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博导光坏的暗淡意味着什么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科技日报 日期:2011-3-9 9:23:00 人气:

——清华大学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

“博导”,这个曾经被社会十分尊崇的称呼,在清华将仅仅意味着一个高校的普通工作岗位。清华大学近日决定全面取消博士生导师评聘制度,全校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这意味着,只要是副教授以上的教师都有资格成为博导。博导光环的黯淡意味着什么?这一举措是否会影响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博导不再是一个特殊的资格,只是一个工作岗位

对普通公众来说,“博导”不仅是学术荣誉的象征,更是一个显赫社会地位的标志。很多教授都会在名片后郑重印着“博士生导师”的头衔。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表示,在改革后的清华,博导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不再是一个特殊的资格,更不是教授之上的更高的职称。能不能当博导,关键看教师有没有能力指导学生。

高策理介绍,此次推出的新举措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创新导师选聘制度,全体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此外,清华还将改变过去一般副教授以上才能带硕士生的惯例,允许特别优秀的讲师带硕士生。

事实上,博导的改革并非刚刚开始。高策理介绍,从2004年前后开始,清华在部分院系中试行评聘优秀的副教授做博导,通过几年的试点探索,截至目前,清华已有招收博士生资格的副教授100多人。

今年下半年新举措开始实施后,全校1000多名副教授都有机会招收博士生,加上教授,清华拥有招博士生资格的教师,数量将达2500人,比原来增加近一倍。而目前的博士生规模是每年1400人左右,这意味着,取消博导评聘后将出现“生少师多”的局面,导师只有靠自身的科研优势、教学水平等才能招到学生。

改革是否会导致博士生教育质量下降?

对于清华的新举措,不少人担心:前些年是从教授里选博导,也就是“教授中的教授”教博士生,而现在,博导资格对所有副教授都放开,这是否会导致博士生教育质量的下降?

对此,高策理说,改革不仅不会降低博士生的教育水平,相反,能够有效地提高博士生的教学水平。

高策理说,在国外,博导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不论是教授,还是讲师,只要符合具有博士学位、有科研经费、所在学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人有水平有能力等条件,就可以担任博导。同时,博导也是一个流动岗位,不带博士生就不能称为博导。

有专家概括,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资格垄断,使更多的优秀教师有可能参与到博士生的教育中;同时,那些有资格的教授,也必须通过不断地提高科研水平,保持能够指导博士生的实力。

高策理进一步解释说,近年来,清华副教授的水平越来越高,学术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突出,其中很多人都具备了指导博士的能力,许多人的教学科研能力甚至超过了一些教授。这些年轻学者处在年富力强、最能出成就的阶段,但因为博导评聘制度的束缚却迟迟不能带博士,许多人要熬到50多岁才能成为教授,才能当博导,但却过了其搞科研、教学的黄金期。而同时,博士生也失去了很多获得最新和最有价值学术指导的机会。清华推出新举措的宗旨之一,就是为了增强导师队伍活力、培养青年教师。

高策理表示,为保证博导的质量,除了校级评聘外,学科和院系会对博导资格提出具体标准,并进行严格把关;取消博导评聘不意味着对博导没有要求,而是在学校的层面不作管理,将管理权下放到学科和院系,由各学科的分委员会核定博导的标准,再由院系核定哪些博导具备当年的招生资格。

此外,学校还将有一些细节上的限制,比如,有的副高级职称属于实验或者技术系列,未必能做博导。高策理说:“我们强调做博导还是教学科研系列,是属于在一线做研究的老师。”另外,学校还会要求这些副教授具有博士学位。

高校去行政化的现实努力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劳凯声认为,我国的博导制度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刚刚建立学位制度不久,不仅符合博导条件的教师很少,而且博士生招生数量也很少,有关部门优先选拔少量教授担任博导。此后,教授当博导成为惯例延续下来,并逐渐形成一个博导阶层。博导成为高校教师荣誉和地位的一种象征。

劳凯声认为,博导评聘制度的改革并非仅仅清华一所学校。近几年,国内多所高校都进行了相关的探索,总体来说,实践效果是积极正面的。

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学博士刘林说,长期以来,我国的博导主要局限于教授,而按现行体制,从助教成长为教授需要十五年到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从整体上看,我国博导群体的年龄偏大。清华此次推出的举措有利于结构优化,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肯定清华的举措扩大校内博导人员选择面的同时,刘林建议,还可进一步把目标投向校外,在社会上更广范围内选聘博导,或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博士生导师组,将更有利于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明利结合北大的实践说,北大从2004年开始评聘优秀的副教授独立指导博士生,后来又在多个院系试行讲师做博导,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加强博导间的竞争,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此外,也带来一些观念上的变化,大家对博导这个职位的认识正逐渐回归本源,它其实就是一个职位,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才是最主要的。”

此外,多位专家表示,清华大学的新举措将学术权力下放到院系层面,发挥院系主导性和积极性,将评聘博导这样的学术性事务的决定权交给学术机构,体现了教授治学的精神,也是高校在去行政化上的努力。

■声音

为年轻教师学术发展创造更好平台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安东: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都非常赞同学校的这项新举措。我在国外读博士的时候,博导里有教授、副教授,也有助教授(相当于国内的讲师),只要你的学术水平够,就可以做博士生指导教师。我现在在学校做副教授两年多了,一般而言,按照正常途径,副教授做满5年才有资格评正教授,才可以带博士生。由于副教授比较多,即使到了年限,由于名额所限,也不一定就能成为教授。如今有了这项政策,应该说为年轻教师的学术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平台,减少了一些人为的障碍,减轻了年轻教师的压力。现在在很多高校,在一线进行教学、科研的骨干主体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对学科前沿接触更多,有机会带博士生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

给学生提供选择优秀导师更大空间

清华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李军:大家对学校出台这样的政策感到非常振奋,这是教育改革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现行的博导制度使年轻教师的学术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受到很大局限。去年,我们学院邀请了一批国外高校的专家对我们学科进行国际评估,他们一致认为,年轻教师不能带博士生是阻碍他们成长的最大问题,也让他们在和国外一流高校的年轻教师竞争中处于劣势。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改革博导制度,虽然好政策姗姗来迟,但也可以称得上是雪中送炭。学生们可以拥有选择优秀导师的更大空间,可以选择跟更加年富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导师做科研,导师们也要千方百计用好的科研条件、更多的资源吸引学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好处。

■新闻背景

在2月25日教育部举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闻通气会上,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介绍了清华在培养研究生上作出的创新举措。清华刚刚决定全面取消博导评聘制度,全体副高职称以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这意味着只要是副教授都有资格成为博导。而过去,清华除了对100多个副教授进行试点,其他都是由正教授来当博导。

进行这项改革后,增加1000多名副教授有资格担任博导。取消博导评聘不意味着对博导没有要求,而是在学校的层面不作管理,下放到学科和院系。由各学科的分委员会核定什么样的副教授可以做博士生指导教师,再由院系核定今年哪些副教授可以上招生目录。

经过改革后,清华的正、副教授共有2500人,而现在的博士生规模是每年1400人左右。这意味着学科院系的压力很大,出现“生少师多”的局面,增加了导师的竞争,只有靠充分的“魅力”、科研优势、教学水平等才能招到学生。

(文见《科技日报》2011年3月1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