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专业是高职发展的试金石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11-9 8:53:00 人气:

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刘希平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时刻,如何更深入地认识专业建设在高职高专发展中的重要性,打造出更多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进而实现建设高职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高校,专业是按照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分成的学业门类。从育人角度概括,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专业是分门别类进行专门知识和技能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在经历了规模扩张以后,不少人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迷惑,不知道劲该往哪处使,力该往哪里用,而加强专业建设,就是促进高职高专工作重心转移的很好载体,因为专业建设最能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育人质量。

要通过集中研究专业建设,进一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做好打基础、上水平工作。在高职高专院校,要办好学,第一步需要解决办学条件,这项任务浙江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需要建设好学科专业,这是我们现阶段正在努力做的事,也是现阶段需要刻意强调的事。进入21世纪了,我们的脚不能还站在20世纪。好的高职高专院校一定有一批好的专业,高水平的高职高专院校一定有高水平的专业。离开专业建设,或者说不重视专业建设,想成为好的高职高专院校,想成为高水平的高职高专院校,那无异于痴人说梦,自欺欺人。没有专业的坚实支撑,一所学校哪怕建得再大,也是建立在沙漠之上。加强专业建设,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打基础、上水平的工作。

要通过集中研究专业建设,进一步促进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在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通过专业建设来实现的,学生选学校、选专业,最终落脚点选的还是专业。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主要教学单位就是专业。特别是现在实行了大量的选修活动,班级的概念在慢慢淡化,专业的概念在日益强化。学生离校后,最初的就业及后续发展所凭借的、用人单位所看中的常常也是专业,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与此紧密联系的职业精神、职业品德。学生与学校一切关系的发生,都离不开专业,专业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专业的水准体现了学校教书育人的水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最终学习水准和效果。作为以育人为己任的高校,毫无疑问应该首先设置好专业、建设好专业。

要通过集中研究专业建设,进一步促进学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外研究专业,经常把专业作为“金色桥梁”来加以形容。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贴得紧不紧,首先要看其专业设置是不是科学合理,是不是与经济社会需要紧密衔接。人们评价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对经济社会的服务,最重要的是看它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看它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看它的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及研究活动过程中是否直接地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前一项本身就是专业建设问题,后两项,从本质上分析,也都离不开专业,都必须通过专业建设来实现。合理的专业设置可以保证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使人才培养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

这几年,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经过高职高专院校的努力,浙江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不断进步。具体表现在:专业总量增加较快,专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教学团队、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数均居全国前列,还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成绩固然应该总结肯定,但我们更应该发现和分析问题。总体上,浙江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还存在着较大差距,高水平专业还比较少,专业育人的质量还不够高,学校之间专业建设工作还很不平衡。一些学校专业设置比较盲目,往往是社会上热什么专业就设什么专业,缺少对社会需求的深入分析,缺少对自身条件的深入分析,缺少对学校定位和专业定位的深入分析;一些学校专业建设水平不高,缺少仪器设备,缺少实训条件,缺少合格教师,缺少高质量的教材;一些学校专业建设基本上是封闭的,不少专业没有企业背景,没有和企业做什么合作,专业建设基本上还是学校自己的事,还是少数教师的事,关起门来搞专业。

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是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实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很多示范院校都在问,示范验收合格了,学校应往何处走?答案是很明确的:应该往提升内涵方向走,抓专业,抓课程,抓教师队伍。这是因为现有高职高专院校绝大多数专业仍处于成长期,还远没有到成熟期。高职院校大规模举办也就是10年左右时间,学校年轻,专业更年轻。经济社会正处于激烈的转型升级时期,大量的新产业、新岗位在不断涌现,原有的专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抓工作应抓关键处,应在着力点上下功夫。专业建设就是现阶段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关键处,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我们应领导和组织教师,自觉地围绕产业、就业来考虑专业的设置和培育,尤其是要大力解决结合不紧和脱节的问题。要防止这些现象,关键是要深化对专业设置和培育的研究,既要研究学校的自身条件,更要研究考虑产业、就业的需要。在人类社会进步中,需求是最大的动力。

