学历医学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医学类专业多为长线专业,学制一般为4-6年,且医学类专业刚性太强,高校专业口径设置太窄,导致供需结构性矛盾明显,就业率逐年下降,学生报考愿望趋于冷淡。
3.先上升后下降型——法学、理学和经济学
(1)法学。21世纪初我国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对内、对外都空前扩大,扩招背景之下法学专业亦遍地开花,招生人数井喷式上升。然而,由于法学专业就业门槛高及律师行业步入困境使法学本科生随之面临过剩问题。在经历公检法等对法学本科生的旺盛需求后,其人才需求趋于平稳,因此招生比例先扬后抑。
(2)理学。理学是基础学科,为其他应用性学科和交叉学科储备和提供人才。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为理学等基础学科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随着社会需求的饱和,基础学科的就业率出现下滑,一度升温的理学招生比例缓慢回落。
(3)经济学。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经济学一度成为热门学科,对人才的需求增大。但由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上缺乏人才培养预警机制,需求导向性不强,经济类本科生供需矛盾开始显现。此外,经济学专业口径过窄,社会需求不断萎缩,也是经济学招生比例先升后降的原因之一。
4.先下降后趋平稳型——工学和哲学
(1)工学。工学一直以来是我国最大的学科门类,工学人才也一直是推动着我国 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其人才需求量大。2004至2007年,工学就业率 分别达到91.55%、90%、92.39%、90.57%。高就业率进一步巩固了工学在所有学科 门类招生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但随着学科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高校向综合性、多 科性大学方向迈进,其他学科的逐步发展壮大,新兴交叉专业不断兴起,形成了学科人数的“分流”作用。尽管其招生人数在逐年上升,但2008年招生比例与1999年相比明显下降,十年降幅达9.5%(表1-2),居各学科之首,近三年才趋于平稳。
(2)哲学。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哲学人才需求不断萎缩,就业率一直靠后,属于“冷门”专业,导致报考人数寥寥。此外,在教育资源稀缺环境下,对哲学专业的重视严重不足,对哲学学科的投资不足更显得捉襟见肘。
5.相对一直平稳型——教育学
十年来,教育学的招生比例一直平稳保持在3.71%左右(表1-2)。这是因为,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科研机构和学校对教育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推动了对高级体育人才的需求,报考教育和体育专业的总人数逐年增长,因此招生比例持续平稳。
三、几点启示
普通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干”的主要部分,以上关于普通本科院校各学科门类招生统计的分析,对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身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社会和个人需求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第一,加强人才需求预测研究。教育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功能,也具有长周期、迟效性、长效益的特征,必须加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研究。政府要建立预报和预警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人才需求预测信息;要建立人才需求信息统计制度,搞好人才需求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毕业生就业预警模型,及时监控、分析当前和未来毕业生的供求形势与发展趋势,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
第二,对部分学科采取倾斜政策,确保满足社会经济对该学科人才的需求。如农学,1999~2008年间招生人数年均增长率仅为7.61%(表1-1),招生比例也呈下降态势,这与我国国情及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政策不相符。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投入,进行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是优先发展教育,尤其要大力加强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所以,政府可采取类似于“师范生免费”的倾斜政策,对农学生实施免费教育,确保向农村地区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二)高校要合理定位,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第一,高校要合理定位,应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质量求生存。高校要明确发展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尤其是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类型定位;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建设水平高、数量足和结构优的学科队伍;要保证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效益;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大力发展特色学科,以特色求发展。高校要结合时代和地域特点,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大力发展特色学科,不要盲目趋大求全,并非所有大学都走
综合性发展道路。应将有限资源重点用于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做大做强,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就业率乃至报考率。
(三)要理性分析和对待社会需求及个人需求
第一,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是一个整体性需求,是各学科招生数及比例变化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企业的需求、国家政策规划和人口状况等。现实情况是,一边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得不到满足,另一边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所以除了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外,社会需求也要更新观念和理性分析。
第二,要理性分析和对待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不要盲目趋热。家长和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要统筹考虑,既要考虑就业前景,更要考虑个人兴趣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既要理性分析,不盲目趋热,又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认识、选择专业,更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来正确处理“冷”与“热”的关系,这样受教育者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教育需求。
(文见《大学》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