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收费改革是高校发展大势所趋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12-19 9:42:00 人气:
——专访武汉大学教学督导团副团长娄延常教授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如果还按以往的单一收费标准收费,就违背了高等教育中的成本分担原则。学分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只有按学分收费才能充分展现学分制的优越性。 但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成本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师范类、医学类和其他一些国家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是不是应该有单独的管理制度和收费标准?学分制要求学生尽早制定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规划,同时也迫切需要学校和学院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切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帮助。 从今年9月起,武汉大学对本科新生实行按学分收费制度。按学分收费改变了过去按学年收费的传统做法,对武汉大学已实行多年的学分制度作出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武汉大学学分制的探索和实践。 娄延常:1992年到1993年期间,我担任教育部学分制调查组组长,在全国范围内多所高校调研,制订了《学分制教学管理规定》,并多次修改讨论。1992年底,我校在总结过去14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学分制方案,实行完全、彻底的学分制。新的学分制方案除坚持原有的选修免修课程、提前毕业就业、跨专业学习等措施之外,还在弹性学制和学籍管理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比如允许学生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校修满学分毕业等。 记者:您认为学分制的优越性在哪里? 娄延常:第一,学分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摆脱学年制的限制,尽快脱颖而出,在实行之初就适应了国家“多快好省培养人才”的需要。第二,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改压抑个性为弘扬个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自主构建适应个人发展的知识构架。第三,实施通识教育,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第四,开设大量选修课程,促使教师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1986年为例,当年开设的300多门选修课,大都是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先进成果,内容充实新颖,富有专业特色。 记者:现在按学分收费的改革,与当年的学分制改革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娄延常:学校的这项新举措早在一两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现在到了破茧而出的时候。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如果还按以往的单一收费标准收费,就违背了高等教育中的成本分担原则。实践已经证明,学分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只有按学分收费才能充分展现学分制的优越性。 记者:每项制度都有它的利弊,学分制以及学分制学费改革中是不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娄延常:是的。学分制收费并不是最完善的,也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成本到底应该怎样计算?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虽然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做了研究和论述,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答案。随着学费改革,这一问题又将凸显。现在学分这一概念有泛化的趋势,这是需要防止的。学分就是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应该回到这个本质上来,不能脱离轨道,不能随意用学分衡量与学生相关的一切活动和成绩。另外,学分制虽然好,也不能搞一刀切,比如师范类、医学类和其他一些国家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是不是应该有单独的管理制度和收费标准?再有,学分制将学科知识系统切分成若干课程,其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这就要求学生尽快确定自己的中心兴趣,尽早制定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规划,并做到持之以恒。同时也迫切需要学校和学院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切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帮助。 记者:您对学分制收费改革有什么期许? 娄延常:问题固然存在,但我对我们的这项改革仍然是充满信心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展,人的个性和追求也在不断发展。要适应这三大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必须不断提高,而我们的学分制收费改革就是顺应这种发展需要的。患得患失做不好任何工作。武汉大学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先把工作做起来,在进行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一步步向最理想的状况靠近。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21日第3版) |