学校设置和培育专业,一定要深入分析产业、就业需求,尤其是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既要重视即期的需求分析,还要重视长远的趋势性分析。应该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为未来服务。现在,在专业建设上,普遍的问题是分析不够,分析不深。专业设置决策效率很高,常常是看到和听到哪个专业好,就上哪个专业。一些学校设置的专业,往往才办了一年、两年,就招不到多少学生了,这除了与经济社会变化比较大有关外,更与专业设置过程中研究不够直接相关。

我们要领导和组织教师,把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提高专业水平上。现在浙江高职院校校均专业设置点超过20个,这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技术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数大体相当。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水平不高,必须合理确定学校专业定位、凝练专业方向。高职高专院校一头连着中职学校,一头连着应用性本科院校,应该怎么确定专业定位,怎么凝练专业方向是很值得研究的。

首先要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高职高专的领导应多到中职学校走一走,了解中职学校的建设情况、专业设置及其水平。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我们应该侧重于专业类的技术岗位,经营类的管理岗位,操作类的智能岗位。高职要“高”,首先应在专业设置上得到解决,特别应在专业方向凝练上得到体现。同一个专业,中职、高职应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从专业方向凝练上找到各自的重点,同时还要解决同类高职院校的专业重复问题,高职高专要坚持专业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其次,必须科学设置专业标准。我们要按照产业及行业的技术要求、技术标准和用工标准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并由此解决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问题和水平提高问题。要逐步提高所参照的产业、行业标准,包括技术标准、用人标准。今后省级重点专业,应达到省内最高水平企业、行业所设定的标准;国家级重点专业,应用国内最先进的企业、行业标准来衡量和建设;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要建世界水平的专业,就应该用世界最高产业行业标准来设定专业标准,设定人才培养规格。

再其次,必须加强课程开发,尤其是课程的二次开发。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课程组合,专业水平与课程组合水平直接相关。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课程开发,尤其是二次开发。我们应该鼓励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二次开发,即对已有的课程,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解、研究,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一些教学创新。教师只有对教材有独特的理解、系统的分析,才能够把课教得生动,教得有针对性。此外,还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对高职高专教育来讲,实践课程是重要的一半。

我们要领导和组织教师,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些年大家探索得都很积极,成效也很显著,这是加强专业建设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但必须看到,不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层面还不够高,基本上还停留在学生实习、就业选择上;深入到专业、课程建设层面,做的努力还不够;与企业合作开展课程专业建设的成功范例还不多。我们应积极借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改造专业和课程,这是更高层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应该看到真正高水平的专业,在高职高专领域绝非学校一家能够建设起来,它一定来自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自于学校与企业、行业的紧密合作。

我们要领导和组织教师不断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学校教育资源尽可能多地配置到专业上,尽可能集中到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建设上,在学校内部形成有助于加强专业建设的人才、资金、办学条件合理配置的格局,通过加强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来培植专业核心竞争力,进而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专业建设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浙江省将把抓高职高专教育的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资源重点向专业建设倾斜,精品课程要在优势专业中评选,教学名师要在优势专业中产生;优先支持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支持建设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专业,包括一些战略性、先导性的专业。

加强专业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专业建设要与改革育人模式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坚持学做结合,以做为主;坚持课堂教育与企业教育结合,以企业教育为主;专业建设要与开放办学相结合,面对企业,吸引企业参与,与企业合作进行,既要紧贴地区实际,还要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专业建设要与推进中高职教育,特别是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机衔接相结合,要改革招生制度,探索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要逐步增加高职面向中职的招生比例,逐步增加本科应用型院校招收专升本学生的比例,逐步增加专业硕士的培养比例;专业建设要与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尤其是资源配置机制相结合,教学科研考核要突出专业建设成效,财力分配要和专业建设成就挂钩。

总之,专业建设永远都是高职高专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不容易,需要有不求名、不求利的胸襟。专业建设是一个慢活,是一个隐性的活,没有像造大楼那样显山露水,没有不求名利的胸襟不可能去做,也做不好,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特别是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名牌专业,更需要一代一代地抓下去。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专业建设是着力点,也是试金石。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28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