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学习创新,教育者怎么做?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0-12-17 11:00:00 人气:

深度对话

长沙学院教授 屈林岩

南京大学教授 桑新民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陆根书

宁波大学教授 郑孟状

日前,第十次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年会把大学生的“学习创新”这一话题端了出来——学习是否也该创新,我们应如何创新?

学习创新:新时代的新课题

记者:作为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协作组负责人,您如何看待学习的创新?

屈林岩: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由教与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双边统一的活动。因此,教学创新是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学习创新”的有机结合。学习,毫无疑问需要创新。而学习创新也是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记者:您认为学习创新和学习型社会有着必然联系?

屈林岩:是的。从根本上讲,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社会。也就是说,学习型社会是强调和重视学习者主体能力的社会。因此,学习型社会的教育重心从“教”转向“学”。也就是说,在学习型社会强调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与教育和教学相比,学习更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与此相适应,学习型社会教育教学创新的重点也必将从“如何教”转变到“如何学”,而“如何学”则离不开学习主体的学习创新。

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型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不再满足于对文化知识的传递与继承,而指向更为根本的价值:发现和发展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终身学习和自我实现奠定基础。在目前,我国高校应该承担重要的责任。

记者:为什么是从高校开始呢?

屈林岩:高等教育是基础教育通向终身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们就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创新。要通过“学习创新”,将学习主体的学习与自身需要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并不断提升终身自我学习之能力,从而让每一个学习者在走出校门之后都能够持续有效地利用各种学习和教育资源终身学习、提升自己。

学习创新:国际视野的未来展望

记者:刚才,屈林岩教授认为学习创新是时代主题。桑新民教授的意见如何?

桑新民:我有同感。其实,学习早已是当代多学科共同探索的前沿课题。近50年,国际学界在学习创新上取得了大量成果,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记者:那请您介绍一下当前国际学界学习创新的情况。

桑新民: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西方心理学和教育学奠定了近现代学习研究的科学基础,并对学校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当代教育技术学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推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国际组织探索了学习创新的新导向。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提出“终身教育”和“走向学习化社会”,这一理念如今深入人心。

管理科学和组织行为学推动了当前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发现:所有“长寿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由此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概念,被世界各国的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广泛采用。

人工智能扩展并深化了学习创新的新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与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成为高科技尖端科学和学习创新的独特领域。

记者:那么,学习创新早就突破了单纯的教育领域。

桑新民:是的。多学科的融合和推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开始学习的历史性变革。

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记者:如果高校应该是学习创新的主战场,我们如何来定位高校的学习创新?

陆根书:简言之:学习创新,应该是高校教育质量的保障。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学”的质量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离不开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记者:就您所了解,当前大学生“学”的状态如何?

陆根书:近年来,我们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意义导向的学习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他们对学习有内在的兴趣,并采用批判性思考等策略进行学习。

二是再现导向的学习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活动缺乏管理,认为学习主要是被动地吸收知识,目的是为了获得资格证书。

三是情景导向的学习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他们高度依赖教师提供的指导来管理学习活动,采用机械记忆等表层加工策略。

研究也发现,采用意义导向学习方式学习的学生,其学习质量要显著高于采用再现导向和情景导向学习方式学习的学生,而且他们学习情感的发展也更积极、正面,学习比较投入、有挑战感和成就感,因而常常是愉快的。

记者:那么,学习创新如何做到,如何起始,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陆根书:要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首先要提高教学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优化学生的学习经验。其次要通过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选择,使学习的难度和竞争性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改善大学课堂学习环境。

制度创新激发学习创新

记者:大学生的学习创新,教育者这一环节很重要。郑孟状教授认为大学又该起到什么作用呢?

郑孟状:大学生的学习必须有新的观念、方法,这个过程,大学必须参与,而且必须深入创新。

我所在的宁波大学有这样的尝试:为了帮助学生摆脱被动的学习模式,真正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宁波大学从2009年开始推动一项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目标的探究式教学改革项目。

记者:请介绍下宁波大学的这项教学改革。

郑孟状:我们的改革首先从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开始,不设计太多的结果性考核指标,更注重教学改革的过程,引导教师大胆尝试,不断摸索。

方式是这样:教师自愿申请,自行提出教学改革思路,设计课程教学方案,通过交流与评比挑选较为成熟的方案;学校建立试点课程和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提供项目经费、课程助教、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制度保障;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督导全程指导,组织教师观摩、调研,并通过网络建立交流平台;期末,根据专家和学生的综合评价,选择部分教师进入为期二年的示范课程建设。

记者:效果如何呢?

郑孟状:目前我校已经开展了4期试点课程和3期示范建设课程改革,有200位教师自愿申请参加探究式教学改革,82门课程被列入校级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项目,21门课程正在进行示范课程建设,累计投入专项建设资金超过300万元。

记者:学生反响怎么样?

郑孟状:应该说,教师和学生的反响都很积极,也很有效果。

教师们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了一些充满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在与学生共同努力创造课程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也得到学生的认可。

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创新、学校的制度创新下,也开始获得了学习创新的动力并开始享受到学习创新的成就和乐趣。

(文见《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