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自主招生联考为多元化选拔人才探路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3-1 9:24:00 人气:

2月19日、20日,清华等7校和北大等13校的自主招生联考分别结束,加上2月26日北理工等高校也将举行自主招生联考。这样高密度的联考再次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这三大联考预计全国有20万名学子参考。相比每年近千万的高考生来说,虽然数量很小,但这些高校都是名校,考生大都是高考生中的尖子,引发人们的关注在情理之中。一些网友和读者质疑:自主招生联考是探索多元化招考的另一途径,还是掐尖、争夺生源的“小高考”?能否避免自主招生联考与高考的同质化?

改变单一高考制度设计的局限性

增加考生选择机会

海南省海南中学副校长陈辉对三大联考持肯定的态度,他认为,以前高校招生录取的唯一方式是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多年没有打破。高校自主招生联考冲破了这一束缚,是探索多样化选拔人才的重要突破,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机会和成才机会。

北京101中学一位参加北大等13校联考的考生说,这次考试可一次性报3所学校,而参加清华等7校联考也可以报两所学校,这样就少了很多麻烦,也不用花那么多钱了。去年,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考试都安排在同一天,造成了考生无法兼报。这次清华和北大两个联盟的联考安排错开了一天,让考生有可能兼报。去年的清华大学5校联考已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试题的科学性和质量都较高。这次的几个联盟都规定在统一网站进行报名,统一进行初试(笔试),各校的复试和自主招生资格认定将单独进行,考生一次可以申请两所或3所大学,大大方便了考生。

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是为了改变统一高考过于单一的局限,体现各校的特色,现在走向联考,多样性又被打折了。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认为,结盟联考还有可能形成结盟高校之间的壁垒,对没有结盟的大学也会形成压力,部分影响了优秀学生的报考。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在学校网站上发文批评结盟联考,便反映出联考对仍然完全独立自主招考的大学的负面影响。

着重考查学生能力素质和创新潜质

消除恶性竞争质疑

对三大联考,有网友提出质疑。一个叫苏苏的网友在博客中说,联考说到底是争夺生源的恶性大战,是掐尖,是高考之前的“小高考”,看看参加联考的全都是尖子生不就说明问题了!

对此,上海交大招办主任陶正苏则不这么认为,他说,联考考的是学业水平,是一种共同的基础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各高校的特色测试和面试,共同完成自主招生的任务。而且联考出的题跟高考也不一样,高考试题针对的考生是从最好的到一般的,联考的学校则是名校,考生也都是尖子生,所以题目难一些。清华等7校联考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命题、组织、阅卷等,增强了联考的客观公正性和社会公信力。

另外,陶正苏认为,联考侧重考查考生的能力素质和创新潜质,考完后不只是告知一个分数,要提供一份成绩报告单,其中很详细地分析了考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比如考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哪个方面是强项,哪个方面是弱项,考生的学业倾向是什么,往哪个方面发展更有潜力。成绩报告单对考生本人、招收高校和考生所在中学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促进作用。北大等13校也强调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考生未来学习的潜能。

自主招生联考能否在此方面走出一条特色路子,在选拔人才上另辟蹊径,在侧重考查学生能力潜力上多关注一下偏才和怪才,为不能通过高考却有特殊才能的考生打开成才大门,将是公众所期盼的,同时也能消除人们对掐尖、恶性争夺生源的质疑。

自主招生模式还有较大改进空间

避免与高考同质化

参加北大等13校联考的考生,一天上午、下午和晚上要连着考7科,耗时12个小时。这样高强度的考试,让很多考生大呼“受不了”。有的考生第一天考清华等7校,第二天还要考北大等13校,精力和体力透支。一名参加清华等7校考试的考生说,他从去年暑假开始复习准备,今年寒假一天也没休息,正常的高考复习都打乱了,但这次考试的结果并不理想。

一名中学老师说,自主招生联考打乱了中学教学安排。但是,陈辉对此则有不同观点:“尽管每年我校有不少学生被认定,但是我们并不主张学校组织复习迎考,应该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的主动行为。另外,参与的毕竟是少数学生,所以我们学校的教学安排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陈辉说,自主招生应该是将高校需要但是在高考中无法考查的学生选拔出来,否则就会与高考同质化,只是考生的范围被缩小到优秀的10%而已。高校首先要进行研究,搞清自己的需求,并逐步提出选拔路径。另外,也不能太着急,太过急功近利,人才培养和选拔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教育与考试》杂志副主编罗立祝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高校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降低其高考分数门槛,甚至在录取少数能力特长突出的偏才、怪才时,仅将其高考分数作为录取参考。高校自主招生应取消报考资格限制,实现所有学生报考权利平等,最好能确保录取农村学生的比例不低于30%。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2月2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