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凭高考进名校,越来越难了吗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11-5-16 16:03:00 人气:

复旦大学昨天公布本科招生方案:在沪近900个招生计划额中,除自主招生预录取及个别保送生外,单凭高考成绩想进复旦的考生只能争夺100个名额,不到全部招生额的1/9。

这一情形并非个例。近年来,本市名校通过高考录取学生(俗称“裸考”)的名额逐年递减。这一头,考生家长担忧,考上好大学是否越来越难?那一边,高校专家认为,这是招生多元评价体系发展的趋势。甚至有某校招办负责人坦言:“我们在向‘零裸考’努力。”

直接原因:一减一增

业内人士指出,单纯通过高考录取的名额减少,主要原因在“一减一增”。

其一,近两年,一些部属高校在沪的招生数逐步向教育部提出的“属地化招生比例不超过招生总数30%”规定靠拢,直接导致其在沪招生的“大盘子”变小。

更关键的是,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自主选拔改革录取试验预录取名额逐年增加,从最初的300人增至500人以上。其他高校为吸引考生,在教育部规定的“5%”自主招生名额以外,也推出多项校内录取优惠政策。此消彼长,单纯通过高考录取的名额自然减少。

数据显示,在上海市的招生计划中,复旦已通过预录取确定自招生709人、保送生11人。通过高考填报志愿方式,还将录取艺术、体育类特长生等53人,余下的100个招生计划中,50名为提前批计划录取人数,50名为第一批高考计划录取人数。去年,该校直接通过高考选拔录取的考生为270人。上海交大今年公布的招生计划显示,今年该校在沪招生数逾1100人,除自招生、保送生、特长生外,高考面上招生计划为303人。而去年该校在沪招生总人数1200人,其中高考面上招生计划为368人。

好考难考,各执一词

想通过高考进个好大学,对上海学生来说究竟是不是更难了?考生、学校各执一词。

在昨天举行的校园招生咨询会上,本市香山中学应届考生小陈说,如果说考生总数是分母、招生计划是分子,种种自主选拔、优惠政策占去位置后,分子值比原来的一半还少,分母值却只少了个零头。

对此说法,多位高校招办负责人并不认同。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此前曾表示,该校今年在沪招生比去年略有减少,但减少幅度与上海考生人数的降幅相当,因此今年考入上海交大的机会也与去年大致相当。复旦大学强调,已获预录取资格的考生,在中学绝大部分成绩优良,当他们从高考大军中抽离,相应减少录取比例也势在必然。因此,凭高考进复旦的难度不会明显增加。

复旦招办主任陆指出,在平行志愿条件下,高考面计划招生数的减少与录取分数线的变化关系并不明显。上海教育考试院《2008—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各专业录取人数及考分》显示,以理工科为例,上海交大2008年计划数503人,当年分数线523分;2010年计划数113人,分数线524分。

高招改革,任重道远

有专家认为,名校高考面招生减少,是高考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去年颁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明确,“建立与高等教育普及化相匹配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若干所高水平大学探索实施多元考查、自主招生的办法。”用多把尺子选拔更多良才,正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根本目标。从这个层面上说,高考面招生减少不是坏事。

然而,人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探索的自主招生制度中,高校占据了绝对强势;与之相应的考生自主选择权却未见彰显。在现有高考制度中,想进名校就得奔波笔试、面试,面对比高考更多更难的试卷。否则,只能留在高考中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和压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言,真正的自主招生,实质是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在高校自主选择人才的同时,一名学生如果有机会拿到多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由学生自主选择确认学校,大学的垄断地位将被打破,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才可能建立。这也将直接推动高校提升教育质量、保障招生公平。如果有了这样的机制,通过高考进名校的机会即便减少,又有何妨?

(文见《解放日报》2011年5月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