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教师文化的独特性与建构路径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10-15 8:47:00 人气: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振洪

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培育与学校功能定位、办学理念相适应的独特的教师文化,并将其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引领学校形成优秀的教学文化、学生文化、质量文化和管理文化,有效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不断车富高职教育内涵,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教师文化的独特性

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优秀的教师文化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永恒动力。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和职业性就业与教育性发展相融合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文化既秉承教师文化的基本属性又有其独特性。

(一)跨界教育的价值取向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跨界的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组织结构的主体——教师,必须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首先,教师们要以职业教育的内涵要求来主导其教育教学理念与价值观。其次,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伴生关系或先导关系,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更需具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再其次,高职院校的生源要素决定了高职教师更需要有一份爱心、耐心和信心,更需要理解、引导和关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理想、做好职业成长规划。这是跨畀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是优秀高职教师文化的体现,它是学校发展内在的源动力,是学校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二)学术性与技术性的高度融合

高职院校教师文化必然是学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融合,这是高职院校教师文化区别学术型大学教师文化的本质特征。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有相对独立的学术空间,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形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独立精神是与社会现实密切相联的,需要着眼于当前甚至未来社会急需的应用技术研究。

(三)跨越校企的多元合作

高职院校教师们的多重身份是跨界教育的多元化特征在教师身上的一种体现。跨界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因为他的学生在企业,他的项目在企业,企业是他教育教学实践不可或缺的空间载体。近几年,教师乐于去企业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并成为高职院校所特有的教师文化。这一独特的教师文化实现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实践的开放性、教师课堂的开放性以及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多元合作性,并有效推动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取自企业典型产品的课程教学载体设计,基于职业工作过程情境的教学过程设计,基于产品质量要求的教学评价设计。这些都不是教师坐在学术“象牙塔”中可以研究出来的,而是依托专兼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和专任教师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这就是高职院校教师跨越校企的开放的多元合作文化。

高职院校教师文化的困境

教师职教理念和价值取向、职教能力结构、校企合作政策环境及机制的保障等,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是高职院校教师文化面临的主要困境和需要重点突破的瓶颈。

(一)职教理念与价值取向的认同问题

尽管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各类培训都将职教理论的学习、职教理念的树立和职教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尽管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在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创新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效果,使教师的职教理念和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尽管通过实行专业教师去企业实践,使大多数教师从起初的抵触,到既然学校有规定就试着去尝试,并在尝试过程中感悟到职业教育的真谛,意识到职业教育的价值,体验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不断完善的快乐,并呈现出主动要求去企业实践,实现从“要我这样做”到“我要这样做”的可喜转变。但是,毕竟现在高职院校教师的主体都是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精英,学术至上的价值观主导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高职教师在传承传统教师文化的同时必然面对类型特征所赋予的高职特色教师文化的洗礼,要让他们从原来的“象牙塔”中走出必然会有一番痛苦的挣扎。要真正实现教师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形成与价值取向的认同,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教师自身能力结构存在的缺陷

高职教师能力结构涵盖四个要素:专业理论、专业理论的职业实践、教育理论及教育理论的教育实践。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都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专业理论的职业实践经历,实践经历是其自身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校企合作路径不畅、机制不活

从国家层面看,缺乏校企合作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企业与学校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上积极性不高。从学校层面看,缺乏灵活的校企合作机制,高职教师跨越校企之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更多的是靠教师自身韵协调、自身的觉悟和自身的影响力,而缺乏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种校企合作路径不畅、机制不活的局面不利于教师跨越校企开展多元合作。

高职院校教师文化的建构路径

(一)培育高尚的学术职业理想

高职院校教师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摒弃功利主义,要培育高尚的学术职业理想,以及通过职业文化来引领组织的精神文化。只有树立了符合高职院校功能的组织精神文化,教师才有可能认同学校的精神文化并将之内化到自身的学术职业理想当中。

高职院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管齐下引导教师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树立职业教育价值观,形成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首先。高职院校要从本单位历史传统和现实思考出发,坚持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坚持科学发展和特色发展。其次,高职院校要重视价值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树立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理想、创新创业的竞争意识。再其次,高职院校要引导教师深化对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认识,并将类型教育的特色要素融入到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中,形成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和价值追求的教学文化。

(二)构建和谐的教师成长体系

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在经历从办学规模数量扩张逐步向内涵质量与特色发展的变革历程,这种战略性转型强烈呼唤制度文化建设。为彰显高职院校教师文化的独特性,学校要从自身办学目标出发,通过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的教师成长体系。

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要实现从“以物质利益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高职院校要坚持“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充分关注教师的个性特长和性格特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重视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选拔和兼职教师选聘;在科研服务方向上,要以应用型研究为主体,强调项目开发特别是将实践项目转化为项目化教学的能力。

(三)营造浓郁的校园职业环境

高职院校要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生产要素、经营理念和管理文化,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创造有利于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和训练职业技能的环境,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突出“职”的特点的“技术型”校园物质文化。

高职院校应当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建设或改造实训场所,其设备配置与布局尽可能真实性或仿真化,可适当从企业引进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对接的生产线,营造实训环境的职业文化氛围。此外,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通过举办以“校企联姻、文化融通”为主题的科技文化节、开设企业家论坛、开展师生企业文化调研等活动,向师生传递企业文化、创业理念、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使校企融合的多元文化成为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要应对经济、社会、教育等多重挑战,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在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中确立其不可替代性,就必须重视符合其自身功能与组织属性的教师文化建设。同时,教师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而持续地建设,高职院校只有在教师理念、管理制度与物质环境等方面协同建设,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才能形成其独特的教师文化并使之趋于完善。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23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