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在何方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11-17 8:53:00 人气:

产学脱节造成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普遍不足

“虽然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培养了最多的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现在的工科学生动手能力比20年前要差。”日前,在天津大学主办的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来自多所高校的工科教授们这样说。

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以及沟通能力是未来全球对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对于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来说,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能否解决好上述问题,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人才的关键。

【现象】

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背景

谈到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工科教育与产业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很担忧。他调查发现,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工科大学教师中,80%到90%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产业界经验的知识分子,缺乏和工业界的沟通与共同语言。

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丰富优质的工科生源是中国和世界工程教育的宝贵资源。但是,根据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统计,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数量不等于质量,工程教育的师资是个问题。”查建中坦言,“没有对教师产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更没有对教师职位明确提出工程师资质的要求,教工程专业的人不是工程师,这样的师资如何能培养出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

【对策】

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合作科研

记者日前在北京工业大学采访时,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蒋毅坚向记者介绍说:“我们曾经作过调研,近5年到学校任教的几百名青年教师中,80%左右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于是,我们一方面在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中加入工程教育环节,安排有工程背景的教授为青年教师授课,组织青年教师去企业参观了解生产过程。另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工程项目等方式,增强教师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今年年初,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教师刘军华被派到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上班”,有课时就回学校上课,没课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里做项目。如今,大半年过去了,刘军华发现自己给学生讲实验课时不再照本宣科,很多生动、鲜活的例子都是信手拈来。“我举的例子都是我做的科研项目,与实际结合得特别紧密,比如电路设计在原来的课堂教学中可能讲一些理论就行了,现在,我会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电路设计结合到教学中,学生听了特别有针对性。”刘军华深有感触地说。

“学校专门设立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项资金,每年投入300万元,支持青年教师多和企业合作工程项目,既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蒋毅坚说,“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把所有的青年教师培训一遍。”

【现象】

学生实习体验多动手少

刚刚毕业的某工科高校学生刘雪(化名)告诉记者:“大学4年,学校给我们组织的实习多是到校外的工厂参观,能够实际动手的岗位非常少,实习的时间也很难保证,内容并不深入,开始工作的时候,感觉特别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岗适应慢。”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直言不讳:“现在许多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减少了,有的甚至没有了,即使有一些学校组织的实习实践,也大多是看一看、观摩性的居多,个别岗位动动手,也是体验性的,并不是实际工作‘真刀真枪’的,学生们没有实践锻炼,当然也就没有创新的来源。”

【对策】

产学合作“做中学”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庞博慧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毕业设计。她和其他14名学生按照企业推荐的两个题目:SMK水电站枢纽设计和永定新河防潮闸设计与结构优化,分成两个设计团队进行毕业设计。这就是建工学院开展的面向企业需求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求,由校企联合导师团队,根据企业项目设计流程进行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

近3年来,天大本科生90%毕业设计选题与工程实际有关。庞博慧说:“设计中遇到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对今后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设计有非常大的帮助。”

在产学合作、“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收获很大。经过在北京现代汽车公司涂装部门3个月的实习,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王坤觉得,自己一下子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他说:“我跟随企业导师直接参与汽车生产的环节,还协助组织班组的生产,现场处理一些紧急问题,动手、管理能力有了提高,责任意识也大大加强。”

北工大教务处副处长张红光向记者介绍,通过对2006年以来各级实习生毕业求职情况的跟踪调查,企业实习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

【现象】

校内教学与实际生产实践相脱节

北京城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叶长宏每年都会带几个工程专业毕业生。“他们在工作中上手基本需要1到2年的时间。”叶长宏告诉记者,“感觉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学的内容,跟实际工作相差很远,工程一线工作中所需要的看图纸、工程规划等技术,他们在学校都没有接触过。”

尽管已经离开学校9年,但是叶长宏清楚地记得,在校时老师带着自己到工地实地学习的情景。“只要在工地一线呆上几天,感受就不一样。”叶长宏坦言,“学校教的理论知识很多,但是和实际生产实践结合得却比较少,学生知识面很丰富,但专业深度不够。”

【对策】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开专业课

10月14日,天津大学第26教学楼A座205室座无虚席,许多学生站在过道上认真聆听英国罗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王大岚博士开设的“通信系统工程设计实例剖析”教学课程。

据介绍,学院聘请企业界资源技术骨干到校开设专业课程,得到师生的热烈响应,听课名额早早报满。王大岚博士将利用4周的时间,为各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中英文结合的方式授课32课时,通过上课做演示,学生实际动手,将现代通信系统中最精髓的部分与通信工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2008年以来,天津大学已“破格”聘用来自企业的专职教师14人,从事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与研究生科研指导工作。学校还规定,在4年内,各工程相关专业达到每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要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理主讲。

点评

着力培养学生“工程素质”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郭广生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脱离生产实践,因此,培养的工程人才还不能适应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在我看来,要提出一个“工程素质”的概念,不光指工科专业的学生,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这种“工程素质”都是应该具备的,这种素质集中体现在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围绕这种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产学研结合,搭建新的工程教育平台,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国际标准的要求。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系列报道之四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3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